首页 > 资料 >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发布于:2021-12-01 21:57:55 作者:

实用的中班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中班教案范文汇总7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准备:1.蝴蝶、蜜蜂磁性教具。

  2.每个幼儿一份动物图片学具。

  活动过程:1.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A-B方式的排序规律,为动物排队。

  (1)出示图,教师:蝴蝶和蜜蜂出来排队了,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引导幼儿说出谁站在前面,谁站后面的A—B的排序规律)

  (2)师:谁能来接着排啊?(幼儿操作)

  2.学习A- 或AA-B排序的规律为动物对应排队。

  (1)(出示A- -A- 形式排序)让幼儿感知并发现规律,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师:谁排在前面,有几只?谁排在后面,又有几只呢?它后面是谁啊,有几只?

  (2)与A-B对齐排,并引导幼儿比较(点数1,2)

  (3)让幼儿接着排

  3.启发幼儿想出另一种排序方式。

  (1)(请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上来操作)

  师:小蝴蝶和小蜜蜂还想用一种新的方法排队,谁来帮帮它们啊,还能怎么排呢?

  (2)教师小结,并引导幼儿与AA-B的规律比较。

  教师:大家看看现在又是怎么排的啦?(让幼儿发现并说出规律)

  (3)请幼儿接着排。

  4.幼儿操作学具,

  教师指导。

  师:碟子里的小动物也要按照刚才的排队方法排队,每一队从小红旗开始,你们去帮助小动物们正确的排队,好吗?

  5.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大家看看现在又是怎么排的啦?(让幼儿发现并说出规律)

中班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变魔术》是未来出版社中班语言课本中的一节游戏活动课,版面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一些孩子们经常见到的物体,并辅助了文字。本来是一节语言活动,但教材却设计成了游戏的形式,充分地抓住了中班孩子的特点,把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借助变魔术来完成,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容易让孩子接受,是一节很典型的语言教育活动课。

  二、说教法

  这节课主要是让幼儿学会用数量词描述一些物体,为了让孩子能更多更好地接受这些内容,而且又学的轻松愉快,我抓住了教材的编排特点,利用变魔术这个游戏,课前精心准备,把整个教育活动设计成小猴变魔术。

  1、我利用小猴的图片制成课件,因为孩子们知道孙小猴是很有本事的,正好会七十二变化,和变魔术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当孩子们看到孙小猴的时候就会兴趣大增,这样引题既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又为后面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2、当孩子们兴趣正浓的时候,我赶快用孙小猴的金箍棒引出将要出示的内容,巧妙过度,使教育活动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环节,借助白板中变大变小的功能出示一些物体,孩子们就会觉得很兴奋,学习数量词就会轻而易举,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学难度。

  3、当孩子们兴趣未尽的时候,我又利用魔法袋给孩子们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摸东西,然后说出摸到的是什么时,孩子们就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游戏,而且会使孩子们的兴趣更进一步,这个时候,我的教育活动也就进入了高潮期,留给孩子们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在玩耍中轻松掌握知识。

  4、为了检验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我又利用孙小猴考考他们的环节,把巩固知识和游戏巧妙结合,也为活动的结束做好了准备。

  5、在结束活动的时候,我故意留给孩子们悬念,要想让小猴再变魔术,那就要好好表现,明天再见,整节活动顺理成章,环环相扣,使教学内容轻松传授,教育活动目标愉快实现。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想象变化的神奇。

  2、明白贪吃冷饮的坏处。

  3、大胆想象,初步尝试仿编故事情节,体会想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猴变魔术的挂图。

  2、变魔术的道具。

  三、说学法

  中班的孩子只有4、5岁,在他们眼里只有直观的形象,在他们的世界中也只有玩,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特点,所以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只有游戏的感觉,没有觉得有什么负担,留给他们最深的就是孙小猴变魔术,变了好多的东西,他们除了动嘴,还自己动手参与了游戏,所以整节活动他们觉得好玩,兴致也高。其实,在他们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把知识掌握了,教学已经达到了目的。这样的活动既传授了知识,又玩得开心,真是何乐而不为。

  四、说活动程序

  一)看图谈话引题

  1、播放课件小猴子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师一边让幼儿看图一边给他们口述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小猴子今天要给大家变魔术,它的魔法袋里装了好多好多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题;变魔术

  二)引导学习

  1、师让幼儿闭上眼睛,看看小猴子变得第一样东西是什么?(一根魔法棒)

  2、师:这根魔法棒什么都不怕,有了它就可以变出更多的好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3、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资源,给幼儿变一些物体,让他们用准确的数量词表示物体。

  4、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魔法棒的厉害呢?请小朋友到白板前画出自己想画的物体,并说出他们的名称。

  5、师:变了这么多东西,我们还是觉得不过瘾,干脆把小猴子的魔法袋也让我们摸摸吧。

  6、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袋子里装满了好多好多物体,让幼儿自己摸东西,然后用 "一( )XX"的形式来描述。(师要帮助他们准确表达)

  7、师:小猴子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都了不起,它想检验一下你们是不是都记住了?播放课件图片,让幼儿一起说一说(主要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

  三)小结师:小猴子厉害不厉害?要想看更好的东西,你们好好表现,我还会来的,再见!(出示最后一张课件图片)

  反思总结:

  1、课程开始时,用一个小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起来,他们表现的也很好。

  2、本课程中,我的节奏没有把握好,语速语调太平稳,声音没有放开,情感的体现不足,导致幼儿后面的表现也比较沉闷,有话不敢说。在猜想故事的环节中,没有让幼儿多观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限制的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而我对幼儿的应对能力不足,对幼儿回答的点评不太到位。

  3、因为本活动设计为两课时,而这是第一课时的课程,应将难点定位"明白贪吃冷饮的坏处",创编故事可以放到第二课时。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能辨识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梯形、圆形,三角形,体验其多种变式。

  活动准备: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梯形、圆形各15个;泡沫地垫90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图形片。

  活动过程:

  一、玩骰子

  提问:抛一下,说说是什么图形?找一个一样的图形作朋友。

  小结:图形骰子上的6个面都有不一样的图形。

  二、游戏《图形火车》

  玩法:听指令,在骰子上找出相应的图形。从火车头开始一个接一个,将这些骰子连起来,变成一列火车。放好骰子赶快回到座位上,表示完成。

  规则:听完儿歌,要先坐在位置上找到这个图形;图形上火车的时候,要对着小朋友。

  1. 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图形快上车。

  小结: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三条边,三个角,三角形火车回家了。

  2. 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弯弯边,没有角,这样的图形快上车。

  小结:圆形和椭圆形都是弯弯边,没有角的图形。

  3. 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这样的图形快上车。(可请幼儿发指令)

  小结: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正方形火车回家了。

  4. 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两条平平边,一条长一条短,还有两条斜斜的边这样的图形快上车。(可请幼儿发指令)

  小结: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两条平平边,一条长一条短,还有两条斜斜的边,梯形火车回家了。

  5. 呜~呜~,图形火车就要开。四条边,四个角,这样的图形快上车。

  小结:呜~呜~,火车火车就要开。四条边,四个角,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听听、说说、学学中,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2、积极参与活动,在情境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故事课件 。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特点,在情境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活动导入,引出故事。

  师:看,这是什么呀?那这个苹果树长的怎么样?高高的苹果树上还长满了红彤彤的苹果,你们喜欢吃苹果吗?为什么喜欢?有个朋友也很喜欢吃苹果,你们看,是谁?因为它长得灰灰的、小小的,所以叫鼠小弟。

  二、基本部分,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

  师:鼠小弟也想吃苹果,他来到高高的苹果树下,望着满树红彤彤的苹果,好想吃呀。

  鼠小弟能吃到苹果吗?说出你的想法。那鼠小弟到底有没有吃到苹果呢?

  2、情节一 小鸟来摘苹果。

  出示小鸟图片摘下一个苹果。

  教师继续讲故事: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小鸟飞到了苹果树上,摘走了一只苹果。鼠小弟看到了心里想:哎,要是我也有翅膀该有多好呀。

  出示鼠小弟图片:看它在干什么?鼠小弟会飞吗?可是,鼠小弟再努力,也没能飞上树。

  3、理解情节二 大象来摘苹果

  师:听,谁来了?出示大象图片。

  走来了一头大象,大象能吃到苹果吗?那它是怎么吃到苹果的?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用长鼻子来把苹果卷下来。大象也吃到苹果了,鼠小弟看到了心里怎么想?那鼠小弟会怎么做呢?

  出示画面:鼠小弟拉着长鼻子,心里想:要是我也有长长的鼻子,该多好啊!

  4、理解情节三、四 长颈鹿、袋鼠来摘苹果

  师:谁来了?

  长颈鹿会用什么办法吃到苹果呢?谁来学学它的样子?拉长脖子摘了一个苹果。

  鼠小弟看到了又会怎么想呢?

  学说:要是我也有长长的脖子该有多好呀。

  出示画面:看鼠小弟在干什么?伸长脖子说要是我也有长长的'脖子该有多好呀。

  可是鼠小弟吃不到苹果,再怎么使劲伸脖子,还是够不到。

  师:看看是谁一蹦一跳地来了?袋鼠能摘到苹果吗?猜猜它会怎么摘苹果?我们学一学小袋鼠跳起来摘苹果。这次,鼠小弟会想些什么呢?它怎么做呢?学说:要是我也能跳得这么高该有多好呀。可是鼠小弟还是没能摘到苹果。

  5、理解情节五 海狮来帮忙

  师: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了,可是鼠小弟到现在还没摘到苹果,它心里会觉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帮帮鼠小弟?

  海狮也看到了伤心的鼠小弟,它决定要来帮助鼠小弟。猜猜它会怎么帮助鼠小弟摘到苹果呢?教师继续讲故事:海狮,看见伤心的鼠小弟,海狮说:鼠小弟,你怎么了?鼠小弟问海狮:海狮,你会飞吗?你有长长地鼻子吗?你又长长得脖子吗?你能跳得很高吗?海狮摇了摇头:这些我都不会,不过我有一样本领。于是,海狮把鼠小弟弹到高高的苹果树上,鼠小弟摘到一个苹果,海狮又把鼠小弟弹到苹果树上,鼠小弟又摘到一个苹果。师:鼠小弟摘到苹果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摘到苹果可真开心,鼠小弟摘了几个苹果?为什么要摘两个苹果?

  三、结束部分,完整欣赏绘本PPT

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2、继续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点数7,知道7的实际意义。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准备:

  1、贴绒教具,吹泡泡的熊猫1个,大泡泡7个(红5个,绿2个),小泡泡6个(红2个,绿4个)不同动作的小熊猫7个。

  2、每人一份玩具小熊猫、小皮球(将画好的熊猫头和皮球贴在青霉素瓶盖上)各7只,每人一袋拼图材料(圆形、七巧板、小棍、积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全体小朋友围在黑板前,出示贴绒教具组成的熊猫吹泡泡图。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小朋友看是谁?在干什么?(小熊猫在吹泡泡)

  教师:它吹的泡泡有大的,还有小的,都什么颜色啊?(红的、绿的)它吹的泡泡真好看。现在,请小朋友坐下来听小熊猫要请你们做什么?

  二、基本部分

  1、点数小熊猫吹出的大小泡泡。(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教师:小熊猫请你们数数它吹了几个大泡泡,几个小泡泡?

  大泡泡和小泡泡哪个多?哪个少?(大泡泡比小泡泡多1,小泡泡比大泡泡少1)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让大泡泡和小泡泡一样多?(引导幼儿说出添上或去掉1个)

  2、请幼儿用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再次学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许多小熊猫图片,请小朋友猜猜比6多1只是几只?请把小盒里的小熊猫图片取出来,数一数是不是7只。

  小熊猫很喜欢玩皮球,老师敲几下,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几个皮球。

  教师:小熊猫多还是小皮球多?用什么办法使每只小熊猫都能玩到一个皮球?(藏一只熊猫或再拿出一只皮球)

  请小朋友把小熊猫和小皮球全部放在盒里。

  3、出示不同动作的7只贴绒小熊猫。让幼儿理解7里面有7个1。

  教师:这里还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熊猫,请小朋友数数看是几只(7只),出示数字“7”。

  教师:有几只小熊猫拿着飞机玩?(1只)请它排在下面,老师同时出示数字“1”。有几只小熊猫拿着手绢?(1只)依次类推。

  1只小熊猫在爬杆,1只小熊猫在写大字,1只小熊猫在跳舞,1只小熊猫在提小篮,一只小熊猫在举红旗(将它们依次排列整齐并同时出示相应的数字1。让幼儿数数,7里面有几个1)

  4、用数字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幼儿可能集体或分组回答。

  教师:比6多1的数是几?比7少1的数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打开自己的小袋取出拼图材料数一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用7个材料,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讲给老师听。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l 喜欢图画书的故事,在关注同伴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l 积极参与游戏,在专注中提升学习品质。

  活动准备: 绘本ppt 、 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游戏:男生女生换一换

  男孩子模仿女孩子的动作,女孩子模仿男孩子的动作,教师

  以照片记录。

  :换一换,会带给我们很多新的体验。

  二、 阅读理解

  1、有个朋友也想来玩换一换的游戏,它是谁?它会和人家

  交换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小老鼠怎么叫的呀?它们两个在说什么呢?

  交换了叫声小鸡怎么叫了呀?小老鼠呢?

  3、小鸡吱吱吱的接着往前走,猜猜会遇到谁呢?

  提问:小猪怎么叫的?它会对小猪说什么呀?

  4、模仿游戏:《换一换》

  1换叫声。

  2换名字。

  3换名词。

  5、教师继续讲述故事最后一段。

  三、情节延伸

  l (最后一页)小鸡还可能遇到谁呀?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乐于在集体面前讲述,通过讲述感受母爱的温暖。

  2、能仔细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3、初步学习绘本,学习、表达的绘本的内容。

  重点:初步学习绘本,理解画面所表达的内容。

  难点:能仔细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课件、缩印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这是一块花布,如果用这块花布做成一件衣服,你觉得有可能穿在谁的身上呢?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逗孩子玩,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妈妈?

  这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的妈妈很棒,所以他想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妈妈,他把妈妈画在这本书里,这本书的题目就叫《我妈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仔细观察画面,结合自身经验尝试说说对画面的理解。

  1、厨师图片。

  妈妈在做什么?妈妈像谁?

  2、天使图片。

  妈妈在干什么?你的妈妈也为你唱歌吗?什么时候?

  3、狮子图片。

  咦!妈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狮子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妈妈会在什么时候变成这样?

  4、蝴蝶图片。

  咦!妈妈又变成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妈妈?为什么要把妈妈画成蝴蝶呢?你的妈妈什么时候也像蝴蝶一样美丽?

  这位妈妈有这么多的本领,当宝宝饿了的时候,妈妈像厨师一样做出美味的蛋糕;当宝宝要睡觉的时候,妈妈像天使一样唱歌;当宝宝犯错误的时候,妈妈像狮子一样怒吼;当宝宝表现特别棒的时候,妈妈开心得像蝴蝶一样美丽。那小朋友,还有什么时候,你们的妈妈像什么呢?

  (三)阅读绘本的结尾,感受温暖的母爱。

  1、出示P12。

  妈妈在做什么?这双手是谁的?她们像在干什么?

  2、出示P13。

  拥抱的时候,宝宝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又会对宝宝说什么呢?

  (四)完整阅读绘本,学说绘本内容并再次感受充满温暖的亲子情感。

  1、出示图片,幼儿尝试讲述听到的句子。

  选一张你喜欢的跟朋友说说,妈妈像什么一样怎么样?

  有困难吗?在说之前需不需要再看一次绘本?

  (五)延伸活动:画妈妈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