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精选大班教案范文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篇1
内容:
瓢虫
目标:
1、学习侧锋拖笔画法。
2、复习中锋、侧锋画法。
3、表现出瓢虫的特征和动态。
准备:
范画、彩墨画工具。
过程:
1、出示范画,引起兴趣:
瞧,这是谁?原来是可爱的瓢虫。瓢虫长得像什么样子?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瓢虫。
教师小结:瓢虫有椭圆形的身体、半圆形的头、圆圆的小小的眼睛、细细的触角和六条腿。
2、教师示范讲解:
你会画瓢虫吗?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幼儿自由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想听吗?我先画出瓢虫的身体,再画瓢虫的头,然后点上眼睛,添画上触角和六条腿及身上的斑点。
(1)左半圆,右半圆,用侧锋两笔画出瓢虫的身体,幼儿学习书空侧锋两笔画出瓢虫的身体。
(2)侧锋拖笔画出瓢虫的头。
(3)用笔尖沾墨点上瓢虫的眼睛,中锋画出瓢虫弯弯的触角。
(4)用侧锋点和中锋画出瓢虫的六条腿,注意瓢虫的六条腿前后的造型要有变化,还可添画上瓢虫腿上的刺。
(5)沾墨用中锋在瓢虫的身体上画一条竖线,用柔笔沾墨或颜料画出瓢虫的斑点。
(6)我们可以画出向不同方向爬的瓢虫,谁来告诉老师该怎么画?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参观画展,评议作品。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了解蜗牛习性和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尝试用多种材料表现表现蜗牛的动态。
2、根据蜗牛的动态带领蜗牛到合适的地方旅游,并愿意将自己的蜗牛介绍给大家。
活动流程:作品交流→表现蜗牛→分享交流
活动准备:幼儿作品、背景图片、水粉画具、油画帮、记号笔、水彩笔、剪刀、粘纸、糨糊、彩色皱纸、即时贴等等。
活动过程:
一、作品交流:
1、师:前几天,我们到上海昆虫馆去看了各种各样的昆虫和动物,最近我们班上又来了一个有趣的客人,它是——蜗牛。是呀,我们的小朋友还画了可爱的小蜗牛呢,把你的画介绍给大家好吗?(放音乐)
2、交流:你看到的蜗牛是怎么样的呢?
3、师生归纳:我们知道了蜗牛在睡觉时是把软软的身体伸的平平的,闭上眼睛。爬树时的蜗牛是把头抬的高高的。下山的蜗牛是头朝下,贝壳朝下的。当蜗牛遇到危险是,它会把软软的身体缩到壳里,一动也不动。
二、表现蜗牛:
1、多可爱的蜗牛呀,今天我们带着小蜗牛一起到园子里去玩好吗?
2、介绍材料:在你们的身后,有许多材料都可以用来画画、做做小蜗牛,有的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上面有一颗小星星,稍微难一点的是两颗星星表示的,在难一点的 是用三颗星星表示的,你看看,那种材料比较适合你,我们一起来做有趣的小蜗牛好吗?
3、重点讲解:蜗牛的不同动作。
蜗牛是怎么爬树的呢?(水平、垂直爬)
蜗牛是怎么游泳的呢?(抬头)
蜗牛是怎么睡觉的呢?(闭目、身体是平平的)
难点:利用多种材料表现。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观察。(放音乐)
三、分享
交流
1、你的蜗牛正在干什么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季节风有不同特点和作用,以及风雨自然的关系。
2、学习词汇和排比句型。
3、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理解相关内容,丰富词汇。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奇妙的水和风》、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重难点
初步了解不同季节风有不同特点和作用,以及风雨自然的关系。
学习词汇和排比句型
活动过程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讲了什么事?故事里都有谁?
2、结合观察画面,分段讲述故事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冬爷爷吹的是什么样的风?冬天你在风里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春夏秋冬吹的各式什么风,都有什么用?
最后鱼儿有没有阻止爷爷吹风?为什么?
3、幼儿重复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四季风的特点、作用。
4、放录音完整欣赏故事
5、幼儿分角色扮演,展开对话,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季节风有不同特点和作用,以及风雨自然的关系,学习词汇和排比句型。幼儿能够完整地听完故事并复述出来,了解故事内容及冬风的作用
大班教案 篇4
一、游戏目的:
1、明确角色职责,懂得按职责扮演角色。
2、学会合理布置场所,具有以物代物的能力。
3、进一步学习分工合作和同伴互相协商分配角色。
4、继续培养幼儿在游戏中轻声交往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串串烧食品,烧烤炉,烧烤工具,鸡腿,汉堡,薯条,各种乐器,话筒,表演用的服装,汽车方向盘,车票,站排,娃娃,家具,炊具等
2、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到街上看串串烧的工作,了解基本工作程序,利用日常活动时间丰富有关生活经验。
3、幼儿自制的物品材料。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教师启发幼儿提出新主题:前几天老师让爸爸妈妈带小朋友到外面参观了卖串串烧的叔叔阿姨的工作,你们看到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小朋友们想玩这个游戏吗?
2、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游戏过程,你到摊子上去买东西的时候要先说什么,老板的工作程序有哪些?
3、幼儿商讨各主题场地安排,角色分配,教师观察指导。
4、幼儿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玩串串烧的幼儿学习布置场地,并扮演角色参与游戏,边游戏边指导幼儿。
5、组织幼儿评议:请玩串串烧的幼儿介绍本次的玩法,并启发全班幼儿想想怎么玩会更好。
活动反思:本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能力较强,对于新主题"串串烧"已有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游戏中大家也都想去"串串烧"玩,但都是通过划拳的方式进入,初次玩很新鲜,因为"串串烧"中很热闹。活动中遇到矛盾也能和平地解决。
第二次指导:
1、直接引入游戏,引导幼儿协商,按意愿选择游戏。
2、提出游戏要求:
(1)游戏时应监守岗位,不擅离职守。
(2)和同伴说话声音尽量轻,不在活动室内喧哗。
3、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明确角色职责,并及时加以指导。
4、请幼儿自行评议游戏情况。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岗位意识较强,大部分能坚守自己的岗位,若什么岗位上缺人,他们就会马上反映。而且在轻声说话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游戏小结:
在两周的游戏引导和观察中,我发现幼儿的角色意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游戏时不再那样随意走动,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不再迷茫,游戏时的常规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游戏中仍有角色挣抢的现象,在教师的协调下也能通过轮流的方式得以解决。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夹包跳。
2、发展幼儿的蹦跳能力及动作协调性。
3、喜欢民间游戏,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乐意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沙包若干,红旗一面,"苹果不干贴"奖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带幼儿做准备活动。(听音乐做律动,活动腰、膝、踝关节。)
1、整理队伍(稍息、立正、成体操队型散开)
2、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玩沙包,在玩之前呢,我们先来活动活动筋骨。
二、幼儿自由玩沙包,探索沙包的玩法。
1、幼儿分散,独立或合作探索沙包的各种玩法,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2、引导幼儿小结沙包的玩法,带领幼儿模仿学习别人的玩法,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三、游戏《跳沟沟》
1、教幼儿学会儿歌"跳沟,过沟,两脚夹沙包。跳过沟,瞧一瞧,谁的沙包丢。"
2、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
在两条线之间是一条沟,小朋友双脚夹沙包跳过沟去。边跳边念儿歌,跳沟时沙包不能丢。谁先跳过了沟,沙包没有丢的,谁就是胜利者。
3、幼儿分组练习跳沟沟。要求幼儿双脚夹住沙包,不要丢沙包,尽量加快速度。
四、综合游戏《谁最快夺红旗》
1、老师交代游戏玩法及规则:
幼儿分成6个小组比赛跳沟沟,采用接力的形式,前面一个跳过沟沟后跑回来把沙包交给后面的幼儿跳,跳沟时沙包不能丢,丢了沙包的必须捡回去重新跳一次。
最后一个人跳完了就去夺红旗,哪一组最先跳完为胜利队。
2、老师小结: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大家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小朋友要想为小组争光,必须夹住沙包,加快自己的速度才行。这次没有得到奖品的也不要气馁,下去后经常练习,以后我们再进行比赛,你一定能拿到奖品的。
3、反复游戏一次。
4、老师分别为两次的冠军队颁发奖品。给胜利的幼儿贴上苹果不干贴。
五、活动结束:《小燕子》音乐做放松动作。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爱文学作品,体验猫变大后发生的趣事。
2.能随故事情节展开想像,尝试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1.图片
2.已简单了解酵母的作用。
活动过程
1.看看越变越大的猫。
――幼儿分散自由结伴欣赏图片,教师启发幼儿重点观察图中猫的变化。
――引导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猫有什么变化?
――这是一只面包房里的猫,它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大?让我们听听故事吧!
2.听听面包房里的猫的故事。
――倾听故事第l节至第7节。
――小猫莫格的家在哪儿?它是怎么变大的?
――小猫是怎样越变越大的?它变得像什么?(帮助幼儿理解莫格在逐步变大)
――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小猫变大好不好?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
――莫格越变越大,面包房里都装不下它了,它只好住到外面去了,你们猜它会碰到哪些事呢?
――倾听故事后半部分。
――洪水来了,是谁救了大家?它是怎样做的?
――虽然莫格的变大,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可是,也正因为它的变大才挡住了洪水,救了大家。
3.编编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变大的莫格还会遇到哪些事呢?
――引导幼儿大胆想像莫格变大以后发生的事情。
――帮助幼儿整理续编的故事情节。(如:提示幼儿小猫变大后还会变小吗?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活动建议
1.活动后,提供角色指偶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跟着录音讲讲故事,也可根据自己续编的内容,自制指偶在区角中操作讲述。
2.活动中,也可让幼儿用肢体(借助身体的伸展)来表现小猫吃完酵母后,越变越大的形体,体验变化的乐趣。
附故事:面包房里的猫
胖面包师每天早晨很早很早就起床去做面包。他先在面团里放上酵母让面团慢慢胀起来,越变越大,再放到炉子里去烤成面包。
莫格是胖面包师养的小猫,每天早上都到面包房去捉老鼠。捉完老鼠,它就趴在炉子边上打瞌睡。
这几天,外面总是下大雨,小猫莫格追老鼠,淋得全身都湿透了。
胖面包师心疼地用毛中把莫格擦干,把酵母放到牛奶里让莫格喝下去。面包师说:“莫格,你受凉了,吃一点酵母就不会感冒了。”莫格喝了有酵母的牛奶,又趴到炉子边上打瞌睡。
睡着睡着,莫格的身体胀起来,越变越大,越变越大。
一开始莫格变得像绵羊一样大。
后来它变得像马一样大。
再后来莫格变得像河马一样大。
莫格越变越大,面包房里都装不下它了。莫格只好住到外面去。它挡在马路上,汽车开不了,人也走不了。
面包师只好带着莫格往城外走去。他们走到一个山谷的河边,莫格饿得走不动了。
面包师回去把面包和面团都拿来给它吃,莫格吃了以后,身体又胀起来,变得像一头大象了。
莫格变得越大,越能吃,大家都来帮面包师给莫格送吃的东西,莫格还是吃不饱。
莫格就趴在小河边吃鱼。天下雨,河水越涨越高。突然,山上冲下来洪水。不好!洪水冲到城市里会把面包师和大家的房子都冲塌的。想到这里,莫格一下子就坐到河里去,洪水挡住了。
面包师跑去告诉大家,赶快躲到山坡上去。
莫格坐在山谷的河里,挡住了洪水,它的后边变成了一个大湖。
面包师和大家赶快修水坝。高高的水坝修好后,莫格才从河里出来。
它趴在山坡上看见面包房和其他的房子都好好的,心里很开心。大家给莫格挂上了奖牌,上面写着:越变越大的莫格,救了我们。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幼儿力及表现能力。
3、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得季节。
活动准备
1、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挂图一幅 。
2、录音机、故事录音带。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小鸟的歌”做律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2、组织幼儿谈话,说说自己在春天里发现的秘密;如:春天的天气、动物、植物有什么变化;农民伯伯忙着做什么?小朋友参加了那些活动?
3、引导幼儿看图,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春娃娃串门”。
4、放故事录音,幼儿欣赏故事后,提出问题。
(1)春娃娃去了哪里串门?
(2)串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你喜欢故事中的动物、还是植物?
5、 幼儿分角色,学布谷鸟唱歌、柳条飘动,桃花、梨花盛开,进一步感受万物复苏的春景。
6、启发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7、组织幼儿讨论:你觉的故事中哪些句子有趣?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表演出来,好吗?春娃娃还会到哪里去串门哪?
8 、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活动结束
为幼儿提供一些富有春天气息的粉红色、浅绿色、黄绿色的毛线、花布、皱纹纸等,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材料粘贴出春天的各种花、草、树、小鸟、春娃娃等;感受春天的特征。
附: 故事《春娃娃串门》
春娃娃真调皮,春风一吹他就去串门。春娃娃跑到布谷鸟家里轻轻对布谷鸟吹了一口气,布谷鸟生气的说:“干吗捣乱?”春娃娃说:“布谷鸟姐姐,快起来吧!农民伯伯正等着你唱歌播种呢。”布谷鸟惊叫起来:“哎呀!我怎么把唱歌的事情给忘了。”“布谷,布谷!”布谷鸟清了清嗓子唱起了歌。
春娃娃跑到扬树姐姐那里,从早到晚不停的给扬树姐姐梳头发。扬树姐姐的头发由短变长,可漂亮了。春娃娃跑到大地那里给大地抓痒:“你这个懒虫,该穿衣服了。”大地说:“别动,别动,再让我睡一会儿。”春娃娃说:“不行,你得赶快穿衣服,小朋友还在草地上等着玩呢。”大地没办法,只好披上了绿衣裳。
春娃娃一会儿去催杏花姐姐开花,一会儿又催桃花姐姐开花,最后春娃娃实在跑不动了,就躺在梨树姐姐的身上睡着了。第二天,春娃娃睁开眼睛,看到梨树姐姐穿了一身洁白的衣服,还有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边玩边唱:“春天来,花儿红,柳叶绿,大家一起做游戏。”
大班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愉快地畅谈家乡的美景,特别是讲到家乡的水库时,幼儿更是激动不已,大胆的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一些设想。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在结构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家乡的水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设计了这一活动,期望孩子们通过亲身的创建去感受水库的美,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从中享受创作、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
【游戏目标】
1、在参观水库的基础上,感受家乡水库的雄伟、壮观和美丽,启发幼儿用各种材料搭建水库,学习搭建高山、大坝、栏杆、水闸、别墅的技能。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养成幼儿合作交流协商的习惯。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组织幼儿参观汀溪水库。
2、材料投放:水库的照片,(山、水、坝、闸门、亭子、房子、水池、小溪)的图片,各种塑料积塑,废旧箱子、纸盒子、三合板、泡沫、矿泉水瓶、毯子、蛋架、鹅卵石、椅子、木棍、纸筒、瓦楞纸、皱纹纸、腊光纸、塑料花叶、树枝等辅助材料。
3、场地准备:大操场。
【游戏过程】
一、提出命题,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
1、引导幼儿边看照片边回忆水库的景色。
师: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汀溪水库的时候看到哪些景色?
幼:有大坝,大坝是用鹅卵石砌成的,可好看啦!
幼:有大闸门。库区有很多水,水中有塔。
幼:有山、树,还有别墅、高楼、亭子。
幼:大坝下面有水池、小溪,小溪有很多鹅卵石,可好玩了。
(孩子们讲到家乡水库的景色时,激动不已,能大胆的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水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分组拼摆图片,弄清水库的建筑布局特点。
师:水库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它们分别建在什么地方?请小朋友小组讨论,再用老师准备的小图片拼摆出来。
(孩子们在小组中激烈的讨论着,都想把自己心目中水库的景物布局告诉大家,他们边讨论边拼摆边调整,最后达成共识确定下来。
师: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水库景物的总体布局。
A组幼:先摆大坝,大坝上有大闸门,大坝的上面是库区,库区四周围着山,大坝下面是水池、发电站,闸门下是一条小溪。水库附近有亭子、别墅、高楼。
B组幼:库区是由几座大山围起来,库区前面是大坝、闸门,大坝下面有许多水池、还有发电站,闸门下是一条小溪直通同安城。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水库景物的布局再摆一次。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先从哪里摆,最后老师选定从库区开始布局,孩子们讲,师在黑板上摆,最后师生一起摆出满意的布局。)
二、创建汀溪水库。
1、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不同材料想象建构水库。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也来创建一个美丽的汀溪水库,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材料?
(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材料。)
幼:哇,这么多材料,有泡沫、积塑、盒子,纸筒。
幼:还有蛋架、毯子、鹅卵石。
……
师:小朋友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材料建构大坝、高山、高楼、小溪等?
幼:我要用积塑、盒子搭建别墅、高楼。
幼:蛋架上有一粒一粒的真象大坝上的鹅卵石,我就用它来建大坝。
幼:我要用箱子建高高的大坝,用硬纸板、纸筒建闸门。……(孩子们兴奋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还能互相分析出哪种想法好,适合。)
2、根据游戏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合作。
(1)首先确定布局,然后按照布局和幼儿的意愿分配。
师:现在我们都来当当设计师,一起来安排场地的布局:大坝、库区、高山,水池、房子等要安排在哪里?
幼:从上面安排到下面,先定库区高山的位置,接下来是大坝闸门,再接下来是小溪、水池、发电站,最后在两边搭建房子。
幼:先在场地中间定大坝闸门的位置,大坝的上面是库区,下面是水池、小溪、发电站。……
师:小朋友真厉害,现在你们指挥老师用粉笔把整个水库的场地布局画出来。
(师在场地上画时,孩子们在一旁指指点点,真像一群设计师在旁指导。)
(2)商定材料的取放及人员的安排。
师:水库的工程太大了,我们要分成四组来搭建,一组建库区,一组建大坝,一组建水池、小溪、发电站,一组建高楼、别墅、亭子。我们就选四个组长来负责吧,请小朋友推荐一下。
(先由幼儿自由举荐,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协商后确定出四个组长,由组长担任总设计师。)
师:我们分成四组进行搭建,可现在材料又都放在一堆,在建构时该怎么取放材料呢?
幼:需要什么材料自己去挑,去拿。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观察,对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合作关系有以下看法:有个别幼儿较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独占欲也强。这使在集体活动的多数幼儿缺乏交流,语言的沟通,及游戏经验的交往,在某些程度上约束幼儿相互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幼儿模拟建构的同时,可提醒启发幼儿更多的创造力,在肯定个别幼儿的独特成果时,又要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
这次结构活动,虽然有小部分幼儿在合作建构,但有时局限在好朋友中,对其他幼儿的介入拒而远之。因此,教师在评价他们作品时,要多多表演多人合作后的不同成果,让幼儿愿意接受合作后的集体喜悦和荣耀,相互模仿学习到同伴游戏时的玩法与经验,体验分工合作,分享结果的喜悦。
小百科: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
大班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花园里有什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花园里各种看得见的、看不见得、感受到的、感受不到的事物,以优美的语言、排比的句式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绘本的画面人物形象突出、色彩柔和美丽,营造出一种和谐动人的意境。这样的一首散文诗正适合大班幼儿的欣赏与学习,它能够带给幼儿美的欣赏,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感官感知花园中的动植物特征。
2.尝试使用形容词描述在花园里的感受。
3.愿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通过不同感官感知花园中的动植物特征。
活动难点:
尝试使用形容词描述在花园里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图画书《花园里有什么》人手一本。
2.配乐散文(配套CD)。
3.小图片、大色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和幼儿讨论有关花园的经验。
--散步的时候,你在花园里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有的用眼睛看到了一些东西,有的用耳朵听到了一些声音,还发现了小花园的变化。
--今天请大家一起看一本图书,看看书中的花园里究竟有什么。
二、阅读图书上的小花园。
--仔细翻阅图书。
1.提问:花园里有什么?
2.根据幼儿的回答,将相应的小图片呈现在黑板上。
--完整欣赏配乐图画书内容。
提问:花园里有什么?
--分类游戏,解读图画书内容。
在黑板上出示两张色纸,分别呈现文字"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暗示两个不同集合。(操作提示:哪些是看得见的,哪些是看不到的?请大家根据听到的故事,把图片放到合适的位置)提问:(出示藏在泥土里的)这个为什么没有被看到呢?
小结:原来花园里的很多东西藏了起来,有的要翻开表面才能看到,有的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到,有的要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比如藏在泥土里的,穿了隐身衣的。所以不是看不到,是不容易被看到。
提问:(出示花儿的图片)那么,花的香气看不到,为什么会被发现呢?
小结:原来"凉凉的微风"是看不见的,"花儿的清香"是看不见的,"虫儿的叫声"是看不见的,要用鼻子才闻得到,用耳朵才听得到,用皮肤才感受得到。嫩嫩的、淡淡的、凉凉的、痒痒的、香甜的,这些形容词表达的意思,就是用眼睛也看不到。
提问:这个花园这么美,在这样的花园里玩,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什么心情呢?你看到了吗?你闻到了吗?你听到了吗?
小结:原来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得到。花园多美呀,大自然多美呀!写这个故事的人,还有我们读这个故事的人,心情都变好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在幼儿自主欣赏之后,教师关注幼儿对散文诗意境的感受,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引导幼儿运用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完整欣赏散文诗的环节也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前期的自主欣赏会存在不完整性,而完整欣赏的环节能帮助幼儿从整体上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