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分辨讨论中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对动物因适应环境而变色的奇妙现象感到好奇,有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的兴趣。
重点:在创设的"寻找游戏"的情境中通过分辨、讨论认识了解哪些动物是有保护色的,都有些什么作用。
难点:幼儿通过游戏分辨、讨论,了解动物的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增强对动物的感知;了解幼儿对动物知识的认识。
2.环境准备:有电脑和电视机。幼儿椅子围坐成半圆形,椅子后面放置3张桌子(幼儿分组)供操作用。
3.材料准备:幻灯片《动物的保护色》、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青蛙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小鸟找食物
(观看PPT,讨论)
重点提问:
(一)小鸟饿了,想要出来找食物吃,它来到树林里,你们看看它找到了什么?(瓢虫)
(二)红色的瓢虫一下子就让小鸟找到了,可是小鸟还没有吃饱,我们一起帮小鸟找找,还有什么食物可以吃呢?(蚱蜢)
(三)为什么蚱蜢一开始小鸟没有找到它呢?
小结:因为蚱蜢有保护色,绿色的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比较相近,比较不容易被小鸟发现。一些动物为了隐蔽和保护自己,身体形成和周围一致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价值分析:观看PPT,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二、分辨讨论:动物保护色
重点提问:
(一)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有保护色呢?(幼儿说,老师点出图片)
青蛙躲在荷叶上的图片,发现了什么?(青蛙和荷叶颜色相近)
枯叶蝶:像枯叶一样,躲在枯叶中,可以躲避敌人的侵袭……
(二)四幅图片:沙漠、森林、大海、极地,看看在各地生活的保护色动物有哪些(猎豹、狮子、鳄鱼、枯叶蝶、北极熊等)
(三)游戏:谁的眼睛最最亮
规则: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每组一张图片,用最快的速度,拼出图片并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很相近的保护色,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
价值分析:知道动物保护色的作用,了解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迁移经验:奇特的本领
重点提问:
(一)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受到动物保护色的启发,发明了什么呢?(迷彩服、坦克、变色镜、夜用警服等)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物除了保护色的本领之外,还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交流。
价值分析: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重要性,并且有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猜拳是孩子们比较喜欢和熟悉的游戏,当遇到意见不统一或者玩具不够分配时,他们会自发地用猜拳的方式来做决定。但是在猜拳的过程中往往会为输赢而引起争执,原因之一就是比几次,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常常会有孩子故意赖皮,最终谁输谁赢搞不清。“谁是猜拳高手”的活动就是帮助孩子们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学习使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比赛的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给人们的游戏、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及结果,并尝试集体制作简单统计表。
2.感知统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萌发对统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笔若干;“猜拳高手统计表”若干;制作统计表的各种标记及材料;三张内容不同的统计表。
活动过程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幼互动游戏。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猜拳游戏吗?
你们当中谁是猜拳高手呢?一起来比一比!
2.幼儿两两游戏。
师: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更厉害。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谁是猜拳高手”的悬念,通过师幼间的互动以及伙伴间的游戏较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自由讲述游戏情况。
师:刚才你和好朋友比了几次,你赢了几次?
(评析:在孩子们的表述中自然而然发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一共比几次没有达成共识,比赛次数太多搞不清,两人输赢的次数出现偏差,没有裁判难定输赢等等。)
4.师:是啊,怎样能让很多人一下就能清楚地知道你们是怎样比赛的呢?(幼儿讲述、集体讨论)
(评析: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如记下来、画下来、贴五角星等等,最终达成“把比赛的过程记录下来”就能让很多人一目了然的共识。)
动脑思考,初步尝试
1.提供统计材料,幼儿两两讨论统计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纸、笔还有贴纸等。现在请你和朋友商量一下,比赛时准备怎样来记录呢?
(评析:第一次记录基于每个孩子已有经验具有差异性的考虑,教师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尝试进行记录。让孩子的已有经验得到回忆和运用,为下-个梳理环节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明确比赛规则。
①两个朋友进行比赛;
②比赛情况记录在一张纸上;
③听到铃声比赛结束。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收拾材料,一个上前贴记录纸。
(评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也要注意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里教师一连提了三点操作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让活动有序有质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做事秩序感。)
3.幼儿第二次游戏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探索方法,集体优化
1.展示幼儿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并对此进行引导和梳理。
师:刚才的比赛真精彩,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现在说说看,你是怎样来记录的呢?
(评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考量。因为幼儿的记录可谓五花八门,是教师不可预设的。在幼儿讲述时,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又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向,积极帮助、优化他们的原有经验,提炼出统计表的各种要素,如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胜利的总数等,最后形成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各种记录的要素都是来源于幼儿自己的原有经验,这样才能凸显出此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引导幼儿认真地倾听,建立有序的课堂,保障活动的有效性。)
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体讨论制作统计表。如:通过讨论,比赛的整个过程可以用表格来显现,出示一张空白表格,这张表格是用来记录猜拳比赛的。在表格上方贴上比赛的内容。接着幼儿每说到一个元素教师就用卡通符号的形式来表示:比赛的最终输赢用手形V来表示,比赛者姓名用娃娃笑脸来表示,比赛的次数用数字来表示。
3.教师小结: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为比赛设计了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我们的表上需要有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以及胜利的总数。
验证使用,体验便捷
1.师幼商讨记录符号。
师:我们用什么标记来记录呢?赢了怎么记?输了怎么记?打成平手又怎么记呢?
(评析:这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的思维不受限制,孩子的意愿能自由达成。比如:有的说用不同的形状做标记来记录,有的说用打钩和打叉的标记来记录,还有的说用数字来记录,赢了加1分,输了减1分等等。)
2.教师与一幼儿互动游戏,进行示范记录。
(师幼比赛记录结束后)师:从表格上看是谁和谁在比赛呢?比了几次?比赛结果是怎么样的?
(评析:师幼之间的比赛,将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看着比赛孩子们自己也跃跃欲试。观看比赛以及记录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记录统计表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新的统计表能让比赛过程和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2.提供新的统计表,幼儿再次找朋友.两人一组游戏并进行记录。
3.展示各组统计表,观察并说说他人的游戏情况。
(评析:在这次比赛后,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相互查看他人的统计表,在表上了解他人的游戏情况,真切感知统计表的使用给游戏带来的方便。)
4.教师小结:有了这张统计表,让我们对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看来统计的方法很有用。
迁移经验,融入生活
师:统计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游戏中,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
师幼共同讨论、讲述:生活中的统计表是怎样记录的。
(评析:在这里教师出示的三张生活中的统计表,如奥运会奖牌榜、九月天气统计表等,能让幼儿回归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了解统计表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找一找不同的统计表,把它介绍给小伙伴们。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能简单地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若干(苹果、桔子、葡萄、桂圆)。
2、每张桌子上放有水果,一盆水。
3、水果卡片,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
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许多的水果娃娃,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领幼儿到桌子旁去看一看,摸一摸。)
(水果是孩子们喜欢的食物,而这些水果又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这就能较好的跳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想一想,猜一猜。
1、这些水果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那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会浮在上面?(幼儿猜测。)
(猜想法是探索类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当孩子对水果放到水里产生兴趣以后,教师让他们来想一想、猜一猜,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2、教师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
(交流自己的猜想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孩子喜欢的形式,这里我让幼儿说,我来记,把他们的不同猜想记录下来,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猜想是不一样的,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下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试一试,记一记,讲一讲。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先操作,后记录。(先拿一种水果,把它放在水里,看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然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通过上一环节的猜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很想尝试一下。于是我运用了操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在这次探索过程中我就鼓励、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操作,多实验。了解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同时用贴图片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2、请幼儿说说记录结果。(边说教师边演示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记录卡上。)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实验。
(由于第一次实验后,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所以我就安排了第二次实验,让幼儿通过再次实验,再来判断结果。)
4、展示记录卡。
四、结束活动。
师: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知道哪些水果?(幼儿自由回答)请小朋友回家后,如果爸爸妈妈买了其它的水果回来,你也试一试,把它们放到水里又会怎么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二、活动目的: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三、活动材料:
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四、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把不锈钢的勺子。
2.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3.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的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一模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评析: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活动,让幼儿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有效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一环节中幼儿自主操作探究、获取新经验,做铺垫。)
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不过,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这些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现在就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评析:第一次操作环节,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和表达的空间,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好玩吗?这个字读“ao”,这个字读“tu”,它们用来指勺子的哪一面呢?
教师手指勺子不同的两个面,教幼儿说出名称。
(评析:汉字的出现,能成为幼儿进一步自主学习的“支架”,有利于孩子梳理经验,更清晰地表达,并在下一环节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观察和探究。)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凹面和凸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时一定能说得更清楚了。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倒立、变扁、变长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反馈不给予评判,而是让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的意见分歧,从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镜子里的你并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现象。人们还特意制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叫做哈哈镜。
(评析:一切科学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我们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一环节中的提问带有挑战性,教师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倾听、不断启发,让幼儿在新旧经验的碰撞中领悟其中的奥秘。)
观察图片,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途。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看看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凸出来的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评析:科学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只有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展现魅力。因此教师力求不让教学停留在教室里,避免科学学习走出课堂即终止的尴尬,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知道: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有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 活动目标:
1、 探索吹泡泡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使泡泡吹大和发生变化。
2、 积极投入活动,大胆尝试,能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
3、 感受成功的快乐,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水桶、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粉、洗发水、水。
2、各种吸管、抹布。糖、醋每组一份。
3、"比克曼的世界"DVD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教师对每组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自己吹泡泡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一下子就被感染了情绪,都试着来抓泡泡。)2.师:你们也想吹泡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好吗?
(在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幼儿自己制作吹泡液的愿望。)3.师:做吹泡液需要用什么呢?
教师:原来洗衣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洗手液加了水以后都能制作成吹泡液。
二、幼儿实验(一) 尝试制作吹泡液1. 师:老师准备了肥皂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边说边出示)你们可以任意选一种来制作吹泡液。看哪位小朋友做得又干净又快,而且用完的东西都能放回原处,做成功后马上回到座位上,好吗?
(在制作吹泡液材料的选择上,我大量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就是这些东西都能制作吹泡液。同时渗透了操作常规,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2. 幼儿实验。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制作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了制作吹泡液的方法。)3. 师: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朋友已经制作成功了?
(1) 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吹泡液的?怎么做的?
(2) 和他一样,用XX来制作也成功的小朋友有哪些?谁和他使用的材料不同也成功了?那是用什么制作的呢?
(3) 有没有不成功的呢?那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和幼儿一起观察他的吹泡液来找不成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教师请不成功的幼儿把吹泡液拿上来观察,请其他制作成功的幼儿来原因。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那怎么做才能作成功呢?
师:好,那过一会你再试一下!还有谁没有成功?我们来看看他的吹泡液!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谁来帮他想办法?
师:那你再试一试!还有谁没有成功的!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让我来试着吹一下,好吗?(老师在试吹的过程中吹出了泡泡。)师:这是怎么回事?
师:应该怎么吹呢?
师:好,用他们教你的办法再来试一试!好吗?
(二) 尝试用不同的管子来吹泡泡,发现问题。
1. 师:这次我们吹泡泡要用桌上的三根管子分别来试吹泡泡。你们猜这三根管子吹出的泡泡会一样吗?(请幼儿猜想)师:好,那就来试试吧!刚才吹泡液没有制作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自己是什么原因,赶快该一下再来试吹,好吗?
2. 幼儿试吹。
师:为什么粗的管子吹出的泡泡最大呢?为什么两根细管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呢?
(三) 尝试在吹泡液中加入糖或醋,发现问题。
1. 师:这次在吹泡液中要加入一样东西,在试吹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
2. 师出示生活中经常看见的食糖和白醋。
师:你在吹泡液中加入其中的一种,看看有什么变化?记住了,加了糖就不能加醋了;加了醋就不能加糖了了!
3. 幼儿实验4. 师:你们都试了吗?
(1) 谁放了什么?(放了糖)你们有什么发现?
(2) 谁放了醋?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三、 结束:
引起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1. 师:吹了那么多次的泡泡,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一般的情况下泡泡吹出来都是圆的,但是比克曼世界里的气泡吹出了不同形状的泡泡来,我们一看吧!
2. 幼儿观看《比克曼的世界》。(内容:气泡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有方形的、有拱形。)3. 师:泡泡还可以吹出方的和拱形的。吹泡泡好玩吗?但是泡泡吹出来会怎样?有个小哥哥,他有好办法不让泡泡破,我们再来看看!(看录象)(内容:小哥哥戴着羊毛手套来玩吹出来的泡泡,既不破,又能拍。)4. 师:我也来试试!(老师把吹出的泡泡,用穿着毛衣的胳膊去抛抬)为什么泡泡没有马上破而且还在跳舞呢?请你们也回去试试,再来告诉大家!
(通过电教化的手段,激发幼儿新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泡泡吹出来是圆的,但是泡泡有时吹出来不一定都是圆的。在改变一定的条件下,泡泡还可以吹出其他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名称:
冷冷的冰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桥”并不陌生,他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桥,搜集过许多桥的图片,了解桥的形状、结构,发现桥墩都是圆柱体的。为了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最适合做桥墩的原理,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用广告纸做成的各种形状的柱体上摆放不同数量的书本,通过讨论、比较、记录、探索等方法获得相关经验。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入手一张纸、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四、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2、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二)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1、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2、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3、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丁页起一本书吗?试试看。(幼儿探索)
4、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它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够顶起一本书。
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1、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①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②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儿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简,谁的力气大?小耳月友们去试一试吧。
③讨论: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得书多,有的小朋友顶得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①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纸筒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②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③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④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简、四棱柱纸简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上摆放书本时要及时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2、探索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1)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明友一组去试一试
(2)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四)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这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五)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欣赏桥墩图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五、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很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生活实际与已有经验出发,将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提升经验。
该活动中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