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

发布于:2021-07-19 23:43:06 作者:

关于爬山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爬山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爬山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教案 篇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 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二. 突出重点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四. 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双三角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纸、剪刀。

  2、幼儿用书画面“猴子爬山”。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表演猴子爬山: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好玩吗?这是猴子爬山,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折一个?

  二、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双三角。

  下面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先看图示学折双三角。

  图1正方形纸,对角折。图2将两端角中的一角向上折,另一角向反面折。图3手插进中间层向两边拉开就成了双三角。图4剪下上面一个角,在剪下的角上简单画上猴脸,夹在双三角中间,两只手在中间层的两边抽动,猴子就向上爬到山顶上了。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老师巡回指导边提醒幼儿:要先看画面上的图示,看第一步、第二步是怎么做的,第三步又是怎么做的,把每一步都看清楚再折。折好后要轻轻地拉成双三角。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制作过程。

  2、集体玩“猴子爬山”的游戏,体验制作成功的快乐。

爬山教案 篇5

  中班综合活动:小乌龟爬山坡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 2 1 2 | 3 4 5 | 4 3 2 0 | 3 2 1 0 |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3 2 1 2 | 3 4 5 | 4 3 2 3 | 1 —— ║

  爬呀 爬呀 用力 爬 汗水 流呀 流

  爬呀 爬呀 山坡 上 心里 乐悠 悠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3、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身习惯。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和主要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3、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和写作背景。

  二、同学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自身读课文

  1、读后谈收获。

  2、引导同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三、默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新词。

  2、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志。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同学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4、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五、引导同学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1、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2、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3、小组研读:

  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同学汇报。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六、人物评价

  1、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个 的人。

  七、拓展活动

  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爬山教案 篇8

  一、引入

  1、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还记得爬山虎的样子吗?

  2、记得是谁写的吗?

  3、是的,就是这位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作家,大编辑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大家都尊称他叶老。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叶老,走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 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精品教学设计推荐

  你读 真美啊

  你读 多绿呀

  一齐来.

  二、

  1、课文中有好几处提到了这片绿绿的爬山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大声读一读。

  2、是这几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墙怎样的爬山虎

  3、孩子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见过?这样一种极其普通,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为什么唯独叶老家的在16岁的肖复兴眼中是那样的绿葱葱,那样的沉郁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这个特殊的原因。/但我想,要想了解这个原因,首先得了解这墙爬山虎的主人,你们说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看看爬山虎的主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三、精读

  在作者眼中,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多么认真细致啊,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春风拂面什么感觉

  还从哪里感觉到他是个认真细致的人?

  翻到曲线

  1、是的,这就是密密麻麻。作者的征文都密密麻麻成什么样子了?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2、是的。你们看,这就是叶老给作者修改的征文第一页。看着这一页,想象一下,叶老是怎么给我们改作文的?

  3、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是的,远远不止,他还是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sjbwz/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你还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正是炎热的夏日呀!都没休息一会儿呢!)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评语

  这是一位对工作多么认真负责的长者呀!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却达到了精而又精,纯而又纯的学术造诣,怎能不令人敬仰呢!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敬仰,带着这一份期盼,一起走进叶老的家吧!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预备起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意外

  是的,叶老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却可以到他家做客,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孩子们,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带着这一份激动一起来感受吧!

  这片爬山虎是那样的绿葱葱!绿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板书)

  四、精读

  见到叶老后,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听老师读。

  这时,叶老给我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

  平易近人 亲切和蔼

  从哪里看出来?

  叶老见了我缩短不少!

  1、什么是距离?叶老和我之间缩短了的是什么距离?

  此时,我和叶老的心仿佛贴在了一起,我和叶老仿佛就是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叶老。此时,作者再见窗外的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是那么沉郁,那么浓厚,那么有韵味。来,孩子们!我们一起读

  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1、说说

  2、再读一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心与心的交融,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3、想象一下,如此融洽的交谈,叶老会和我说些什么呢?这位叶老,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

  4、叶老们,你们的话语如此亲切,但句句都在耐心地教导我,真是亲切之中

  你们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朴实的言语却一直鼓励着我,真是质朴之中

  正是叶老亲切之中把我小小的

  5、我知道,你们也知道,融化这个词一般都用在可这里却说小小的心被融化了,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的,那一颗紧张的心被舒解了,就像冰雪融化了一样。是什么让你小小的心融化了?

  6、正是叶老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把我紧张的心悄悄地融化了。

  此时,我们更见证了一位文坛伯乐,他慧眼识真才,毫不厌倦地鼓励、培养那么多的人才,著名的大作家茅盾、/article/巴金、丁玲就是这样一举成名了。抬起头,再见窗外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如同浓浓的湖水,不停地摇曳着,是那么的虎虎而有生气。来,孩子们,让我们深情地共同感受这一刻吧!

  你来读

  你来

  这不仅是一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的叶老,更是一位真诚质朴、谦和慈蔼的文坛伯乐,抬头再见窗外。

  此时的爬山虎,绿得那么沉郁,那么宽厚,那么虎虎而有生气。(板书)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