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实用的大班教案范文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读“邮票”,认识邮票上的数字,发展观察力。
2、说出邮票的基本特征,培养思维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搜索有关邮票的图书、图片、集邮册。
2、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张邮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讲述自己喜欢的一张邮票。
2、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看邮票上有什么?代表什么?
如:写有“中国邮政”“china”是中国“80分”表示金额费用。
3、鼓励幼儿找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发现邮票上的秘密。如T代表特种邮票;J代表纪念邮票;“1930”代表发行年代 4、认读“邮票”。
5、让幼儿互相欣赏邮票,能说出各种邮票的区别,进而说出邮票的基本特征。
[活动评价]
1、能说出邮票的基本特征,各种符号的用处。
2、能认读“邮票”。
具体活动建议:
在观察邮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引导其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合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设计邮票。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随着元旦的到来,幼儿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产生了对新年的期盼。刚结束的主题活动《高高兴兴》也让幼儿对新年有了些认识,有些幼儿对“为什么要过年”和“年是什么”有些疑问与争论。在本次活动前已开展了引入性活动——年是怎么来的,幼儿对“年”和“年”的来历有了大概的认识。本次活动主要是理解性活动,在此活动后还有一系列的体验性活动。
设计理念:
在前一活动(引入性活动——年是怎么来的)中,幼儿在视觉上与“年”有了碰撞的同时也点燃了幼儿的阅读欲望。为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我设计了本次理解性活动——共读大书,满足幼儿的阅读欲望,让幼儿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后反复阅读,以深入“年”的内心,理解“年”的情感,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中国情,中国味,更为之后的体验性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图画书《年》,了解关于“年”的民间传说,初步理解中国“年”的含义。
2.知道大家庆祝“新年”是因为:“年”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发脾气、到处吓人,决定做一个讨人喜欢的“新年”。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中国情、中国味。
3.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一本大书。
2.幼儿对“年”的形象有了一些认识。
活动过程:
一、展示画面,初次阅读
(一)观察画面,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1.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用完整的语言说说看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2.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人物和情节。
(1)“年”长得怎么样?跑起来,叫起来又是怎样的?
(2)“年”这么凶猛,有朋友吗?它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3)“年”跑进村子,把村子变成了什么样?
(二)观察画面,引出故事的第二部分
1.师幼观察画面并谈论,教师引出问题:留下一位老爷爷,他为什么要留下,他做了什么事呢?
2.“年”看见火红火红的颜色,听到哐当的响声,怎么样了?
(三)揭示故事结局(第三部分)
1.天亮了,人们回到村子发现了什么?怎样庆祝的?
2.“年”害怕什么?
3.“年”最后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年”?
二、再次阅读
1、幼儿在初次阅读后有了些理解,通过再次观察画面,带着理解进行再次阅读,并说出故事的始末。
2、教师小结,引出故事主题
人们为了庆祝“年”的改变。从此以后每年这个时候就会穿上红棉袄,挂上红灯笼、贴上红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还有团团圆圆吃年夜饭,来迎接新年,这就是过年的来历。
三、迁移经验
1、谈论新年
请幼儿谈谈自己在新年里都做过些什么事情?
2、感受新年
阅读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在各个区域体验新年的年味。(如:在美工区剪窗花、做灯笼、写对联;在音乐区敲锣打鼓唱歌等)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边看图边讲故事 。
理解毛毛虫从吃叶子到做梦再 到变蝴蝶的惊喜过程。
在活动中敢于举手发言 ,萌发自主阅读图画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习边看书边讲故事
理解毛毛虫从吃叶子到做梦再 到变蝴蝶的 惊喜
活动准备
ppt、每种花的图片,毛毛虫及蝴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内容 尝试用语言表述
1、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 图书封面回忆故事中的角色及主要故事情节。
2、教师导入情境引导幼儿回忆故事角色
教师:这是谁呀,毛毛虫它在干什么?(睡觉)上次我们听了一个故事名字叫什么?
师:《毛毛虫变蝴蝶》你们还记得它吃了哪些东西吗 ?水仙 花 、迎春花 、桃 花!、玫瑰花!、金盏花。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花的图片)
3、回忆梦境内容
教师:毛毛虫 吃了各种花 的叶子都做 了什么颜色 的梦呢? (教 师 引 导 幼 儿 回 忆 梦 境 颜色,在教师的带领下复述梦境内容)
二、按顺序观察PPT 尝试完整讲述画面内容
1、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说一说(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吧,
教 师 :太 阳 刚 刚 升 起 的 时 候,一 条 毛 毛 虫 醒 来 了,提 示 幼 儿 跟 着 做 动 作,它 吃 了 一片水仙的叶子,嗯好香啊。毛毛虫睡着了它做了一个白色的梦。
教师用以上引导方式带领幼儿边看图边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2、幼儿完整阅读图画进一步通过观察画面了解故事情节
三、游戏 变蝴蝶
教师将各种花的图片分散放在活动室内带领幼儿扮演毛毛虫边讲故事边玩游戏。
教师:现在我们都是毛毛虫要去找吃的喽
教师引导幼儿扮演蝴蝶在花丛中自由地飞舞
教师:毛毛虫吃呀吃呀,最后它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小蝴蝶们赶快飞到花丛中找一朵花游戏
活动延伸
在表演角表演故事
儿童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了解蚕的多种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激发幼儿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蚕宝宝生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观看图片,提问: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2、你们觉得它们长的像吗?
3、有没有其他小动物也是这样,小时候一个样,长大后又是一个样?
二、幼儿欣赏图片、观察回答问题:
1、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小时候像什么?长大后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再次欣赏图片,教师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三、蚕宝宝的食物--桑叶
教师: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是不是每种树叶都吃呢?蚕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蚕宝宝是吃桑叶长大的)
四、蚕的作用大
1、蚕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处吗?我们养它是做什么的呢?
2、幼儿欣赏图片--蚕丝织物
3、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那么多。那蚕除了蚕丝有用,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蚕的作用可大了,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
五、幼儿操作,给蚕宝宝生长过程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师布置任务,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季节刚好已经过了养蚕季节。正好是蚕宝宝结茧的时间,有几个孩子家里养了蚕宝宝。有许多孩子从来都没有接触到蚕,所以显得有些陌生。
在活动开始,先提问幼儿:蚕宝宝从哪里来?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在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自己家养蚕宝宝经验的幼儿很有发言权,蚕宝宝的仔是茧子中的蛾生出来的。于是我接着幼儿的答案出示了蚕的一生图片。原来是飞蛾产的卵就是蚕宝宝小时候的样子。过了几天小蚕宝宝就出生了。让幼儿了解蚕宝宝要休息的叫眠。这一天它不吃桑叶的还要换衣服,然后让幼儿了解蚕由头和身体构成,头上有嘴和两只小小的眼睛;身体圆长而软,有环节;身体下面有许多对小脚,身体旁边有气孔,气孔可以呼吸和散热;尾部有小尖,叫尾角;会爬行。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外形特征这个环节就在VCD中完成,因为没有现成的蚕宝宝也没有一定的观察过程。这个活动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让幼儿实践饲养蚕宝宝,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真正的感受。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通过看了录象,使他们对蚕宝宝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蚕宝宝是我们的好朋友。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能大胆表现。
2、尝试用线条分割的方法,用点、线、面进行块面装饰。
3、感受线描画的乐趣,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范画一张,空白的鱼幼儿每人一条。
2、勾线笔每人一支、彩条每人一根,几张白纸。
3、几张图片,轻音乐一首,活动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妆舞会吗?今天老师收到了一封美人鱼公主的信,想知道信里写了些什么吗?
2、教师:原来美人鱼公主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参加海洋化妆舞会,你们愿意参加吗?这次化妆舞会的主题老师已经收到了,赶快来看一下吧!你们看懂了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线描画的特征。
1、整体感官。
教师:这条鱼看上去怎么样?它美吗?和我们平时画的鱼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只有黑白色两种颜色,鱼身上有很多花纹)
2、感受多变的花纹。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花纹,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们通过观察后说有圆形、三角形、黑点、正方形、直线、曲线、螺旋线)你会画吗?(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其他幼儿用手指在空中画。)
3、引导幼儿观察线的分割。
教师:这是什么线?曲线把鱼头和鱼身怎么样了?这些又是什么线?(曲线、波浪线)这些线把鱼身和鱼尾怎么了,(分成了一块一块的)。我们给鱼装饰的时候,是先分割,还是先画花纹呢?(引导幼儿装饰鱼儿时要先分块再装饰。)
4、教师小结:像这样,画面上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用线条分割和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装饰画面,这样的画叫做线描画。
(三)大胆装作,交流作品。
1、作画要求: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鱼,现在就请你们用线描画的方式给它进行装饰吧!装饰完了之后老师会帮助你们把它做成头饰,这样就可以去参加美丽的海洋化妆舞会了。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配上轻音乐)
3、集中交流教师:你最喜欢谁的头饰,喜欢什么地方?
(四)互动环节。
教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参加海洋化妆舞会吧!(在音乐中做一些简单的律动)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术区让幼儿进一步练习线描画。
大班教案 篇6
运动目的:
1.引诱孩子们回想秋游时的痛快景象,并经由过程攀谈与搭档分享本身其时快活的心境。
2.与搭档们说说秋游里最喜好的。
运动预备:
水彩笔,丹青纸。
运动引导:
1.引诱孩子们自动地与搭档交换、分享秋游时最痛快的事和快活的心境。
2.勉励本领较弱的孩子到团体眼前报告本身的设法主意和感觉。
3.让孩子们将本身的设法主意和感觉用绘画的情势来表达。
运动反馈:
1.孩子们提及秋游运动都十离开心,能勇敢地表达本身的设法主意、感觉。
2.在绘画作品中、发明孩子们大部门画的是恐龙馆中产生的事。可见孩子们对恐龙的机密非常感爱好。
大班教案 篇7
一、 主题的产生:
冬去春来,小朋友在一次餐后散步时惊喜的发现幼儿园樱花林
里的樱花树一改冬季光秃秃的模样,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地萌出了点点嫩芽,可在它旁边的法国梧桐树还是枝光叶秃,一片沉寂。于是,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开始讨论并比较各种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树。
二、主题的价值:
1、结合绿色环保教育,幼儿了解树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益处以及树与人类的关系,懂得树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应该从小爱护树木。
2、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幼儿园内外有不同种类的树达几十种,幼儿在研究的过程中便于就地取材。
3、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树的变化随时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以及研究的持续性。
三、主题网(附后)
四、主题总目标:
1、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了解树的不同名称、种类、外形特征及作用,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 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通过对比树叶,初步了解秋天落叶树要落叶,常绿树不落叶的简单道理。
3、幼儿能具体认识柳树、马尾松等常见树种及其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及观察的顺序性。
4、幼儿能用多种美术技能,利用废旧材料制做出不同树的形态及特征。
五、活动准备及提供活的帮助:
1、活动区提供材料:
(1) 美工制作区:易拉罐、各色皱纹纸、铁丝、彩带、瓦楞纸、废旧报纸等废旧材料。
(2) 图书区:有关树的图书、图片。
(3) 益智区:树的迷宫、1——10的大树图卡及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4) 表演区:柳条、树的模型。
(5) 建构区:废旧纸盒
2、家长提供的帮助:
(1) 上网查询有关树的资料。
(2) 协助幼儿寻找搜集树的图书、图卡。
(3) 引导孩子随时观察身边的树的变化。
六、围绕主题进行的活动:
活动一:树的种类
1、 讨论:千奇百怪的树
2、 户外观察:常绿树和落叶树
3、 常识活动:认识马尾松
4、 音乐活动:柳树姑娘
5、 古诗:《咏柳》、《大林寺桃花》
6、 美工活动:布置绿色树林
7、 手工制作:我喜欢的树
活动二:树的变化
1、 小组观察讨论:下雪了,树变了
2、 观察记录:红叶碧桃和毛桃的变化
3、 户外写生:柳树 桃树
4、 故事《小桃仁》
5、 游戏:有趣的木桩
6、 分组讨论:
(1)树没有了皮能不能活
(2)树干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
(3)大树的年轮
7、美术活动:四季的树
活动三:树的用途
1、 认知活动: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2、 集体谈话:多种多样的木头制品
3、 小组讨论:纸是由树做成的吗
4、 劳动实践:大家一起来植树
5、 表征活动:我们这样爱护树木
6、 故事《猴山》
7、 体育游戏:小猴摘桃
七、活动过程与实录
活动一:树的种类
1、目标:
(1)幼儿了解大千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如牛奶树、面包树、吃人树、洗衣树、灭火树等,从而认识这些特殊树的特殊用途。
(2) 幼儿了解几种常见树的叶、干、果等各部分的名称和外形特征,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及观察的顺序性。
(3) 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通过对比树叶,初步了解秋天落叶树要落叶,长绿树不落叶的简单道理,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4) 幼儿喜爱搜集、查找、观察、记录、制作各种不同的树。
2、过程:
(1) 集体讨论:我知道的树
(2) 户外观察与讨论:常绿树与落叶树
(3) 认识马尾松
(4) 歌表演《柳树姑娘》((见图7)
(5) 学诵古诗《咏柳》《大林寺桃花》
3、活动实录:(见图十)
户外活动时,我们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周围的树,当走到一棵松树边时,陈睿小朋友问:“唉?这是一棵什么松?”小朋友们半天也说不出它的确切名称。于是,我们给幼儿布置了任务,回家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亲人、上网等多种途径了解有关松树的知识。。
第二天,薛义霖来到幼儿园第一个告诉我:“老师,昨天我问了奶奶,我们幼儿园旁边的那棵松树是雪松。”一旁的王彦皓听了,马上赞成说“对,是雪松。森林公园里的那棵松树也是雪松。”薛弘扬小朋友补充说:“樱花林里的那棵松树是塔松,像宝塔形状。”孩子们听后不由地趴到窗户上向外张望,“雪松的树枝往下垂,很分散。”薛弘扬继续说。“塔松的树枝比较平直,一层层,很象宝塔。”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议论,较好地掌握了两种松树的异同点。
“那你们谁还知道其他松树的种类?”我的一句话又重新引起了幼儿的注意。
“我认识金钱松,它也是松树的一种,它是我国特产树种,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种。”高天昊滔滔不绝地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还能说出金钱松的一些其他知识吗”我问道。
“我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知道的。金钱松又叫金松、水树。它的种子可榨油,它能抗火,明天我把这本书带来给你看。”高天昊沉默了一会儿。黄一瑾小朋友把手举得高高的。
“我还知道全世界松树中有230多种,我们中国有115种,我知道马尾松还叫青松,我妈妈告诉我的。”
“松树的寿命较长,它有顽强的抗争精神。我还会背有关松树的诗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马修祺小朋友抢着说。他刚说完,江雨秀大声说,“我还知道一句诗——‘寿比南山松。’”
“江雨秀,我提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松树为什么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吗?”马修祺自豪地问江雨秀。孩子们自告奋勇,讨论得非常激烈。
3、生成活动:
(1)学习古诗《咏柳》《大林寺桃花》(见图9)
(2)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见图11)
(3)手工制作:千姿百态的树(见图5、6、8、11、19、20、21、22、24)
4、活动反思:
我们在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周围的树时,许多幼儿不能叫出常见树的名称。于是,教师给幼儿布置了任务,让幼儿自己想办法了解更多种类的树。孩子们一下来了兴趣,纷纷通过询问家长、查找书籍、上网等多种形式,了解更多有关树的种类的知识。幼儿活动热情提高了,他们还能由一种问题引发出其他的问题:比如学会了背诗、对常绿树和落叶树为什么落叶和不落叶发生了一些疑问。这样,教师组织幼儿继续探究主题活动的范围广阔了,幼儿探究的欲望提高了。
活动二:树的变化
1、 目标:
(1) 幼儿能根据突发事件观察树的变化并喜欢表征。
(2) 能比较毛桃和红叶碧桃的芽、叶、花等各部分的异同,学会用符号、图画等不同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柳树、桃树的整体及局部的外形特征,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
2、 过程:
(1) 小组观察讨论:下雪了,树变了(见图3)
(2) 观察记录:红叶碧桃和毛桃的变化(见图1)
(3) 户外写生:柳树 桃树(见图2、3、4、27、31、28、29、30、32)
(4) 分组讨论:(见图12)
A、 树没有皮能不能活
B、 树干为什么是圆柱形的
C、 大树的年轮
3、 生成活动:(1)故事《小桃仁》
(2)美工活动:四季的树(见图26)
4、 活动实录(一):
(1)内容:
因为突来的寒流,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今早,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下雪后的树。
张琛:“我发现各种树的样子都没变,只是枝条变成白色的了。”
薛安东:“谁说的?我怎么觉得所有的树都变成一个样子了?”他的话立刻遭到了董赫的反对:“不对!象塔松、白玉兰、紫荆花这样的树枝条都变形了,只有百合花和槐树没有变。”这个小家伙一口气说出了这么多树的种类,看来他真的观察的很仔细。这时,黄一谨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下雪的时候,树应该怎么画呢?” 我说:“你们好好看一看,雪落在树的什么部位?”孩子们仔细看了看,恍然大悟:“哇!雪花落在树的上半部,一半用线条勾画,一半涂颜色,雪把树遮住了一点!”张琛还说:“如果画一棵树,用棉花当雪粘在树的上面也可以,对吗?”多聪明的孩子呀!
(2)活动反思:一场突降的大雪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为他们对雪后树的表征活动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在探究活动中生成了一个有价值的小分支。孩子们在观察、讨论、表征中,进一步了解了树的一些小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老师处理捕捉突发事件的能力。
活动实录(二)
(1)内容
今天,我们一同去看桃树。孩子们惊异地发现两场春雨过后,小桃树竟然长出了花苞,而且有的枝条上还开了一朵小小的小桃花。孩子们比较起来,高天昊说:“我发现红叶碧桃花和叶子一起长。”薛义霖说:“我发现红叶碧桃的叶子是紫色的,花苞里面是粉红,外边的皮也是紫红色的。”当我们绕到后面,孩子们一下子就比较出了红叶碧桃与毛桃花、叶的不同。马修祺说:“快看,毛桃的花苞是大红色的,叶子是绿色的,而红叶碧桃花是粉红色的,叶子是红的。”
(2)活动反思:
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孩子们主动提出要求去观察幼儿园里的红叶碧桃和毛桃,孩子们发现了这些树有明显的变化。他们在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后,主动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观察中,喜欢对比同种树的异同,喜欢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幼儿因此变得认真、仔细、好奇心强。
活动三:树的用途
1、目标
(1)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树对于人、对于环境的重要作用,进而懂得保护树木。
(2)幼儿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木制品,了解木制品对人类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木材。
(3)幼儿能积极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记录树的用途,喜欢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表征活动。
2、活动过程:
(1)认知活动: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2)集体谈话:多种多样的木头制品
(3)表征活动:我们这样爱护树木
(4)体育游戏:小猴摘桃子
3、生成活动:
(1)小组讨论:纸是由树做成的吗?
(2)劳动实践:大家一起来植树
(3)故事:猴山
4、活动实录:
内容:
今天早饭后,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看《探索求知》这本书,当他们翻到第九页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邓嘉颖说:“呀!原来树有这么多的作用!”薛安东说:“当然了,我昨天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启发他们说:“那除了书上画出来的这几种树的作用外,你们还知道树的其他的用途吗?”
黄一瑾说:“太阳很厉害时,大树可以给人们挡阳光。”
薛义霖说:“树还可以防风沙,特别是沙尘暴!”
韩宗轩说:“树可以结果子给小朋友吃!”
“那么,果子有什么用?”我问到。
韩宗轩马上说:“有的果子可以用来做种子,有的果子可以做药,还有的果子可以做肥皂。”
高天昊说:“还有一些特殊的树有特殊的本领,比如面包树产的面包虽然不是面粉做的,但是当它成熟后摘下来在火上烤一烤,味道和面包差不多。而且,很有营养,还可以做果酱呢!”
“树可以锯成木材,人们可以用木材造船、建房子、制成家具等。”王彦浩说。
张以帅把手举得高高的,也发表了意见,“人们还可以用树作成纸。”
“哇!大树真好!”“我们真喜欢大树!”孩子们议论起来。
“除了人类喜爱树,还有谁喜爱大树?”我又问道。
“小鸟喜欢树。”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继续说:“树和动物一样,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虽然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一样应该受到我们的保护。那么,怎样来保护树呢?”
“要施肥。”“不摇晃小树”,“不折断树枝”,“不乱砍树木”,“要植树造林”······
沉默了一会儿,张琛说:“我要把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画下来。”“我也要画!”薛安东说完就开始画下来。
(二)活动反思:
在研究树的用途时,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知道了树对人类是很有用的,进而懂得了保护树木的重要性。幼儿思维开阔,想象力特别丰富。
八、活动总反思:
《树》的主题活动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主动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并主动通过搜集、询问、讨论、上网等多种途径解决遇到的难题。
2、在观察树的变化中,幼儿喜欢用符号、数字、图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内容,这提高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对事物的观察、比较、思维的能力。
3、幼儿喜欢用绘画、手工的形式把自己知道的树的形态表现出来,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合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4、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会了主动学习,主动尝试,主动创造,主动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这提高了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
5、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是确保活动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研究中,我们面对资料的缺乏,家长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积极为我们上网查找资料、找书籍,为我们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附:主题网:
教师预设幼儿没有选择的内容
教师预设幼儿选择的内容
幼儿生成的内容
会保护自己的树
幼儿园的树
奇特的树 , ;周围的树
树的种类
树的生长环境
桃树
柳树 保护方法
树的生长变化 树 树的保护 宣传方式
柳树 年轮的作用
树的作用 树的外形特征 树皮
结水果 对人类作用 树干
制作物品 对动物的作用 树冠 树根
吸收噪音 防风沙 净化空气
食物来源 居住环境
大班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声音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总爱用不同的玩具敲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对声音是怎样来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高声尖叫。因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学习分辨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噪音,培养良好的发声习惯。同时也求使活动尽可能地游戏化、多元化,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
2、引导幼儿关注声音的产生以及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学习分辨好听的声音及噪音。
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录音机。
2、操作材料:(1)盘子、豆子、大米、饮料瓶;(2)塑料袋、糖纸、纸盒等;(3)乐器、玩具;(4)大鼓、盘子、雪花片、大米;(5)三角铃、双响筒;(6)盛有水的小碗、勺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我是谁”
二、幼儿操作,使物体发出声音。
1、教师交代操作内容和要求。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和声音宝宝做游戏,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来。可以用一样东西,也可以把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发出声音,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大家一起玩。比比谁想的方法多。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提问:你用什么方法?怎样让他们发出了声音?又是怎样让声音停止的?
幼儿回答,并上来演示。
评析:幼儿看到了那么多有趣的东西十分兴奋,拿起小号一吹“嘟”,拿起小铃一摇“叮叮”…这时教师及时发现挤在乐器、玩具桌的幼儿较多,便走向这一组幼儿说:“小朋友,我还会用纸盒打鼓呢,想看吗?”然后走到摆着日用品的桌前,开始用大小不同的纸盒敲击起来,许多孩子们立即对这一组的材料产生了兴趣。
三、探索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许多东西能够发出声音呢?小朋友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猜测。
2、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就知道了。第一组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大鼓和盘子,请你把雪花片或米粒放在上面,然后拍一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二组有三角铃,请你来敲一敲,再用小手摸一摸三角铃,说说你的感觉。另外,还有双响筒,老师在它的两侧放了小绳子,你在敲时,注意绳子的变化。第三组有放了水的小碗,请你敲一敲,说说你的发现。等会儿把发现告诉老师好不好?幼儿操作
3、师:你刚才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教师操作。
4、总结:物体振动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我们不让它们动时,声音就停止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教师采用了预设问题的方式。首先提问:为什么许多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呢?先请幼儿来猜猜。有的回答:“因为我拍盒子了”。有的说:“我摇小铃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引入下一个操作活动,并交代活动要求,着重提出幼儿操作时要着重观察的方面。如“请你把米粒放在大鼓上,拍拍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敲敲三角铃,再用小手摸一摸小铃,说说有什么感觉?”……这样使得幼儿的操作更有目的性,从而幼儿能更清楚地知道实验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问,避免幼儿无目的的操作。活动后,幼儿能较清晰地讲述自己的发现,“我拍大鼓米粒跳起来了,我弹皮筋,它动起来了……”这样使得幼儿在自己轻松的实践中,感知物体振动能发出不同声音的现象。
四、探索身体发音
师:我们让各种物体发出了声音,身体能不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回答、表演
评析:幼儿自由尝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在过程中,幼儿十分主动,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有的还用舌头发出了声音。有趣的游戏让幼儿更加投入到活动之中。
五、分辨声音
1、师:我们今天和许多的声音宝宝做了游戏,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幼儿回答
2、师:今天老师也录了几种声音,请你听一听,说说那些好听,那些不好听?幼儿倾听、回答。
评析:教师分别播放音乐声、鸣笛声、流水声及幼儿自己的吵闹声,当孩子听到音乐声、鸣笛声、流水声时,幼儿十分喜欢。当听到他们自己的吵闹声时,许多孩子赶快堵上了耳朵。在这时幼儿们亲身的体验,比平时教师的教育似乎管用的多。
六、总结[活动反思]:
一、结合幼儿生活经验,选取来源于生活又适于生活的主题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是教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存在的问题,预设生成。这次活动内容能适合幼儿的特点,同时在活动进行后,幼儿还可以把在其中获得的经验返还与生活中。如游戏时,许多孩子能试着控制自己的声音,不大喊大叫。有趣的是在歌唱活动中,扯着嗓子大声喊的孩子,也试着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真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二、活动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
活动多以幼儿自主探索的操作活动为主。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获得知识经验。比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创新地运用各种材料,幼儿想出了许多新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安排的环节层层深入,动静结合,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减少了幼儿的无目的活动。
三、教师引导与幼儿兴趣相结合,产生更好地活动效果
1、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对于不同组的操作材料会有所偏好。比如,第一环节中幼儿当然更喜爱新奇的发声玩具,从而忽视其它组的材料,造成许多孩子挤在一桌的现象。如果教师要求这一组的孩子先到别组玩,可想而知,许多孩子肯定是不情愿的。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在保护了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达到了引导幼儿多去参与其它组游戏的目的。
2、对于一些操作有困难的幼儿,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探索声音产生的环节中,有些孩子很快就发现了振动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使用其它的方法进行游戏。而有的孩子就不知如何去做,教师这时可以放低难度,提出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如:“快来看米粒还和原来一样吗”等等。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建立自信心。
这次活动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同时在活动后,教师也应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发音习惯,并多观察孩子们关于本次主题的兴趣点,以便更好地生成与此相关的教育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