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7-07 09:01:50 作者:

【推荐】大班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大班教案模板集合6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尝试用滴流的方法绘画,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重难点

  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滴流的方法作画。

  启发幼儿发挥想象,感受波洛克的画。

  活动准备

  波洛克的画、纸张、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吧?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一边跳舞一边画画?有一位叔叔就能边跳舞边画画,想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是波洛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二、欣赏波洛克作品。

  1、欣赏第一幅作品《畅想》

  提问: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觉得他的画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这些流畅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好像把我们带到了……让我们的心情快乐又愉悦。

  2、欣赏第二幅作品《第五号,1948》

  (1)提问: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线条?有哪些色彩?这些暗暗的颜色和乱乱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

  (2)小结: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很难过,这些暗暗的色彩,乱乱密密的线条,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好像走进了……。

  3、欣赏波洛克其他作品,将波洛克作品放大,让幼儿自由欣赏。

  4、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追问,抓住颜色和线条)

  5、波洛克叔叔的这些画神奇而美丽,他的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画里,只有颜色和线条。但他不是用笔直接画出来的,你想知道他是怎样画画的,想不想知道波洛克叔叔的故事?

  三、介绍波洛克。

  1、出示1912

  师:1912是什么意思呢?幼儿猜测。

  教师播放录音。

  波洛克1912年出生在美国,因为在他的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彩。所以别人把他的画叫做“抽象画”。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师:原来1912就是波洛克叔叔出生的时间。

  2、出示:滴流

  波洛克喜欢用很大很大的纸或者画布画画,因为画布实在太大了,所以索性把它铺在地上,用笔沾颜料滴到画布上,有时沿着画布的四周作画,有时就干脆提着戳了洞的颜料桶在画布上来回走动,人们把这种画画方法称为“滴流”。因为波洛克喜欢听着音乐边跳舞边画画,所以,人们又把他的画叫做“行为绘画”。

  (3)讨论:浏览了这些知识的宝藏,小朋友你知道了些什么?

  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我也想用波洛克叔叔作画的方式,把我的心情画下来,教师示范。

  四、尝试滴画。

  1、教师示范。

  2、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用滴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线条和颜色滴画?

  3、师:波洛克叔叔说过颜料都是有生命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起舞,用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线条把自己的心情都大胆的表达出来吧。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料,滴画时笔放低一点,小心不要滴到身上和同伴身上。

  五、展示讲评。

  1、老师当记者采访:这位小画家,你好,你今天玩得高兴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画吗?画了些什么?

  2、幼儿介绍。

  我的反思

  1、怎样欣赏抽象画

  我知道艺术作品主要是表诉一种感觉,至于像什么是其次。欣赏抽象画应该从整体上去感受,让幼儿用语言去表述。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引导是关键。孩子对画面的局部的欣赏比较关注,如果教师不踩刹车,孩子们说上一节课也说不完。而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只能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2、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欣赏

  欣赏一幅画,并不仅停留在像什么,要更深层次的挖掘,老师的提问设计很重要。如何层层深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是关键。

  3、如何引导幼儿课后延伸,使欣赏更深入

  欣赏波洛克作品及尝试他的作画方法,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有很多的延伸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作品(比如从欣赏者的心情,画家作画时的心情,颜色也代表着心情、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心情等多角度的去欣赏),也可以尝试波洛克的其他作画方法,用木棒、笔沾颜料滴到画纸上或用树枝、泥沙等工具作画,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不一样的感受。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跳三步,初步能随着3/4拍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2、边跳三步,边用双手放在背后或者前后自由摆动,表示我们去溜冰。

  3、活动时注意与同伴保持合适距离,互不碰撞。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进行冬天不怕冷的教育。

  2、观看溜冰表演录像或者溜冰的照片或画报。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家》。

  齐唱歌曲。边唱边表演,表现歌曲的优美、快乐的意境。

  2、感受乐曲旋律和节拍。

  (1)听音乐。

  (2)说出音乐是几拍子的?;并用身体动作表示对3/4拍乐曲的感受。

  (3)随乐拍出每小节音乐的强拍。

  3、学跳三步。

  (1)教师示范。用脚随乐踏出3/4拍音乐的强弱节拍。

  (2)自由找空间,在教师的口令、唱谱等提示下,学跳三步。

  (3)随乐跳三步。

  4、我们去溜冰。

  (1)全体幼儿排成圆形,(或者排成双圆),在乐曲伴奏下,叉腰向同一方向走三步。

  (2)迁移对溜冰运动的经验,讨论溜冰的姿势,如两手放背后或前后自由摆动随乐走三步。

  5、分组表演。学习评价并为同伴的表演鼓掌。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大班教案 篇3

  目标:

  1、让孩子欣赏、感受新疆维吾尔少数民族的歌曲。

  2、体验维吾尔族特有的旋律、节奏与舞姿,并借助道具表现。

  重点:欣赏歌曲,唤起幼儿与乐曲想适应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

  难点:表达与表现

  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用“去郊游”直接进场。“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几个民族?具体有哪些民族呢?我们又是什么民族?好,今天刘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其他的少数民族走一走,玩一玩好吗?跟着音乐的节奏,我们出——发”。(放音乐:去郊游)

  2、“我们来到了一个地方,这儿的人民要给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献上美丽的哈达。这是什么民族呢?请小朋友用好听的歌声告诉大家。”——复习《北京的金山上》

  (1)小小合唱队。师当指挥,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演唱。

  (2)多形式演唱歌曲 A、分形式唱 B、衬唱(引导幼儿要跟指挥、同伴合作配合,注意眼神的交流)

  (3)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3、过度:我们再去其他少数民族走走看看好吗?我们出——发(放音乐)场地内走一圈

  二、基本部分——欣赏少数民族歌曲《尝葡萄》

  1、“现在我们到了哪个少数民族呢?”(幼儿泛谈,师放歌曲录音)“我们来听一首这个民族的歌曲。” 提示幼儿仔细听。“说说歌曲给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第一遍)

  (好听的、开心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热闹的……)

  2、欣赏歌曲动画(第二遍),“到底到了哪里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新疆维吾尔族)A、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幼儿泛谈:辫子、葡萄……

  B、“刚才小朋友都是用眼睛从画面中看出来的,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用耳朵从歌曲中听出来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对音乐风格的感受(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手鼓演奏的风格)

  3、介绍歌曲“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歌曲,歌名叫做《尝葡萄》”幼儿学说歌名两遍。

  好听吗?再来听一遍。(第三遍)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听了这首歌曲,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要求幼儿用“听了这首歌曲,我好象看到了……”的句式来讲。

  4、介绍舞蹈。“刚才小朋友讲得真好!那么维吾尔族人民是怎么跳舞的呢?”再次欣赏(第四遍),让幼儿根据画面及已有经验泛谈。师带领幼儿一起练习动脖子等动作,并让幼儿感知新疆舞蹈的特征: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动作:男孩击手鼓、拍掌;女孩动脖子等。

  三、学做新疆小朋友(学动作表现歌曲,进一步感知新疆舞特征)

  1、提供给幼儿装扮用品,随歌曲节奏师生一起表现。

  2、头顶着葡萄表演。“新疆的葡萄甜不甜?我们用甜甜的葡萄招待客人好吗?”

  四、与客人一起联欢

  围成圆圈,随音乐有节奏的自由表现,结束。

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气球因其色彩鲜艳,灵活多变,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基于小朋友的兴趣所在,我设计了“我和彩球一起玩”活动,集艺术、体育、数学活动为一体,采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既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又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且动作协调、灵活,合乎节奏。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内装小铃的彩色气球若干(每人一只,课前按颜色分组挂在幼儿的椅背上),大鼓一只,打气筒一只。

  2.幼儿学会《表情歌》和舞蹈《花儿朵朵》。

  3.音乐磁带《表情歌》《花儿朵朵》及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彩球,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大家去看看究竟是什么。

  二、幼儿取下彩球自由玩耍

  喜欢不喜欢?赶快把气球解下来拿在手上玩玩!

  你们发现这气球里面有什么?(气球里面有小铃,一摇就会响)

  真的会响!我们一起来摇一摇:上边摇摇,下边摇摇,左边摇摇,右边摇摇,前边摇摇,后边摇摇

  三、节奏游戏,体验乐趣

  1.气球与大鼓“节奏对话”。

  你能让你的气球像乐器一样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吗?听好老师的口令,我们一起来试一次!

  下面老师请大鼓来和你们的气球玩一个“节奏对话”的游戏,大鼓敲什么节奏,你的气球就摇什么样的节奏。注意听好了,气球摇出来的节奏要和大鼓敲出来的节奏一样。

  2.用气球给《表情歌》配伴奏。

  我们上个星期刚学会了《表情歌》,现在我们就用气球当乐器给《表情歌》配上好听的节奏,把原来拍手的节奏改成摇气球的节奏,一起来试一次!(配班教师弹琴,教师敲鼓、指挥,师生共同随音乐演唱并演奏节奏)

  四、按气球颜色分组,师幼共同表演集体舞《花儿朵朵》

  我发现小朋友手里的气球有红的、黄的、蓝的,还有紫的,真好看!我又想到了一个玩法,我们把这些气球当作一朵朵花,来跳一个集体舞《花儿朵朵》好不好?现在请拿相同颜色气球的小朋友站到一块儿,排成四路纵队,表演开始了!

  五、幼儿自由玩球,探索不同玩法

  前面一开始,我们把气球当作乐器摇出了好听的节奏,刚才我们又把气球当作花,跳了一段好看的舞蹈,气球的本领可真大!想一想,我们的气球还可以怎样玩,自己去找一个空地方试一试吧!

  1.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独自或合作玩球。(滚、抛、踢、顶、拍、坐、平衡、夹球跳等)

  2.请部分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

  你是怎么玩气球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3.提醒幼儿合作玩球,幼儿再次分散自由玩。

  有没有两个小朋友是一起合作玩球的?(夹球跑、抛接球、打排球、抓尾巴等)

  4.集中,再次请部分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

  5.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这么多气球的玩法,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玩球,如用头顶球,用手拍球、抛球、滚球,用脚踢球等等,可以自己一个人想办法玩球,还可以跟好朋友一起合作共同玩球,像刚才小朋友玩的夹球跑、抓尾巴等。

  六、体育游戏:追逐踩球

  1.介绍游戏玩法及注意事项。

  老师也想出了一个新玩法,气球里面是不是有小铃铛呀,我想把小铃铛拿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自由讲述)

  我的办法是把气球踩破!敢不敢?不过自己的气球可不能踩,要想办法去踩别人的气球!怎么玩呢?先把自己的气球绑在脚踝上(幼儿操作,个别辅导),玩这个游戏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碰撞,不要推别人!现在我们要想办法去踩别人的气球,拿到里面的小铃铛,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气球不要被别人踩到。

  2.幼儿互相追逐踩球。

  3.出示统计图表,介绍统计方法。

  游戏结束,请小朋友将绑在脚踝上的绳子解下来抓在手上,小铃铛也抓在手上。究竟是谁拿到的小铃铛最多?谁的气球没有被踩破?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统计图,这是拿红气球组的统计图,这是……统计图上写着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在贴着铃铛的一栏里写(贴)上你拿到的小铃铛数,在贴着气球的一栏里把你的气球贴上去(不管是被踩破的还是没有破的)

  4.幼儿分成四组,各自完成统计表。

  5.我们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拿到的小铃铛最多(在该幼儿的名字前画上小脚印——“最能干的脚”),哪个小朋友的气球没有被踩破(画上笑脸——“最机灵的小朋友”),一起给他们鼓掌。

  七、表演游戏:气球宝宝

  1.交代游戏名称与角色。

  想不想再玩一个气球游戏?没有气球了,怎么办?哎,你们来做气球,你是红色气球宝宝,你是黄色气球宝宝……我是打气筒,我要给你们这些气球宝宝们打气!

  2.启发幼儿想象、创编动作。

  想一想,还没打气的时候,气球是什么样子的?(瘪瘪的)谁会用动作来表示?打气的时候是一下一下地打,那么,气球会发生什么变化?(越来越大)谁会用动作表示?气球里面的气太足了,可是气筒还在不停地打,想想看,最后气球会怎么样?(爆炸)气球爆炸时发出什么声音?气球爆炸时可以做什么样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完整地表演游戏两遍,最后一遍时,教师说:“哎呀!气球飞走了!”幼儿自由“飞”出活动室,自然结束游戏。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来自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主题<<秋日大丰收>>。秋天来到了,景色非常美好,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也非常需要了解和知道有关秋天这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一主题单元的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纲要>>中的要求: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主题中有许多故事、儿歌、歌曲介绍了秋天的特征,本次活动是在科学认识秋天的特征;音乐学习歌曲《秋天来了》;语言儿歌《丰收的秋天》的基础上展开的绘画活动。符合季节变化的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把活动名称定为《我喜欢的秋天》,更能表达出孩子们盼望秋天热爱秋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绘画、剪贴等手工技能,合作表现秋天美丽的景色。

  (2)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对美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秋天的特征,抓住秋天里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绘画创作,能够统一构思和意见。在绘画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合作、互相交流、积极配合等多种品质和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秋天里的各种景色图片,歌曲《秋天来了》《秋天》

  学具:画纸、蜡笔、铅笔、彩色纸等。

  活动:孩子们在课前进行观察秋天和找秋天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放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做律动《秋天来了》。)

  (2)请孩子和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和感觉到的秋天特征。(老师走近孩子,做个倾听者)

  (3) 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秋天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看图片,加深丰富对秋天特征的认识和印象。

  ①秋姑娘飞来了,五颜六色的树叶怎么啦?

  ②秋天来了,大树上的水果都变什么颜色了?

  ③小鸟飞来了,唧唧喳喳的叫着,他们在商量着什么呢?

  ④田野中收割机响了“嘟嘟嘟”,农民伯伯忙着干什么?

  2、按幼儿能力强弱分成四组进行讨论,确定绘画创作和手工创作命题。一二组用绘画创作,能力强的三四组用手工创作,互相商量如何布局画面? 画什么?做什么?分工合作。

  3、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表现《我喜欢的秋天》。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手工组的孩子。(播放纯音乐,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创作)

  4、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请一两个小朋友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幅画?鼓励孩子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5、教师小结。

  在这次《我喜欢的秋天》绘画创作中,许多孩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构思、布局画面,还学会了分工合作,小朋友在涂颜色和剪贴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掌声表扬自己。

  6、动静结合,增强气氛。

  播放歌曲《秋天》,老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歌表演,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

  7、结束部分:

  请幼儿帮助整理学具。(如蜡笔,碎纸等)

  教学反思

  1、反思备课:想到秋天的景色是幼儿身边熟悉事物,结合季节、主题开展此活动,能让孩子把已有经验通过绘画、手工形式表现出来,符合《纲要》的要求,绘画、手工相结合,照顾了能力强弱不同的孩子。

  2、反思教学过程:能创设了一个互相交流的环节,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孩子得到了尊重和自由。能通过四个不同的秋天景色图片,让幼儿进一步加深秋天的景象。让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增进了同伴之间的情感受和与人交往的技能。

  3、如果我重上此活动,我不把孩子分组,而是提供各种材料,让他们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作画。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看分合列算式,计算出未知数的答案。

  2、学习9的加法,并看算式编应用题。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归纳、整理已获得的经验。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9的不完整分合式四种。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复习9的组成。(碰球)

  1、教师:“我们来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要是9”。

  2、运用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看分合式列算式,学习9的加法。

  1、出示缺少总数的分合式一。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这道分合式怎么读?1和8合起来是几?谁会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分合式?(引导幼儿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教师: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哪一个数?分合式中少了哪个数?(教师将分合式填写完整。)

  教师小结: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9,分合式中少了总数。

  2、教师:我们看看这道算式1+8=9,它还可以变出另外一种算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其中两加数的交换规律,即8+1=9)

  教师小结: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可以互相交换位置,所得结果不变。

  3、依次出示其他三组分合式,让幼儿编出算式,然后集中讨论,交流。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这道分合式又该怎么读?2和7合起来是几?谁会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分合式?(引导幼儿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教师: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哪一个数?分合式中少了哪个数?(教师将分合式填写完整。)

  教师小结: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9,分合式中少了总数。

  4、教师:我们看看这道算式2+7=9,它还可以变出另外一种算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其中两加数的交换规律,即7+2=9)

  教师小结:这道算式的得数正好是分合式中的9,分合式中少了总数。

  5、集体朗读9的8道加法算式。

  三、编应用题。

  教师:这些算式还可以表示其它的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说说。请幼儿依次根据算式尝试口编加法应用题。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四、幼儿作业。

  1、教师讲述书写要求。

  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数学本和铅笔,要请小朋友看分合式变算式来书写9的加法算式,在黑板上老师也画好了一张作业纸,仔细看看要怎样书写。

  教师边讲述边示范,要求幼儿先把书写本对折,在折线的左边书写加法算式

  2、看分合式变算式。

  3、幼儿进行书写,教师观察并指导。

  4、评价幼儿作业情况。提醒幼儿注意书写格式。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正确握笔,端正坐姿,书写规范、整洁,不乱涂乱画。

  五、结束活动。

  教师展示书写规范的作业,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熟悉的情景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了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