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必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农村的孩子对青蛙和蝌蚪非常熟悉能很流利的说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生活习性。通过活动在了解青蛙的出生和生长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幼儿特别喜欢动手操作我把快乐诗画与本节活动相结合更符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
青蛙卡片、青蛙头饰、稻田背景、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
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未见面的青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兴致,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认识青蛙
1、“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谈谈自己认识的青蛙。
课前幼儿在观察发现:
(⒈)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长尾巴,尾巴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软软的、象鱼一样的皮;
(⒉)小蝌蚪穿着黑衣裳,在水里游泳;
(3.)有的已经长出了短短的后腿。
幼儿提出问题:
(⒈)为什么有的已经长出后腿,有的还没有?
(⒉)小蝌蚪有牙齿吗?
(⒊)小蝌蚪它需要吃什么?
课前幼儿继续观察发现:
(⒈)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1条前腿,有的长出了2条前腿;
(⒉)有的怎么还没长前腿呢?
(⒊)有的小蝌蚪四条腿长出来了,小尾巴变短了;
(⒋)怎么小尾巴还在呢?
幼儿提出新问题 :
(⒈)小蝌蚪在什么时候才会变成绿色?
(⒉)是尾巴不见了以后才变成青蛙的吗?
2、教师总结幼儿的回答,并引导幼儿观察青蛙的外部特征。(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详细讲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卵→小蝌蚪→中蝌蚪(长出前腿)→大蝌蚪(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
3、学学青蛙跳一跳。首先,让幼儿观察青蛙前腿和后腿的区别,通过课件展示、幼儿观察、教师总结让幼儿知道青蛙蹦跳的原因是前腿短、后腿长而有力。然后让幼儿模仿青蛙的跳,进一步加深幼儿的理解。
三、总结
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的观察、记录让老师与小朋友都获得很多收获。每天都坚持、主动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比如: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程度有快有慢,有的长出后腿,有的'前腿也长出一条等。小朋友基本上能在同一时间把小蝌蚪的不同程度变化分别绘画下来。小朋友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通过自己直接观察、记录后,有了很深的印象,也初步证实了小蝌蚪可以变成青蛙。
活动延伸:幼儿把观察到的青蛙生长过程按照顺序画出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组装书架的过程,学会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2人提供一组书架,按幼儿人数准备若干组多用三合一书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图、操作步骤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师:再过两个月,小朋友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你们会有很多书。(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哥哥是怎样整理、收放他的书的?他把书放到哪里了?加深幼儿对书架用途的感性认识。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书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环节:观察感知——了解书架的基本构成。
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小书架是用什么做的?
2.师:这些塑料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7块板的分解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书架的底板、前板、后板、隔板。)
3.师:这个小书架一共由几块塑料板组成的?(7块。)
第二环节:操作探索——掌握拼插连接的操作要点。
第一次操作:自选2块塑料板,尝试进行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找到凹槽及凹槽的开口处。
1.师:这些塑料板之间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试试其中2块板的连接。请每个朋友去挑选2块塑料板,试试看,能否把它们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连接的? (幼儿介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凹槽处。)
4.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几块板上也有这样一条条凹槽的?(底板、前板、后板。)
总结:原来塑料板之间就是通过这些凹槽来进行连接的。
5.师:找到了凹槽,怎么把板插进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找到凹槽的对接口,即开口处。
(评析:在观察书架的基础上引出主要问题——“这些塑料板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以此激发幼儿主体建构的内在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明确的任务环境中,自信地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拼接完整的书架。
师:找到了这个拼接的秘诀,那我们也来试着拼一个完整的小书架,好吗?这次的任务请2个朋友合作完成。
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刚才拼接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与幼儿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随机选几个典型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
① 隔离板倒置。讨论:你觉得这个书架问题出在哪儿?
② 缺底板,装不进去。
讨论:底板应该在什么时候装?(视频演示。)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拼接书架第一步要做什么?
③ 前板或后板装不进。讨论:谁有好的方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拼插连接时必须同时对准凹槽的4个口子(图片演示。)
(评析:不给幼儿任何安装步骤的提示。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讨论、尝试失败中学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获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4.总结拼接书架的整个过程。
师:原来拼接书架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呢?……(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安装图示说明。)
第三次操作:比赛拼接书架,感受成功的快乐。
1.师:好,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拼接好书架。
2.师:今天我们学习拼接的是3格书架。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几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来,难度也不同哦。我们还可以去尝试挑战。)
(评析:通过问题讨论、观看录像,幼儿对书架拼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梳理,这时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环节:经验拓展——感受拼插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书架,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呢? (结合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图片,如:花片积木、杯盖与杯子、木凳、中国馆的构造等等。)
(评析:通过生活中多种拼插连接的物体的再现,让幼儿充分感受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延伸探索,使整个活动形如流水,一气呵成。)
三、结束部分:寻找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师:拼插连接只是连接中的一种方法。关于物体的连接,还有好多种方法。今天就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里有连接?是怎样连接的?这些连接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制作意图:丰富幼儿的动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兴趣。
教育价值:
1、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锻炼幼儿的点数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选用材料:塑料桶、塑料膜、塑料盒、串珠、辅助材料
制作方法:
1、将塑料桶装饰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将压好膜的纸卷成管后进行装饰,在娃娃的两侧安上两个塑料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
适应年龄:4――5岁
操作地点: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柜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俩人同时开始喂娃娃,将串珠从各自的塑料管中喂娃娃(珠子分两种不同颜色,并同时结束,两人在从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点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为胜。
建议:塑料管(压膜管)可以一样长,也可以长短不一样,让幼儿轮流使用,并且感知管的长短不一样,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四季春、夏、秋、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孩子们通过初步认识春天,逐渐过渡到了解春天,从而进一步到热爱春天,特选择这一活动主题。
本主题从两个环节入手,具体如下:
活动一:儿歌“春芽芽”
活动目标:
1、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2、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活动准备:
1、课前尽早在自然角种上种子至发芽。
2、种子由播种到发芽、长大的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观察自然角中的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是什么颜色?
2、出示种子发芽的图片,鼓励幼儿大胆说出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并讨论:种子长大会变成什么?
3、看图片学习儿歌《春芽芽》。
4、带幼儿到室外寻找植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教案准备:
1、带领幼儿搜集小动物过冬的图片资料
2、小动物过冬课件
教案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天,天气寒冷)
"看一看,冬天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棉衣、安装取暖设备、常在室内活动、加强锻炼等)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过冬,那么你们知道小动物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呢?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动物过冬的办法,那么究竟小动物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老师有一些小动物过冬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⑵幼儿看图片:
提问讨论:A:图片上有哪些小动物;
B: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教师重点讲解,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有几种:冬眠过冬、换上厚厚的毛过冬、贮食过冬,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刺猬;换上了厚厚的毛过冬的有兔子、松鼠;贮食过冬的有蚂蚁
C:"你还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狗熊是冬眠过冬,大雁和候鸟是南飞过冬的等
3、巩固、丰富幼儿对动物过冬的认识
观看动物过冬课件,提问:冬眠过冬的有哪些动物?换上厚厚毛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贮食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法?"(保护自己生存,适应季节的变化)
"假如这些动物不想法过冬,那将会怎样?"(冻死、饿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大班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逐渐发达、探索、动手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了,所以在选择大班活动内容时,应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满足探索操作的欲望,使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复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复制现象,并感受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呢?我预设了这个科学探索活动,旨在让孩子在与多种材料的互动中,了解和关注身边的复制现象,激发探索的欲望和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中我制定了两个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体验复制的乐趣。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为活动重点。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情境,把许多相同的水果模型凌乱的放在地上,请小朋友帮售货员阿姨收拾还没来得及整理的货物。这样的开头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纷纷要求帮忙整理。更在他们自己的动手整理中发现了秘密:一模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更以这些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提问引出了下面的操作环节。
第二环节:根据纲要,本着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目的,我以超市货物不够为由,激发幼儿动脑为超市制作货物。为活动的操作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剪刀、拷贝纸、橡皮泥、印章、印泥水彩笔等。制作结束后帮助幼儿分析没有制作出一摸一样货物的原因,更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知道,把东西做的一模一样的过程叫做复制。知道什么是模具,了解模具是复制的工具。
第三环节:为了让幼儿更生动更形象的了解到生活中运用到的复制,我特地找了一些录像片段和图片,利用这种多媒介体手段,让幼儿最直接的去感知平时很看不到的多东西,增加幼儿对复制活动的兴趣。
活动延伸: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为幼儿设置了疑问,通过设疑"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声音可以复制吗?"把活动自然的带出了教室,把科学过渡并延伸到生活中去。这样更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是无处不在的,让幼儿时刻关注科学,乐意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