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8-02 04:34:11 作者: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汇编5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黑色,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能大胆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乐意与同伴合作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盘子、碘酒、喷壶、淀粉、棉签、一次性杯。

  2、薯片、黄瓜、藕、饼干、面包、萝卜、芹菜。

  3、记录纸、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碘酒的颜色和作用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药水,等一会儿老师会用棉签蘸到小朋友的

  手背上,我们仔细来观察一下它的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

  2、大胆交流碘酒的颜色和作用。

  二、感知碘酒滴入淀粉中会变色

  1、出示牛奶水和淀粉水,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1)感知颜色和气味的异同。

  (2)滴入碘酒,观察现象。

  2、观察淀粉,了解淀粉的特征

  (1)分组观察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总结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3)再次验证碘酒滴入淀粉中会变成蓝黑色。

  三、幼儿操作实验:哪些食物中有淀粉

  (1)讨论哪些食物中有淀粉。

  (2)教师示范小实验,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

  (3)幼儿操作实验: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食物上,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4)展示幼儿实验结果。

  四、喷画,结束活动

  以帮助兔妈妈找到兔宝宝的情境进行喷画,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安东.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幽默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乐曲以ABACAB的重复乐段描述着时而轻快、时而惆怅的情绪,乐曲中断奏与连奏的交替十分明显,似乎在讲述着可爱的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又如何战胜暴风雨的故事,让人浮想联翩。

  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然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往往需要中介。本活动将《幽默曲》稍加剪辑,充分利用音乐中断奏与连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熟悉音乐并理解音乐的结构,并在图谱的支持下,感受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随音乐用动作表现故事。整个活动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表现。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中断奏和连奏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

  2、探索用自然的体态动作表现断奏与连奏,进而表现音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3、体验与同伴用动作进行创造表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幽默曲》音乐CD,故事背景图和活动图片,连奏和断奏的图谱各3张:各乐段图片标志,每段的变化动作新图谱或空白图谱,粗记号笔。

  2、知识准备:幼儿懂得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幼儿倾听想象,初步感受音乐。

  1、带着问题第一遍完整倾听音乐。

  师:春天到了,花园里盛开了许多花儿,两只毛毛虫爬过来玩。它们在花园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别着急,这个故事就藏在一首音乐里,仔细听听,音乐里的毛毛虫发生了什么事?

  2、请幼儿说说自己听完音乐后的感觉和想象毛毛虫发生的故事。

  二、结合故事图片,教师配乐进行讲述,引导幼儿感知故事情节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乐曲结构。

  师:你们看到、听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

  今天,我们要试着用手和身体来讲这个故事。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名称:大班艺术活动

  活动内容:《小小发型设计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假发。

  2、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发型的`图片PPT。

  2、假发及多种经过清洁的废旧材料。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随音乐进行模特表演

  引导语:老师今天漂亮吗?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发型变了)

  讨论:老师以前是什么发型?现在那?你留的是什么发型?

  你喜欢自己的发型吗?为什么?

  你的家人都留了什么发型?你喜欢谁的发型?为什么?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发型?

  总结:女士的发型种类繁多,有长发、短发、卷发、直发,男士的发型种类少,并多为短发。

  二、视野拓展

  欣赏PPT中发型图片,观察不同发型有不同的特点。

  讨论:这些发型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创意制作

  1、出示假发体验假发的方便。

  讨论:假发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方便呢?

  (如:老人的白发戴上黑色的假发,就显得年轻;演员戴假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变换发型等)

  2、观察自制假发,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3、出示材料,介绍基本制作方法。

  引导语: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当小小发型设计师,为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假发。

  4、自己动手,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假发,教师观察辅导并及时将幼儿的作品拍下来。

  四、作品展示

  引导语:老师把小朋友的作品都变到了大屏幕上,我们一起来看看,找找那个是自己的。

  五、模特表演

  听音乐进行“发型模特表演”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参加发型模特表演,把你们漂亮的发型展示出来吧!”孩子们随音乐一起表演,把本次活动推向高潮,使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理发店”和“表演区”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游戏。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个、蜡烛幻灯片、自制蜡烛模具若干、蜡芯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幻灯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蜡烛,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欣赏美丽的蜡烛。

  2.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3.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蜡烛。

  1.教师介绍材料:溶化的蜡、蜡芯、模具。

  2.教师介绍制作过程。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模具。

  (2)幼儿取一根灯芯放入模具内。(要求:蜡油不能高于蜡芯)

  (3)将溶化的蜡用勺子舀入模具内,凝固即可。

  四、游戏:《蜡烛的熄灭》。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5.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五、欣赏自制的蜡烛。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吹过时出现的情景。

  活动准备: 音乐CD《风在哪里》,课件《风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听辨曲式:

  1.听音乐《去郊游》入场。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2.PPT播放:起风了,树叶往下落。

  师:"咦,树叶怎么会落下来?"(幼儿:风来了)

  3.引导幼儿说说风在哪里。

  师:"你们见过风吗?见过什么样的风?"

  4.幼儿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的风。

  师:"你们看见风来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教师:"轻轻的风来了,树枝摆呀摆,花儿摇呀摇,蒲公英飘呀飘,风帆鼓呀鼓。急急的风来了,彩旗甩呀甩,树叶转呀转,红旗抖呀抖,衣服飞呀飞。"

  二、旋律感应:

  1.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感受旋律,体验AB式的两段不同感受的音乐。

  师:"风有时是轻轻地来,有时却急急地来,闭上眼睛请仔细听听,风什么时候在轻轻地走,什么时候在急急地跑?"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里风什么时候轻轻地来了?"

  3.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听到了吗?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也来轻轻地摆动你的身体吧。"

  4.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快节奏的旋律。

  师:"这部分音乐中,风的脚步声和刚才的感觉不一样了吧?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幼儿讲述)"我们再来听听,看看,感受一下大风的到来吧。"

  5.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表现快节奏的旋律。

  师:"大风的到来是什么样的?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表现一下大风的到来吧。"

  三、肢体表现:

  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风到来时的景物。

  师:"风来了,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我们也来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每个人想想从现在开始你变成了什么?等风来了,你就随着风动起来,听着音乐开始好吗?"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舞动。

  3.教师再次播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动作情节。

  教师:"原来可以一个人表现风来了,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来表示,想不想再和风一起捉迷藏?我们听着音乐和风一起玩玩。注意听辨不同的脚步声。"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和风玩了好长时间的游戏也累了,我们回家吧。"在《去郊游》的音乐中结束。

  活动反思:

  《风在哪里》是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速度,并用"优美、舒缓、柔和"等词语来形容听第一段音乐的感受,从而得出第一段音乐是"风轻轻地来",而用"急、快、猛"等词语来形容听第二段音乐的感受,得出第二段音乐是"风急急地来",说明了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的听赏能力。在用肢体动作表现风时,幼儿能用手摆动,身体扭动、转圈等各种动作来表现,并且也能通过动作的轻柔与有力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风。在把自己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时,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变出各种不同的东西,如:小花、小草、大树等等。在与同伴合作表现风中的东西时,幼儿兴致极高,通过与同伴商量摆出各种造型,与两种不同的风做游戏。整个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