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5-27 12:30:51 作者: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感知蛋壳艺术美,并对蛋壳工艺感兴趣。

  教学重点

  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工具区分生蛋和熟蛋,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纸盒,里面有两只玩具小鸡,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

  2.手电筒20个、放大镜20个,每个小组一盆盐水;小粘贴、彩笔若干、黑板、粉笔。

  3.教师制作的蛋壳工艺品,如不倒翁、脸谱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律动:动物怎样叫,师生问答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引导创编:师: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

  2.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小鸡:“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再提出一个关于小鸡的问题让你旁边的小朋友回答好吗?”

  引导幼儿观察并相互讨论,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启发思考

  提问: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小鸡的妈妈是谁?可爱的小鸡是鸡妈妈用鸡蛋孵出来的,是用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吗?熟鸡蛋能孵出小鸡吗?

  2.尝试探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比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做中学”的理念,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引导幼儿应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 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 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 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 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 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 师幼共同探讨

  (1)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2)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玩石头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通过找、看、摸、闻、滚等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

  3、通过石头游戏,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有这么多有趣的玩法,从而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大小不一、颜色不一、开关不一、品种不一)的干净石头若干;石头照片;欢快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猜石头

  师:我的这个口袋里藏着一个好东西会是什么呢?(幼儿看一看、猜一猜)让幼儿一起数一、二、三,教师出示口袋中的东西。

  师:是什么呀?

  幼:是石头宝宝。

  师:原来是石头宝宝来我们这里做客了。

  2、找石头

  师:今天还来了许多的石头宝宝看看它们会藏在哪里呢?(教师出示照片,请幼儿找石头)幼儿找石头,请幼儿将照片中有石头的选出来贴到旁边空白的地方。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图中的石头,并讲解部分较典型的石头照片如:大大的、高高的、小小的等等,并尝试用肢体语言来表达。

  师:我来问问石头宝宝,找出来或者没找完

  师:老师这里还有另外的一些石头宝宝,看看它们又都藏在哪里,变成什么样了?教师出示另外一些照片:石桥、石狮、石桌椅、石房、台阶等等。幼儿看照片自由讲讲。

  3、玩石头

  师:小石头还带来了一个大礼包呢,猜猜看看是什么呀?

  幼:是石头宝宝。

  师:我来看看是不是石头宝宝?(教师稍稍打开看一看)真的是石头宝宝,它们还在睡觉呢,我们一起把它们叫醒好吗?(师幼一起叫石头宝宝宝起床,先轻一点慢慢地加大声音)石头宝宝醒了我们一起跟石头宝宝打个招呼吧!

  师幼:石头宝宝你们好!

  师:这么多的石头宝宝,它们有的躺在草丛里,有的躺在小桥上,它们都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走了很多的路都累了,出汗了,身上还有很多的灰尘,好脏啊,我们来给它们洗个澡好吗?

  幼:好。

  挑石头。谁坐得最好请谁先来挑。

  洗石头。幼儿拿好石头一起边听音乐边徒手洗石头。

  玩石头。幼儿相互观察讨论并且玩石头。

  取名字。

  师:我们小朋友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石头宝宝也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来给石头宝宝取个名字好吗?

  教师出示一个石头宝宝,请幼儿观察后给石头宝宝取名字。可根据它的形状、颜色、质地、手感等。

  幼儿给自己的石头宝宝取名字。师:这里还有许多的石头宝宝,请你们再来找一位一起到外面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 活动目标:

  1、 探索吹泡泡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使泡泡吹大和发生变化。

  2、 积极投入活动,大胆尝试,能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

  3、 感受成功的快乐,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水桶、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粉、洗发水、水。

  2、各种吸管、抹布。糖、醋每组一份。

  3、"比克曼的世界"DVD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教师对每组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自己吹泡泡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一下子就被感染了情绪,都试着来抓泡泡。)2.师:你们也想吹泡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好吗?

  (在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幼儿自己制作吹泡液的愿望。)3.师:做吹泡液需要用什么呢?

  教师:原来洗衣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洗手液加了水以后都能制作成吹泡液。

  二、幼儿实验(一) 尝试制作吹泡液1. 师:老师准备了肥皂粉、肥皂、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边说边出示)你们可以任意选一种来制作吹泡液。看哪位小朋友做得又干净又快,而且用完的东西都能放回原处,做成功后马上回到座位上,好吗?

  (在制作吹泡液材料的选择上,我大量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就是这些东西都能制作吹泡液。同时渗透了操作常规,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2. 幼儿实验。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制作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实验了解了制作吹泡液的方法。)3. 师: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朋友已经制作成功了?

  (1) 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吹泡液的?怎么做的?

  (2) 和他一样,用XX来制作也成功的小朋友有哪些?谁和他使用的材料不同也成功了?那是用什么制作的呢?

  (3) 有没有不成功的呢?那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和幼儿一起观察他的吹泡液来找不成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教师请不成功的幼儿把吹泡液拿上来观察,请其他制作成功的幼儿来原因。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那怎么做才能作成功呢?

  师:好,那过一会你再试一下!还有谁没有成功?我们来看看他的吹泡液!你是用什么制作的?

  师:谁来帮他想办法?

  师:那你再试一试!还有谁没有成功的!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让我来试着吹一下,好吗?(老师在试吹的过程中吹出了泡泡。)师:这是怎么回事?

  师:应该怎么吹呢?

  师:好,用他们教你的`办法再来试一试!好吗?

  (二) 尝试用不同的管子来吹泡泡,发现问题。

  1. 师:这次我们吹泡泡要用桌上的三根管子分别来试吹泡泡。你们猜这三根管子吹出的泡泡会一样吗?(请幼儿猜想)师:好,那就来试试吧!刚才吹泡液没有制作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自己是什么原因,赶快该一下再来试吹,好吗?

  2. 幼儿试吹。

  师:为什么粗的管子吹出的泡泡最大呢?为什么两根细管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呢?

  (三) 尝试在吹泡液中加入糖或醋,发现问题。

  1. 师:这次在吹泡液中要加入一样东西,在试吹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

  2. 师出示生活中经常看见的食糖和白醋。

  师:你在吹泡液中加入其中的一种,看看有什么变化?记住了,加了糖就不能加醋了;加了醋就不能加糖了了!

  3. 幼儿实验4. 师:你们都试了吗?

  (1) 谁放了什么?(放了糖)你们有什么发现?

  (2) 谁放了醋?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三、 结束:

  引起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1. 师:吹了那么多次的泡泡,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一般的情况下泡泡吹出来都是圆的,但是比克曼世界里的气泡吹出了不同形状的泡泡来,我们一看吧!

  2. 幼儿观看《比克曼的世界》。(内容:气泡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有方形的、有拱形。)3. 师:泡泡还可以吹出方的和拱形的。吹泡泡好玩吗?但是泡泡吹出来会怎样?有个小哥哥,他有好办法不让泡泡破,我们再来看看!(看录象)(内容:小哥哥戴着羊毛手套来玩吹出来的泡泡,既不破,又能拍。)4. 师:我也来试试!(老师把吹出的泡泡,用穿着毛衣的胳膊去抛抬)为什么泡泡没有马上破而且还在跳舞呢?请你们也回去试试,再来告诉大家!

  (通过电教化的手段,激发幼儿新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泡泡吹出来是圆的,但是泡泡有时吹出来不一定都是圆的。在改变一定的条件下,泡泡还可以吹出其他的形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是怎么变脏的。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爱护水资源一些方法。

  活动准备:

  1、清水和污水各一缸,两条金鱼

  2、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河流生病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都听过《小红帽》、《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你们听过关于河流的故事吗?今天老师来讲《河流生病了》的故事。听完后请说小朋友们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教师讲述故事)。

  二、看图回答问题

  1、在河流的旁边住着谁?河流的水怎么啦?

  2、河里的鸭子和鱼还喜欢河流吗?

  3、为什么说河流生病了?

  4、后来,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

  请个别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自信的回答问题。

  三、做实验:小鱼的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小鱼喜欢生活在哪里?请看这里有两盆水有什么不同?

  出示金鱼提问:谁来了,我们把这两条小鱼分别放在这两盆水中,看看清水里的小鱼和污水里的小鱼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应该怎么做?(把小鱼救出来)瞧,小鱼又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

  教师小结:所以说,清水能用,人能喝,鱼儿能生活;污水不能用,人不能喝,鱼儿、虾等动物也不能生活。

  四、讨论水怎么变脏的

  提问: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变脏的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幅。想一想你们喜欢哪一幅图?

  你们还见过什么地方的污水流到了河里,使水变脏了?

  你家附近的河水脏不脏?你看见水面上有什么?。

  五、讨论怎样使水变得清洁

  师:河水变脏了,我们吃的是脏水,用的是脏水,这样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幼儿讨论。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使水变得不脏呢?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把脏东西扔进河里,有的小朋友说又不是我扔的,不关我的事,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从今天起我们大1班的小朋友就来当环保小卫士去检查我们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有没有垃圾。好了,小卫士们,我们出发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1.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