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3-23 00:07:22 作者:

【推荐】大班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大班教案汇编6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与亲人、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2、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的大树二棵,自制的水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大树上挂满水果并放在场地的一端(终点),家长和孩子在场地的另一端(起点)面对面的站立,同时幼儿将自己的脚踩在家长的脚上,家长用双手提住幼儿的双肩准备,说儿歌: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

  袋袋里面,装着乖乖,

  妈妈和乖乖,相亲又相爱。

  (2)游戏开始后,幼儿与家长一起往前走,到达果树后家长抱起幼儿摘下一个水果,两人一起学回跑,以先回到起点为胜。

  规则:在前进的过程中幼儿的脚必须踩在家长的脚面上。 游戏中,家长可引导孩子学习记录,算算一共击倒了多少个瓶子;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最后算总数,比一比谁多谁少。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吐字清楚,正确的表现出歌曲的节奏,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2、启发幼儿能够并喜欢为勤快人、懒惰人编出新的歌词,并能独立的即兴唱出。

  3、组织幼儿三人一组合作的编和唱,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活动难点:为勤快人、懒惰人编出新的歌词,并能独立的即兴唱出。

  活动准备:

  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在厨房里做事。

  音乐。

  活动过程:

  1、倾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学唱第一段歌曲。

  --勤快人在厨房里可以干些什么事情?

  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

  来领幼儿随琴声演唱歌曲第一段,稍放慢速度,以达到"吐字清楚"的目的。

  2、创编第二段歌词并演唱。

  教师提出情境,鼓励幼儿想象,并进行创编。

  --想一想把这些编在歌词里,并把它唱出来。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变化唱出两段歌词。

  --歌词中的'勤快人、懒惰人是怎样劳动和睡觉的?

  --他们谁的动作快?谁的动作慢?谁的动作有力量?谁的动作没有力量?

  教师启发幼儿不同表情,通过力度和速度的不同演唱歌曲。

  4、创编新歌曲。

  启发幼儿想出勤快人、懒惰人在厨房里干的其他事情,并编成歌词。

  启发幼儿想象勤快人在其他地方干的事情,并编成歌词。

  5、合作的编和唱。

  提醒幼儿连贯的唱出三、四、五、六小节,中间不能停顿,且完整的唱出强弱、快慢的变化。

  活动反思:

  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首歌,第一段描述了勤快人在厨房辛勤劳动的情景,第二段描述了懒惰人在厨房睡觉的情景,这两段对比强烈而鲜明的歌词充分表达了以勤为荣,以惰为耻的感情。本课通过有表情、有对比地演唱《勤快人和懒惰人》,使学生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不同速度,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故事《兄弟俩当家》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欣赏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再次呈现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场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歌曲教学中,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如速度上的对比以及情绪上的变化等,让他们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形象进行创作。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才会对音乐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教学情景生活化,让每个孩子们体验、参与到厨房生活中来,教室里顿时兴趣高涨。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喜悦,而且有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小组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设计,发挥了他们的音乐潜能,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可以体会到劳动的热情和快乐。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切,令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本课学习,使小朋友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小朋友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明白劳动带给人快乐,劳动创造财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树叶飘飘”,大胆创编肢体动作表现乐曲的不同旋律。

  2..感知秋天季节特征,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在活动前老师可带幼儿到小花园中观察树叶飘落的场景;看过《叶子鸟》

  的故事。

  2. 材料准备:“树叶飘飘”音乐;小树叶头饰若干、小书包等

  活动过程:

  1. 音乐欣赏“树叶飘飘”

  ●欣赏音乐第一遍

  ——秋天太美了,我带你们听着音乐看看风景吧,请你们听完之后,告诉我们乐曲中听到

  看到了什么?

  ●幼儿讲述:我在乐曲中听到了……,看到了……(提示脚步声……小树叶从树上飘落下

  来等)

  2. 欣赏“树叶飘飘”第二遍

  ●区分走路声与树叶飘落的乐段

  ——听听哪一段音乐是走路声,哪一段音乐是树叶飘落下来。

  3. 简单体态表现乐曲

  ●欣赏当听到走路声的乐曲时请拍手,当听到树叶飘下来我们用一个动作表示

  ●个别幼儿演示树叶飘落的动作

  4. 树叶飘飘(中间场地表现)

  幼儿边欣赏音乐边做相应动作。(表现走路和秋叶飘)

  5. 教师画乐曲图谱

  ——说说你从舞谱上看到了什么?

  6. 再次表现树叶飘飘

  ●幼儿表现秋叶的变化

  7. 角色扮演“数叶飘飘”

  ●个别幼儿扮演小树叶(教师拿出小树叶头饰)

  提示幼儿:当听到小树叶飘落音乐时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跳舞

  ●增加角色——个别幼儿扮演小朋友(背上小书包);部分幼儿扮演小树叶

  活动建议:

  ● 活动之后可带幼儿到室外捡树叶、唱唱《树叶飘呀飘》的歌曲;音乐区域中还可提供幼儿自编的树叶飘飘的舞蹈动作,请其他幼儿一起学学跳跳。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舞蹈表现X XX ∣XX XX ∣X - ∣,并学习用打击乐器随乐进行演奏。

  2、在教室演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指挥方法,丰富演奏效果。

  3、能注意自己的演奏效果与同伴的演奏协调一致,培养节奏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打击乐器、图谱;

  2、音乐《拔根芦柴花》和《化蝶》;课件《芦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化蝶》进入教室,教师带幼儿做相应的动作。

  二、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有表情的唱。

  2、简单进行两声部合唱。

  三、联系生活,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节奏”。

  1、教师模仿小狗的叫声,提问:小狗是怎样叫的?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叫声是有节奏的?(青蛙、小猫、小鸡……)

  3、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是有节奏的?(切菜、走路、门铃……)。

  4、出示节奏谱,让幼儿练习节奏。

  小狗 X XX ∣X XX ∣

  青蛙 XX XX ∣XX XX

  小猫 X - - -∣X - - -∣

  我们除了用手拍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节奏?

  四、让幼儿听音乐、看课件,理解感受音乐。

  1、播放乐曲《拔根芦柴花》,提问: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我们看到的植物是芦苇,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芦柴花,主要生长在苏北地区,好听的乐曲是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就是人们看到很美的芦柴花才编的,所以叫拔根芦柴花,后来人们也用这首乐曲表达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五、出示乐曲节奏图谱,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熟悉节奏并练习动作。

  2、将幼儿分成两部分,师指挥练习节奏动作。

  六、组成“小小乐队”,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出示三种乐器,请幼儿讨论配乐方案。

  2、幼儿自由选择乐器,教师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

  3、交换乐器看教师指挥练习乐器演奏,也可以请个小指挥。

  七、请“小小乐队”面向观众演奏。演出结束,请“小小乐队”退场。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京剧脸谱掌握歌词内容,学习根据不同的脸谱角色,用合适的力度与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粹——京剧艺术,并逐步喜爱京剧艺术。

  活动准备:

  1、剧脸谱图片:蓝脸、红脸、花脸、白脸、黑脸。

  2、剧脸谱实物。

  3、熟悉乐曲的旋律。

  活动过程:

  一、师出示京剧脸谱图,让幼儿回忆京剧《戏说脸谱》

  二、歌的形式将歌词内容朗诵并配上一定的表情声调及动作。

  三、幼儿随教师再次学唱《戏说脸谱》,重点学唱最后一句“啊”的唱法。

  四、探索用合适的力度演唱每个乐句,分角色演唱。

  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最轻;红脸的关公战场杀少用力;花脸的孙猴神气;白脸的曹操奸诈;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要最响亮。

  五、部分幼儿扮演京剧演唱演员,另一部分幼儿扮演观众,在句末喊“好”!

  六、幼儿边演唱边表演动作。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交通标志的兴趣。

  2、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设计标志,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使幼儿学会按标志行动。

  活动准备

  1、将有关交通标志的图片、书籍分别张贴或摆放在活动室。

  2、幼儿准备自制标志所需的各种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主题

  引导幼儿谈话,回忆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你见过哪些交通标志?”“在哪里看到的?”“代表什么意思?”

  2、讲述

  启发幼儿思考讲述:生活中如果没有了标志会怎样?

  3、组织幼儿讨论:幼儿园需要标志吗?哪些地方需要标志?并组织幼儿

  一起到户外看一看,找一找。

  4、制作生活中所需的标志

  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想的标志并组织幼儿为幼儿园设计标志。

  5、展示幼儿自制的标志。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