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精选中班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消防队员是生活中帮助我们救火的人,认识消防车、消防工具以及消防员的一日工作。
2、知道119是一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并了解基本的自救方法。
3、幼儿了解基本的防火、救火常识,增强幼儿的防火意识。
4、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5、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直接展示PPT里的消防员,提问幼儿这是谁啊?他们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情啊?(请个别的幼儿起来回答)
1、让幼儿继续观看PPT,了解一日生活中的消防员要做一些什么事情。(看了PPT请幼儿起来回答,让幼儿再想想消防员除了做这些事情之外还要做什么)
2、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一变魔法的形式变出"玩具消防车",让幼儿认识消防车,并自由讨论一下消防车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
之后继续观看PPT,继续认识消防工具(消防员的衣服、消防工具,消防靴手套等)
3、出示实物消防面具,灭火器,让幼儿用眼睛看的同时也可以用手去触摸,去感受。
二、出示PPT里着火的图,提问幼儿,遇到着火了怎么办?(请个别的幼儿起来回答)
1、让幼儿知道着火了,第一时间就要打119,知道了解119这个电话的重要性。
2、继续观看PPT,让幼儿知道着火了应该把毛巾弄湿捂住嘴巴,并要弯着腰马上逃离着火现场,走到空旷的的地方。
3、表扬消防叔叔真勇敢。
三、游戏活动--我是小小消防员。
玩法:把幼儿分成2组,当幼儿听到鼓声时,每组第一名幼儿迅速跑到毛巾处,拿起一条毛巾,跑到盛满水的容器面前,把毛巾沾湿后捂住嘴巴和鼻子,趴到地垫上匍匐前进,到达终点后用锤子敲一下小鼓,下一名幼儿再开始游戏。
反思
由于活动准备时,没有考虑到中班的孩子年龄过小,活动难度过大,在练习火警逃生时有几个不孩子摔倒,还有一个胆小怕事的小女孩不敢参加。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和掌握青蛙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绘画。
2、学习绘画不同动态的青蛙。
3、体验绘画带来的乐趣。
重难点:能够安排好绘画位置,并画出不同动态的青蛙。
活动准备:
音乐、各种形态的青蛙图片,范画、画纸、勾线笔、蜡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音乐《小青蛙》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段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段音乐。(播放音乐)好,现在我来问一问小朋友,刚才的音乐里出现了什么动物?你们见过青蛙吗?青蛙是长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回答)
2.教师总结
(二)播放图片,帮助幼儿对青蛙动态的认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上的青蛙,它们在做什么呢?
(三)教师示范画青蛙。
师:我们现在就来画一画这可爱的青蛙。教师详细讲解后出示范画。
(四)幼儿绘画《可爱的青蛙》
(1)提出绘画要求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画相关景物。
2.提醒幼儿颜色的.搭配。
(2)幼儿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画出不同形态的青蛙
2.安排好青蛙的位置
四、结束部分:
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我们上美术校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热爱,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会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上好每堂美术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教学大纲中指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简单的音乐技能;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游戏《袋鼠》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动感教材。中班幼儿对妈妈还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真的希望能像小袋鼠一样每天呆在妈妈的袋袋里,与妈妈做游戏。
活动目标
1、提高对音乐游戏的兴趣,创编与同伴不同的亲热动作,从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2、能按音乐节拍做蹦跳步与同伴共同协调一致地做动作。
3、初步掌握音乐游戏的基本玩法,能根据音乐变化表现游戏情节。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此音乐游戏的玩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音乐变化表现相应的情节。
活动准备
1、袋鼠的图片、袋鼠音乐。
2、袋鼠妈妈的头饰一个,袋鼠的头饰若干,狼的头饰一个,玩具枪一个、白头巾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根据音乐有节奏地做拍手、捻指、蹦跳步等动作进教室。
二、基本部分
1、复习歌曲。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叫什么呀?(袋鼠),请小朋友们跟着音乐集体拍手唱《袋鼠》。
(2)以接唱的方式再次复习歌曲。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师:请小朋友看,老师唱的时候用这个动作表示,老师做请的动作,小朋友唱。
2、学袋鼠跳。
(1)学习蹦跳步。师:(戴头饰)袋鼠妈妈来了,刚才听见乖乖们唱的可真好听啊,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那你知道我们袋鼠是怎么走路的吗?让所有幼儿都学一学并点评两名幼儿。(双臂弯曲在胸前,两手自然下垂两腿屈膝,两脚蹬地跳起,落下时前脚掌着地,两膝弯曲,要轻巧而有弹性。)
(2)教师示范蹦跳步,幼儿学习。师:小袋鼠们一起来和袋鼠妈妈去森林里吧!(请幼儿听音乐,跟随教师学做蹦跳步)(教师放录音一遍。)
3、幼儿两人一组做蹦跳步。
(1)请幼儿两人一组,一人当袋鼠妈妈,一人当小袋鼠,小袋鼠在前袋鼠妈妈在后,一起来做蹦跳步。(要求幼儿已经会听前奏提醒幼儿两人动作协调一致,同时一下一下地跳,每小节跳一下)(教师放录音一遍)。
(2)教师启发幼儿用不同动作表现袋鼠和妈妈“相亲相爱”。师:袋鼠乖乖很喜欢妈妈,和妈妈相亲相爱,袋鼠宝宝可以做什么动作来表现和妈妈与宝宝相亲相爱?(引导幼儿想出相互抚摸、拍打、搂抱等动作)袋鼠乖乖和妈妈相亲相爱,我们一起来跟着音乐和妈妈相亲相爱。(教师放录音一遍。)
4、玩游戏《袋鼠》。(取头饰)
(1)教师讲述故事:今天天气可真好,袋鼠妈妈带着她的宝宝一蹦一跳一起去森林里玩,袋鼠妈妈和宝宝相亲相爱,他们互相拥抱、互相抚摸非常高兴。正在这时,森林里来了一只大灰狼,慢慢的寻找着小袋鼠。幸亏猎人叔叔及时赶来,举起枪“砰”的一声把大灰狼打死了。小袋鼠们又可以高高兴兴的和妈妈一起相亲相爱了!
(2)教师讲解示范游戏规则。师:“这个故事有趣吗?老师还能把这个故事编成一个好玩的游戏呢,老师给你们教一教吧。规则音乐一时,幼儿两人一组(一前一后),前者做小袋鼠,双臂弯曲在胸前,两手自然下垂,后者做袋鼠妈妈,双手搭在前者身上,两人同时做蹦跳步,每小节跳一下。唱到地三句时,两人相对拥抱,互相拍拍、抚摸,表示两人相亲相爱。到结束句时,袋鼠一起蹲下不动。音乐二时,大灰狼听音乐按节拍大步走,做找袋鼠的样子。等音乐结束,猎人“砰”开枪,“大灰狼”一下倒地装死。猎人说:“大灰狼晕了,袋鼠出来吧!”袋鼠们又做蹦跳步继续游戏。
(3)第一遍游戏请四五组幼儿玩,教师当袋鼠妈妈,配班教师扮演“狼”,请能干的幼儿扮演“猎人”,提醒幼儿“狼”出来时,“袋鼠”们蹲下不动。音乐再响起时,提醒“袋鼠”们按节拍做蹦跳步上位。(教师完整放录音一遍。)第一遍游戏结束后教师简单讲评。
(4)第二遍游戏,全体小朋友一起玩。请个别的幼儿扮演“狼”和“猎人”。师:谁来扮演?
三、结束部分
游戏结束时袋鼠妈妈带领小袋鼠们离开活动室。(教师完整放录音一遍。)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学唱 《袋鼠》歌曲,让幼儿能按节拍协调做蹦跳步,再让幼儿根据音乐变化表现游戏情节。
幼儿在这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我让幼儿肢体动作表现袋鼠走路的神态,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以各种各样的动作表现袋鼠蹦跳和袋着宝宝的神态,真是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这时,孩子们学习歌曲的兴趣激发了出来。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已被歌曲深深吸引。“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里面有个乖乖,乖乖和妈妈相亲相爱。”幼儿自发地创编出和自己的妈妈亲昵的动作。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乌龟和刺猥的生理特征。
2、让幼儿认识小刺猥的错误行为,并教育幼儿不能欺负别人。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早期阅读活动。
活动准备:
图书人手一本《快乐的幼儿园》;
小兔、刺猥、乌龟、孔雀的头饰各一个;
事先排练还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己看图书中的画面。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图画,请你猜猜图上的小动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讨论,说一说在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1)你在图画中看见了谁?
(2)它们在干什么?
(3)小白兔为什么会哭呢?
(4)小白兔的哭声把谁引来了?
(5)它会说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6)这时候乌龟为什么不高兴?它又会干什么呢?
(7)看最后的图画中有来了谁?它会说些什么呢?这时候的小刺猥怎么样了?
3、观看情景表演,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内容。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吗?
小动物们根据老师的讲述进行情景表演。
4、观看完表演后提问:
(1)小刺猥为什么要扎小白兔?它这样做对不对?
(2)小乌龟是怎么帮助小白兔的?三个人一起看书的时候有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刺猥的刺为什么会折断?
(3)孔雀老师来了,小刺猥知道自己错了,很难为情,如果你是小刺猥你会怎么做呢?
5、讨论:
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刺猥错在哪里?它应该怎么改正错误?
幼儿回答后教师做简单总结,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
6、要求幼儿两两看图书,讲述熟悉故事内容。
7、活动延伸:
带上头饰进行故事表演。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一双”“一对”的概念。
2、学习按物品的特征,将相同的东西配对。
【活动准备】
1、一幅图。
2、鞋、袜、手套各一双,蜡笔,请每位幼儿带一双袜子到园。
3、每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图问幼儿这是什么?是不是一只小鸟?教师再出示第二只小鸟,问幼儿现在有几只小鸟?
2、教师再问幼儿:“小朋友身体有哪些部位有两个呢?”请幼儿指出来。教师告诉幼儿,通常两个一样的,可以配成一双或一对。
3、教师拿出一只鞋子,问幼儿:“这是什么?一只够不够?如果不够,要几只才够呢?”
4、教师拿出一只袜子,问幼儿:“这是什么?一只够不够?如果不够,要几只才够呢?”
5、教师拿出一只手套,问幼儿:“这是什么?一只够不够?如果不够,要几只才够呢?”
6、教师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是两个在一起的,一双或一对的,让幼儿说说看。
7、请一些幼儿出来找相同的东西,找对了的幼儿给予奖励红花一朵。
8、将幼儿带来的袜子散放在桌面,请幼儿轮流抽一只袜子,再找到另一只,凑成一双卷在一起。
9、看看大家的袜子是否都找到了另一半。
10、表扬找到另一半袜子的幼儿。
11、教师示范操作材料给幼儿看。
1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中的树叶、鞋子、花朵和杯子,启发幼儿画线连接相同图案的物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