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9-16 20:09:12 作者: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集锦9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一.展示挂图

  请幼儿看幼儿用书我家的植物的画面,教师给幼儿一一讲解展示挂图我家的植物

  二.思考问题

  看到了图上的许多种植物后,请幼儿思考以下问题

  ─哪些植物会发出香味你们家里有能发出香味的植物吗这些植物让你想到什么有趣的事

  ─哪些植物的叶子有多种颜色你家有吗是些什么颜色的叶子呢

  ─哪些植物会攀爬这些植物学会开花吗开什么颜色的花呢

  ─哪些植物常在房间.客厅里看到呢

  三. 照顾植物

  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照顾植物

  ─修整枯掉的叶子或过长的枝叶。

  ─整株拔起生病的植物,更换土壤、晒晒太阳。

  ─当土壤表面干了的时候,就需要给植物浇浇水,直到喷底有水漏出来为止。

  ─开花的植物放在阳光下,观叶的植物一星期1-2次太阳即可。

  四、活动延伸:

  学习孵豆芽的方法并观察豆芽成长的过程。

  活动目标

  1. 认识家中常见的植物.

  2. 感觉照顾植物的乐趣.

  3. 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

  活动准备

  1. 幼儿用书我家的植物

  2. 挂图我家的植物

  3. 班级里栽种的各种植物.

  活动流程

  展示挂图→ 思考问题→ 照顾植物→ 活动延伸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幼儿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所在家庭、园所、社区文化中去提炼 。正当《纲要》的新精神渗透到我的教育观念时,我班幼儿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天,小朋友们象平常一样到卫生间洗手准备吃点心。突然,有几个孩子慌慌张张的跑出来 ,嘴里还大喊着:“不得了了,卫生间有毒蜘蛛,会把我们咬死的!”孩子们吓得都不敢进去洗手了,后来还是保育老师把蜘蛛赶跑了,孩子们才战战兢兢的进了卫生间。孩子们对蜘蛛害怕的情绪看在我的眼里,也记在了我的心里: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蜘蛛呢?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科学活动,让幼儿对蜘蛛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自主探索有关蜘蛛的知识;其次,请幼儿把收集到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在这个自主探索和准备的过程中,个别孩子居然发现科学书中的错误:“老师,书上说蜘蛛是昆虫,但是我上网查到蜘蛛根本不是虫,是节肢动物!”孩子们探索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探索科学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是节肢动物,有吐丝结网的特性。

  2、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蜘蛛,对蜘蛛不再有害怕和厌恶的情绪。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蜘蛛结网的动画。

  2、彩条、橡皮筋、毛线、幼儿电脑、水彩笔、白纸。

  3、在活动室贴上幼儿活动前自己收集的各种蜘蛛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请幼儿观察:今天活动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幼儿自由观察贴在墙上的各种蜘蛛的图片)。

  2、 师告诉幼儿:这些图片都是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真能干!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蜘蛛图片,请小朋友们来看看。然后展示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让幼儿观看。

  3、师请幼儿讨论:

  (1) 你看到蜘蛛心里有什么感觉?

  (2) 蜘蛛是我们的朋友吗?你喜欢它吗?

  4、将幼儿分成两派:喜欢蜘蛛的坐到一边,讨厌蜘蛛的坐到一边。

  5、请幼儿分组商量:为什么喜欢(讨厌)蜘蛛?并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字。

  6、请幼儿分组起来论述自己喜欢(讨厌)蜘蛛的理由,并鼓励幼儿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师小结:两组的小朋友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蜘蛛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呢?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蜘蛛的小知识吧!

  8、展示课件:蜘蛛织网和捕食蚊子的过程。看完后请幼儿讨论:

  (1)蜘蛛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蜘蛛织网有什么作用?蜘蛛吃掉的蚊子是害虫还是益虫?

  (2) 你对蜘蛛有什么新的看法?有改变吗?(幼儿可以重新选择到哪组)

  9、 师小结:蜘蛛有织网的本领,蜘蛛的身体内有毒,但是它的毒是为了捕捉猎物,如果我们人类不去打扰它,它也不会攻击我们。而且蜘蛛捕食的昆虫大多数都是害虫,所以蜘蛛对我们是有益的。

  10、师请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蜘蛛捕食的大多都是昆虫,那它自己是不是昆虫?为什么

  11、开辩论会:

  (1) 幼儿分组讨论、商量。

  (2) 幼儿分组发言,讲出蜘蛛是昆虫(不是昆虫)的理由。

  12、展示蜘蛛和蚊子的放大图,师请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请幼儿想一想:蜘蛛是不是和蚊子一样属于昆虫这个大家庭呢?要是昆虫应该有什么特征?蜘蛛它有吗?要是它没有,它又是什么动物呢?

  13、 师小结:昆虫应该具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的特征,但是蜘蛛的身体 、却只有头、腹两部分,而且有四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是节肢动物。

  14、请嘉宾给两组幼儿发小礼物。

  15、请幼儿扮成好忙好忙的蜘蛛,自由组合结蜘蛛网:

  (1)把彩条摆放在地板上,用线条建构一个想象中的蜘蛛网。

  (2)用橡皮筋构成蜘蛛网

  (3)在电脑上画蜘蛛网。

  (4)用毛线粘贴蜘蛛网。

  12、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的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继续收集和蜘蛛同类的节肢动物。

  2、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建构蜘蛛网。

  3、在表演区摆放蜘蛛和各种小昆虫的头饰让幼儿玩表演游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培养幼儿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为什么能盛水的原理,并能用蜡和纸来制作能盛水的杯子。

  3、在操作活动中,能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纸折的杯子(图画纸和白卡纸两种)、一次性纸杯若干、水、水盆、舀水器皿适量,毛笔、蜡烛若干,白色纸条(上有苹果图案)、正方形白纸若干、杯套若干、音乐磁带、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纸杯王国”里去玩一玩,好不好?

  (二)基本部分

  1、看!纸杯王国到了。瞧!这里有我们平时盛水用的一次性纸杯,也有老师用各种纸折出的杯子,他们都是纸做的。

  2、(教师边讲示范)一会儿,请小朋友把水分别倒入一次性纸杯和用纸折的杯子里,注意不要撒在杯子的外面,然后观察一下,这两个杯子分别有什么变化?

  3、幼儿用纸折的杯子和一次性纸杯分别盛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提问:(1)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我们发现纸折的杯子变湿、变软、还漏水,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3)教师小结:不管是厚纸还是薄纸遇到水后都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的渗水、变形,用纸折出的杯子也就漏水了。

  (4)一次性纸杯也是纸做的,而我们发现它却不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它的身体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一次性纸杯来仔细研究一下。

  、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可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如:刮一刮、撕一撕等。

  提问:(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这层白白的、粘粘的东西是什么?

  (3)教师小结:这里面含有一种石蜡,它无色无味无污染,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

  (4)纸杯上为什么要涂上这层蜡呢?

  小实验:幼儿每人一张白纸(上有苹果的轮廓),请幼儿用蜡烛或蜡笔将苹果涂色,再用毛笔蘸水分别滴在苹果上和苹果的外面。请幼儿分别观察,小水珠在哪里?

  提问:(1)为什么苹果上还有小水珠而苹果外面的纸却湿了呢?

  (2)这说明蜡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蜡不吸水,蜡涂在纸上就象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纸在蜡的保护下遇不到水,也就不会变形漏水了。

  [page_break]

  (4)现在,谁能告诉我纸杯不漏水的秘密是什么?

  5、激发幼儿制作纸杯的兴趣。

  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杯不漏水的秘密,现在就让我们也用蜡和纸来做一个能盛水的纸杯,好不好?

  6、幼儿制作纸杯,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制作出各种形状、各种图案的纸杯。

  7、请幼儿尝试用作好的纸杯盛水,鼓励成功的幼儿,激发其他幼儿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如果失败了,鼓励幼儿寻找其中的原因,进行再次制作。

  8、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纸杯放到“纸杯王国”里来,组织幼儿互相参观。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结束

  请幼儿将自己作好的能盛水的纸杯送给客人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主动探究恐龙秘密的积极性,能用自己的方式大胆表达对恐龙的认识。

  2、初步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

  3、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有探究恐龙的积极性,并对有正确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1、幼儿收集各类有关恐龙的图片。

  2、课件。

  3、幼儿用书。

  4、固体胶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导入活动教师:小朋友,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

  出示图片:一张各种各样的恐龙的图片教师:你们认不认识它们?我今天请来了恐龙小博士介绍自己的家族。

  2、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恐龙及其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恐龙?请小朋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教师:那么请恐龙小博士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一只恐龙的一些秘密吧。

  教师模仿恐龙小博士介绍恐龙的一些习性。

  3、师生共同讨论恐龙。

  教师:你们发现恐龙有哪些不一样的?

  教师:你们现在有没有见过恐龙?为什么呢?

  师生共同: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上,后来恐龙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不再适合它们生存。从此,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有的恐龙被埋在了地下,它的骨骼变成了石头,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化石和模型。

  (策略:通过让幼儿主动探索,培养了幼儿探索。)

  4、利用课件对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内容进行深化教师利用课件加深幼儿对恐龙的认识,使幼儿认识。

  谈话结束,激起继续探索的欲望。

  5、拓展手工教师:请小朋友把科学书翻到第28页,认识上面的恐龙。

  教师:翻到最后一页制作立起来的剑龙。

  先把剑龙的模型抠下来,然后用固体胶粘上。

  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把幼儿做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展览。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好了,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关于恐龙的那么多秘密,开不开心呀!其实,恐龙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着小朋友去探索,让我们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的资料,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恐龙世界吧!

  活动延伸布置恐龙世界

  1.将作品收起来布置到活动角。

  2.继续收集资料,共同布置"恐龙世界"。

  3.请家长带小朋友去看关于恐龙的一些影碟或去恐龙博物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够对探究不同声音产生兴趣。

  2、知道物体的材质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3、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物体的不同特性。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用空蛋壳、钢球、毛绒球、泡沫球、装材料的小盒、托盘每人一份,沙蛋人手一个,幼儿

  用于猜想、验证的名字贴一份;教师用摇摇彩蛋一个,黑板猜想记录一份,黑板一块。

  经验准备: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玩过关于声音的游戏;对泡沫球、绒线球和钢球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教师出示彩蛋,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玩具,看看它像什么?(教师出示摇摇彩蛋)——它叫摇摇彩蛋。(教师摇动彩蛋)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声音?你觉得里面有什么可以让摇摇彩蛋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摇摇彩蛋来做一个关于声音的好玩的实验。

  2、活动实施:了解材料,进行猜想与验证活动。

  (1)介绍材料。

  请小朋友观察托盘中有什么?

  (2)了解材料。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球的软硬、轻重的区别。

  师:请小朋友观察三个球有什么不一样?按一按,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

  :三个小球虽然大小一样,但是它们用的材质不同,特性也不同:软硬不一样,轻重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钢球最重最硬,毛绒球最轻最软。

  (3)猜想。

  ①提出问题,鼓励猜想。

  师:老师再给小朋友三个空的彩蛋壳,把其中一个小球放进一个小彩蛋中扣好,就这样做出三个摇摇彩蛋。你们猜,哪个会发出最大的声音?

  请幼儿将带有自己名字的“猜想贴”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

  这个带名字的“猜想贴”告诉我每个幼儿的猜想状况,在后面的环节中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叫幼儿回答问题,并且跟踪他们的思维变化。

  ②交流猜想结果,说一说自己的猜想理由。

  (4)验证操作。

  ①将三个小球分别装进三个小听筒中,试一试,摇一摇,听一听。

  ②记住发出最大声音的小球,将自己的“发现贴”贴在黑板记录大表上。

  ③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

  (5)交流:

  师:三个摇摇彩蛋发出的声音一样大吗?

  哪个声音最大?为什么?

  哪个声音最小?为什么?

  哪个声音不大也不小?为什么?

  为什么三个小球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刚才老师的摇摇彩蛋里放的是什么?为什么?(小彩蛋的声音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这个环节的问题较多。幼儿起初有了新发现之后还非常兴奋,但是被老师连续地问了好几个“为什么”之后孩子的兴趣就减弱了。这说明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讲,科学活动还是以多操作、好玩为主,如果过多地关注追问、质疑,那么有可能扼杀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6)玩“声音找朋友”游戏:教师说“请拿出声音最大(最小)的彩蛋”,幼儿迅速辨别并拿出摇一摇,然后一起打开验证。

  3、活动。

  师:钢球放在摇摇彩蛋里发出的声音最大,因为钢球最硬最重;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最小,因为最软最轻;泡沫球发出的声音不大也不小,因为泡沫球不硬也不软,不轻也不重。三个小球因为是用不同材质的东西做的,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4、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找出一个自认为声音最适合做乐器的彩蛋,演奏“摇摇摇”;我们还要做出一些声音不同的响筒送到表演区,大家一起收集一些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放在彩蛋里面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能力目标: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看。(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

  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树与土壤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树与其它动植物的一些生态关系,萌发对树、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体验树与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难点:认识动植物间相互的联系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

  知道树的一般结构

  物质准备:

  与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联系,作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植物园,看各种各样的树,发现它们的共性,如都有树叶、树枝、树根,树根都驻扎在泥土里等,初步感受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树的不同种植位置与种植方式,了解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初步感受树与土的关系。

  三、观察树根,想象树根在地下是什么样的?它在土里干什么?初步探索树与土的关系。

  四、树荫下幼儿自由游戏,发现树与其他动植物的联系,如:掉落的果子、缠在树干上的藤条、树上的鸟窝、蚂蚁咬的树洞等,让幼儿与树亲密接触,体验树的生态意义,感受自然界错综复杂的联系。延伸活动生成活动:探索小动物怎样在树下做窝。

  (二)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土壤易松散的特性·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特性,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难点: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幼儿玩过泥

  物质准备:各类挖土的工具、盆子、小树苗、小花苗等

  活动过程

  一、在户外的泥地上,为幼儿各类挖土工具,幼儿自由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二、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泥土里居住着许多小昆虫,如蚯蚓、蚂蚁、小爬爬虫等,泥土是它们的家,启发幼儿保护泥土的愿望。

  三、谈活:泥土有什么用?

  四、实验:给幼儿一盆水,把泥土放在水里,体验土在水里容易松散的特性。

  五、为幼儿易于幼儿种植的小树苗、小花苗,师生共同在土里孕育生命。延伸活动观察记录小树苗、小花苗的生长状况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麻雀远游》

  提问:

  1.小麻雀一开始生活在什么地方?

  2.小麻雀远游来到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小麻雀最后回到了什么地方?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萌发爱护自然、保护土壤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难点:知道怎样爱护和利用自然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初步了解树与土壤的关系

  材料准备:泥土流失与沙尘暴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和体现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的课件

  二、演示课件,了解泥土流失,提问:1.泥土流失是怎么回事?2.泥土流失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三、怎样预防泥土流失的谈话,提问:1.为什么会造成泥土流失?2.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这样可怕的事?

  四、演示课件,了解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提问:1.树根是什么样的?2.树根在土里干什么?对土壤有什么好处?

  。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大幅宣传画:爱护树木、爱护土地。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其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真正地去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宗旨。本次系列活动围绕着幼儿所熟悉的“树”与“土壤”展开三个活动。

  活动一,利用幼儿园有利的地理环境,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使幼儿在与树、土壤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树的生态意义。

  活动二,侧重于让幼儿在运用工具进行玩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三,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深层次地向幼儿介绍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使幼儿了解到一些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内容。三个系列活动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深度。本次系列活动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认识提高到利用自然、重视自然界的高度。

  二、活动评析通过几次活动,发现幼儿对事物,特别是对自然物关注能力提高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喜欢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穷追不舍。对植物、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会自发地为小动物找家,给植物浇水,并对成人不经意的破坏活动大声抗议。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将收集来的种子进行排列,并能进行分析比较。

  2.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碟种子(蚕豆、花生、黄豆各8颗)、一张操作卡、一支笔。每组再备有同样的种子一盆。

  活动过程

  第一次排队: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的长短不一样

  1.观察比较种子

  把盛有三样种子的盘子放在视频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你们的桌上也有同样的一盘种子,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

  幼:蚕豆是……扁扁的;黄豆是……圆圆的。

  师:对呀,这些豆子的形状不同。

  幼:蚕豆……大;黄豆……小;花生呢……不大也不小。

  师:豆子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这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

  幼:排队

  师:对呀,排队是一个好方法,排好了队还可以数一数。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一盘种子,先让幼儿观察、比较。通过提问“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为接下去一次次的种子排列作好铺垫。)

  2.幼儿操作记录

  师:好,我们就用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看看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出示操作卡)这上面有三条线是什么意思?

  幼:把每样种子排在线上。

  师:每条线的开头有面小红旗表示什么?

  幼:从小红旗开始排。

  师:排队时,每颗种子要紧紧挨着,要不把种子洒落外面,排好后数一数每排有几颗,并在每排种子后面的第一个方格里记录。

  3.集体分析比较

  师: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看出了什么?三样种子的数量是……

  幼:都是8,一样多。

  师:还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队伍一样长吗?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幼:蚕豆的队伍最长,黄豆的队伍最短。

  师:为什么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因为这些种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小结:说得真好,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种子的数量相同、大小不同,排列起来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尝试给种子排队,通过数一数发现种子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上的不同,很快发现种子数量一样多,可是队伍却不一样长。再通过进一步追问,使得幼儿再次去分析去发现,原来因为种子的大小不同。)

  第二次排队:感知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长度相同时数量不同

  1.分析思考

  师:排队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呢。你们想不想再来排?好的,这里有三条线段,一样长吗?

  幼:一样长。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用这些种子在一样长的线上排队,种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呢?

  2.幼儿操作记录

  !J币:到底会怎样呢?请你们接着往下排,排好后数一数,记录在后面的第二个空格里。

  3.集体分析比较

  师: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数量一样多吗?

  幼: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排列一样长的队伍,有的种子少,有的种子多呢?

  幼:因为有的种子大有的种子小。

  师小结:说得真好,又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排列的长度相同时,种子大小不同,数量也是不同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三条线段是一样长的,然后提出疑问,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在分析中发现答案。)

  第三次排队:感知排列的疏密与队伍长短之间的关系

  1.明确要求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排,都要使每样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也一样长。先把种子轻轻放入盘子,再请每样种子排8颗,记住它们的队伍要排得一样长。

  2.幼儿操作

  师:想一想怎样把小的变得和大的一样长,或把大的变得和小的一样长?

  3.展示操作卡,集体分析比较

  师:我们来看看每样种子一样多吗?队伍是不是排得一样长?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队伍变得一样长的?

  幼:将小的种子排稀一点,变得和大的种子一样长。

  师:谁觉得自己排得比他更好?

  师:他的排法很特别,他把蚕豆竖起来,把大的变紧一些,就和小的一样长了。看来只要动脑筋一定还会想出更多的排法。

  (评析:这是一次开放性的操作,有些难度。它要求幼儿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一个挨着一个排列),不管用什么方法排,只要能使数量一样多、队伍一样长。这就给了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想出多种排列方法。)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数学区提供种子、排序板等,让幼儿继续玩种子排队的游戏。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