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实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目标:
1.认识澳大利亚有着美丽的森林,里面有着许多可爱的袋鼠.树袋熊等。
2.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准备:
袋鼠.树袋熊偶森林的场景操作材料及工具
流程:
1.在教室的一角布置出森林的样子。请幼儿自己想想,澳大利亚有那些小动物。
2.告诉幼儿澳大利亚有天然森林约1.55亿公顷(三分之二为桉树),里面最著名的是袋鼠。树袋熊等。
3.出示袋鼠.树袋熊模型,让幼儿看看.摸摸.说说。
总结出他们的特点。
4.教师邀请幼儿为我们班的森林请进这些可爱的袋鼠及树袋熊。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幼儿分组操作。
5.让幼儿将作品放入森林,并且留影留念。
延伸活动:
1.为森林做出草坪,树叶等装饰材料。
2.邀请别班的小朋友来班游玩参观。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初步了解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橘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干净的盘子、抹布、筐子若干。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摘橘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出示教学挂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一起摘橘子。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
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每个幼儿从筐子里拿出一个橘子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
教师: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引导幼儿学习剥橘子,观察、品尝橘肉。
引导幼儿自己剥橘子。
教师:想吃橘子怎么办?怎么剥?
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一片地剥开橘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橘肉。
教师:哇!橘肉露出来了。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能吃吗?
教师鼓励幼儿将一瓣瓣的橘肉剥在盘子里。
幼儿品尝橘肉(鼓励幼儿连橘皮上的橘络一起吃),说说橘肉的味道。
教师:你吃的橘肉是什么味道的?
引导幼儿了解橘皮、橘肉的作用。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教师:橘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橘皮茶,橘肉可以榨橘子汁、做橘子酱。
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橘子成分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橘子味道?
《好吃的橘子》教学反思
橘子是秋天最易见到的水果,不但能够润肺化痰,还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剥橘子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力量,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小朋友,你看看老师的橘瓣像什么?”“像香蕉……”“像香蕉……”小班的宝宝总是这样喜欢说别人说过的答案,单一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是问题预设不恰当?于是在进行展示活动之前在本班进行知识铺垫,当老师拿起橘瓣提问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说“像月亮”“像小船”“像蒜瓣……”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的心里无限安慰,活动前后进行反思,幼儿的知识经验尤为重要,问题的预设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第三个大环节是请幼儿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有的说酸,有的说甜。然后请宝宝们互相尝一尝自己的橘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友爱。在展示时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请小朋友把橘子放在我的嘴巴里,我来帮小朋友尝一尝是酸的还是甜的。这样消除了孩子与教师的距离。“嗯,原来你的橘子真的是酸的呀”一次品尝一句回应温暖孩子的心也温暖老师的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创作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对了解动画成因感兴趣,有探索科学的欲望。
3、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制作活动,能大胆地较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画有小猫钉钉子不同形态的画纸若干(画纸左下角标有1――10的数字),快速翻动成动画的小画书若干,小纸盒十个,双面胶,钉书机,筷子画有小鸟和鸟笼子的画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画书,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喜欢看什么?我这也有一部好看的动画片,它呀,就藏在我的这本小书里,你们想知道演的是什么吗?(发给幼儿每人一本小画书)
小朋友,你的小画书里画有什么?(个别幼儿回答)现在请小朋友玩一玩,怎样让里面的画面也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幼儿自己探索)×××,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幼儿一边操作一边回答)×××,你的小书里演的是什么?你给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这样的小书,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幼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才有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小书里的人能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过图片后会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看过许多这样连续动作的图片,留下的印象就连起来,就像在放动画片。
2、幼儿自己制作平面动画小书
刚才是老师的小书里放动画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制作动画小书?前面有十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藏着一个小秘密,等你从这十个盒子里把十个秘密都找齐了,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有的孩子从动作上排序,有的孩子从图片左下角的数字上来排序,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十个秘密都找齐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快速翻动,小猫就像在钉钉子)老师帮你把动画小书钉起来。
3、幼儿探索制作立体动画
小朋友真聪明,能把许多连续动作的图片制成动画小书,我这还有两幅图片,一幅是小鸟,另一幅是鸟笼子,谁能用这根筷子和双面胶来做帮手,让这只小鸟动起来,飞进笼子里。(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各种物品,幼儿自主探索,教师指导)×××小朋友做好了,你来演示一边,怎样让小鸟飞进笼子里?你是怎样做的?(幼儿回答先把小鸟图片的背面粘上双面胶,再粘上筷子,再把鸟笼子的图片粘到筷子上,双手一搓筷子,小鸟就“飞”进笼子里了)
4、结束部分
小鸟飞进笼子里了,我们让小班的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样做成的,好吗?(带领幼儿到小班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也迎面而来,如交通安全,用水安全、用电安全等等都随着时代的步伐向我们教育者发出了挑衅的讯号,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因而我选择了用电安全教育这块内容,从了解建立电路着手,进行用电安全教育,逐步深入。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了解要使灯泡发亮,需建立一条电路。
2、初步认识用电的安全,并能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电线电池小灯泡图片。
2、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建立电路。
1、材料介绍,引发问题。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实验展示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结:为什么小灯泡这样会亮。
二、安全教育
三、活动延伸
生活中除了电线可以导电、通电,可以给我们带来危险,那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呢?让我们下次再来一起探索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投入的积极性也很高,都能了解正确的连接方法基础上举一反三,如王泽小朋友的多节的电池连接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两节电池中间,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上,实验成功灯泡亮了。还有应湘业小朋友的正负互换的连接方法等等,孩子们都进行了很好的认识了解。最后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身实验过程中的小触电了解到了电线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同样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危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它当心它不要随意地去玩弄它,懂的'基本的如何保护自己。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组装书架的过程,学会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2人提供一组书架,按幼儿人数准备若干组多用三合一书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图、操作步骤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师:再过两个月,小朋友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你们会有很多书。(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哥哥是怎样整理、收放他的书的?他把书放到哪里了?加深幼儿对书架用途的感性认识。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书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环节:观察感知——了解书架的基本构成。
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小书架是用什么做的?
2.师:这些塑料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7块板的分解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书架的底板、前板、后板、隔板。)
3.师:这个小书架一共由几块塑料板组成的?(7块。)
第二环节:操作探索——掌握拼插连接的操作要点。
第一次操作:自选2块塑料板,尝试进行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找到凹槽及凹槽的开口处。
1.师:这些塑料板之间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试试其中2块板的连接。请每个朋友去挑选2块塑料板,试试看,能否把它们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连接的? (幼儿介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凹槽处。)
4.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几块板上也有这样一条条凹槽的?(底板、前板、后板。)
总结:原来塑料板之间就是通过这些凹槽来进行连接的。
5.师:找到了凹槽,怎么把板插进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找到凹槽的对接口,即开口处。
(评析:在观察书架的基础上引出主要问题——“这些塑料板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以此激发幼儿主体建构的内在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明确的任务环境中,自信地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拼接完整的书架。
师:找到了这个拼接的秘诀,那我们也来试着拼一个完整的小书架,好吗?这次的任务请2个朋友合作完成。
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刚才拼接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与幼儿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随机选几个典型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
① 隔离板倒置。讨论:你觉得这个书架问题出在哪儿?
② 缺底板,装不进去。
讨论:底板应该在什么时候装?(视频演示。)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拼接书架第一步要做什么?
③ 前板或后板装不进。讨论:谁有好的方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拼插连接时必须同时对准凹槽的4个口子(图片演示。)
(评析:不给幼儿任何安装步骤的提示。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讨论、尝试失败中学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获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4.总结拼接书架的整个过程。
师:原来拼接书架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呢?……(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安装图示说明。)
第三次操作:比赛拼接书架,感受成功的快乐。
1.师:好,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拼接好书架。
2.师:今天我们学习拼接的是3格书架。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几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来,难度也不同哦。我们还可以去尝试挑战。)
(评析:通过问题讨论、观看录像,幼儿对书架拼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梳理,这时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环节:经验拓展——感受拼插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书架,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呢? (结合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图片,如:花片积木、杯盖与杯子、木凳、中国馆的构造等等。)
(评析:通过生活中多种拼插连接的物体的再现,让幼儿充分感受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延伸探索,使整个活动形如流水,一气呵成。)
三、结束部分:寻找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师:拼插连接只是连接中的一种方法。关于物体的连接,还有好多种方法。今天就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里有连接?是怎样连接的?这些连接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幼儿生活中去发现 、去探究,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所在家庭、园所、社区文化中去提炼 。正当《纲要》的新精神渗透到我的教育观念时,我班幼儿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天,小朋友们象平常一样到卫生间洗手准备吃点心。突然,有几个孩子慌慌张张的跑出来 ,嘴里还大喊着:“不得了了,卫生间有毒蜘蛛,会把我们咬死的!”孩子们吓得都不敢进去洗手了,后来还是保育老师把蜘蛛赶跑了,孩子们才战战兢兢的进了卫生间。孩子们对蜘蛛害怕的情绪看在我的眼里,也记在了我的心里: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蜘蛛呢?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科学活动,让幼儿对蜘蛛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自主探索有关蜘蛛的知识;其次,请幼儿把收集到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在这个自主探索和准备的过程中,个别孩子居然发现科学书中的错误:“老师,书上说蜘蛛是昆虫,但是我上网查到蜘蛛根本不是虫,是节肢动物!”孩子们探索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所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探索科学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是节肢动物,有吐丝结网的特性。
2、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蜘蛛,对蜘蛛不再有害怕和厌恶的情绪。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蜘蛛结网的动画。
2、彩条、橡皮筋、毛线、幼儿电脑、水彩笔、白纸。
3、在活动室贴上幼儿活动前自己收集的各种蜘蛛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请幼儿观察:今天活动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幼儿自由观察贴在墙上的各种蜘蛛的图片)。
2、 师告诉幼儿:这些图片都是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的,真能干!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蜘蛛图片,请小朋友们来看看。然后展示各种蜘蛛的幻灯片让幼儿观看。
3、师请幼儿讨论:
(1) 你看到蜘蛛心里有什么感觉?
(2) 蜘蛛是我们的朋友吗?你喜欢它吗?
4、将幼儿分成两派:喜欢蜘蛛的坐到一边,讨厌蜘蛛的坐到一边。
5、请幼儿分组商量:为什么喜欢(讨厌)蜘蛛?并给自己的小组取名字。
6、请幼儿分组起来论述自己喜欢(讨厌)蜘蛛的理由,并鼓励幼儿用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师小结:两组的小朋友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蜘蛛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呢?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蜘蛛的小知识吧!
8、展示课件:蜘蛛织网和捕食蚊子的过程。看完后请幼儿讨论:
(1)蜘蛛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蜘蛛织网有什么作用?蜘蛛吃掉的蚊子是害虫还是益虫?
(2) 你对蜘蛛有什么新的看法?有改变吗?(幼儿可以重新选择到哪组)
9、 师小结:蜘蛛有织网的本领,蜘蛛的身体内有毒,但是它的毒是为了捕捉猎物,如果我们人类不去打扰它,它也不会攻击我们。而且蜘蛛捕食的昆虫大多数都是害虫,所以蜘蛛对我们是有益的。
10、师请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蜘蛛捕食的大多都是昆虫,那它自己是不是昆虫?为什么
11、开辩论会:
(1) 幼儿分组讨论、商量。
(2) 幼儿分组发言,讲出蜘蛛是昆虫(不是昆虫)的理由。
12、展示蜘蛛和蚊子的放大图,师请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请幼儿想一想:蜘蛛是不是和蚊子一样属于昆虫这个大家庭呢?要是昆虫应该有什么特征?蜘蛛它有吗?要是它没有,它又是什么动物呢?
13、 师小结:昆虫应该具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的特征,但是蜘蛛的身体 、却只有头、腹两部分,而且有四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是节肢动物。
14、请嘉宾给两组幼儿发小礼物。
15、请幼儿扮成好忙好忙的蜘蛛,自由组合结蜘蛛网:
(1)把彩条摆放在地板上,用线条建构一个想象中的蜘蛛网。
(2)用橡皮筋构成蜘蛛网
(3)在电脑上画蜘蛛网。
(4)用毛线粘贴蜘蛛网。
12、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的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请幼儿继续收集和蜘蛛同类的节肢动物。
2、在美工区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建构蜘蛛网。
3、在表演区摆放蜘蛛和各种小昆虫的头饰让幼儿玩表演游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幼儿为可爱的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让幼儿比较并发现电话号码和数字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数字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数字1-6进行6次不同的组合,排列成6个不同的号码。
2、能积极动脑,树立自己解决困难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1-6若干、贴有6种不同小动物的磁性黑板、6种不同小动物头像表格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家中的电话号码
——老师有事找小乌龟,拨通乌龟的电话号码是:123456。那么,小朋友家里都有电话吗?(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家中的电话,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幼儿分析、讨论:
(1)这些电话号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由哪些数字组成?
(2)每家的电话号码有重复的吗?为什么?
——通过比较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发现号码与数字的关系。(电话号码是由不同的数字组成,有的电话号码是7位数,有的电话号码是11位数)
为动物装电话
——小乌龟家里装上电话了,可动物园里还有其它小动物没装上电话,我们小朋友能不能为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呢?
——老师出示小熊、小螃蟹、小老虎、小象、小猴、小松鼠小动物,可它们对设计的电话号码有几个要求:
——老师出示数字1-6,小动物家的电话号码为6位数的号码。
——每一家的号码都要用到六个数字。
——不能少一个数,不能多一个数。
——六个数字不能重复
——每家一个号码,六家六个号码,不能相同。
小小设计员
——幼儿每人一份数字卡片1-6、动物表格,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并记录在表格中。
——幼儿相互交流记录方法,老师巡回指导。
我的设计
——请2-3位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大家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
——请做得快的幼儿介绍,为什么能做的又对又快。
【活动延伸】
——我们今天为小动物们设计了6位数的电话号码,小动物们非常满意。以后我们可以为小动物们设计8位数的电话号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