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发布于:2020-09-28 17:42:42 作者: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1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米粒图谱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

  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小鼓 2.米粒 3.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一)感知音的产生。

  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3. 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

  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2.如果小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

  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二、学习歌曲

  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

  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

  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幼儿随琴声演唱。

  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2)幼儿尝试练习。(3)集体演唱。

  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

  1.集体边唱边表演。

  2.自由结对表演。

  四、活动小结:

  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3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幼儿园大班教案《鼓上的`小米粒》4

  设计意图: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

  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四、 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小班教案

下一篇:小猴尿床的胎教故事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