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龙门石窟导游词

龙门石窟导游词

发布于:2021-09-26 04:43:43 作者:

龙门石窟导游词(15篇)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龙门石窟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龙门石窟导游词(15篇)

龙门石窟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导游:张紫菲,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张。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加洛阳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还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龙门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两千六百多种,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所以请不要在这美丽的地方留下垃圾!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阳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明天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更美。明天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2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龙门石窟风景区。我叫薛明千,大家可以叫我小薛,今天我来做大家的导游,我来自雏鹰旅行社。希望在我的带领下你们会旅途快乐。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洞窟之一,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家请往前看,这就是开凿最早的古阳洞,它开凿于公元493年,所供奉的是佛祖释加牟尼。(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

  前面有那个洞便是奉先寺了。它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石窟正中的那尊佛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被赋予了女子形象,形态圆满、安祥、温存、亲切,传说是武则天的化身。

  万佛洞中佛像最多,里面的佛像很多仅有一寸,计有15000多尊。前面的药方洞中,刻有140外药方。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的主要洞窟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给稳中有各位留一点时间照像。

  好了,我在此感谢大家来到我们洛阳,我希望大家会记住我,记住龙门石窟,记住洛阳,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后在亲朋好友中多多夸夸我们洛阳,赞美我们的洛阳。拜拜!

龙门石窟导游词3

各位旅客大师好!

  欢送伴侣们到龙门石窟参不雅旅游。我叫×××,是XXX游览社的导游员。很侥幸能为大师供给导游讲解办事。上面,我先为旅客伴侣们引睹一下龙门石窟的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北13千米的的地方。大师请看,这里龙门山、喷鼻山两岸僵持,伊水从中穿流,远了望往便像一个自然的门阙,是以被称为“伊阙”,后因隋炀帝皆乡洛阳的宫乡乡门正对伊阙,而当代帝王以实龙皇帝自称,是以又被称为龙门。龙门区域,青山僵持、伊水中流、飞虹卧波,风光壮秀。唐朝著名诗人曾讲“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色自古便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环球著名的龙门石窟便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北北长约1千米,是北魏和唐朝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散合的地方。概略有的伴侣会问:释教为何要凿窟造像呢?本因是多方面的,北魏时释教在我国传播很是遍及,佛经上说,造佛像可以广积功德,进进仙人间界,再说,关于泛博的下层老苍生往说,识字皆很困难,更不要说念什么梵文的经典了,而石窟造像可以把慈悲安详的佛像和***的内容形象曲不雅地发挥阐收回往,更能起到宏扬佛法的教化做用。

  是以我国也展现了很多释教造像艺术。龙门一带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溶洞,既利于凿窟造像,又利于经久保存。是以,自北魏孝文帝迁皆洛阳时,龙门石窟便开初营造,前后延尽长达400多年,此中北魏和唐晨是两次建筑的下潮。北魏造像秀骨浑姿、宽袍大袖,而唐朝造像体躯歉满,面相圆润,线条劣美。待会我们参不雅时,大师可以体味一下这两个晨代造像分歧的风格特性。

  龙门石窟的代表性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奉先寺等。好,伴侣们,我们边走边说,便往到了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它开凿于龙门山腰之间,完工于唐下宗年间,用时25年,取“奉祀祖先”之意。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指颠终建持而得佛果之身,意义是灼烁普照众生。

  它通下17.14米,头下4米,耳长1.9米,结跏跌座于莲花宝座之上。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因武则天曾以皇后的身份,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设念者便遵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说法,摩武则天形象,将佛形成女性形象,身披通肩式袈裟,头上螺形发髻,面目相貌歉满娟秀,嘴角微翘,成现出坦白而又奥秘的浅笑,是以有人把它称为“东方的受娜丽莎”。

  大师请看,在东、西两山上稀散着像蜂窝样的大小佛龛,此中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以数量之多位列我国三大石窟之首,它不只是国家重点文物护卫单元,借在20xx年11月被列进了《天下遗产名录》。

  卢舍那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迦叶看上往是饱经沧桑,而阿难则是显得虔诚大方。再往两侧是两位菩萨,头戴宝冠,身着素装,并挂璎珞,显得矜重羁绊。

  在北北两侧,各有一天王,一力士。大师概略主意到了,天王、力士的足脖怎么这么乌乌油明呢?官方传说,抱过天王、力士足脖的人是有福的,是以很多旅客皆曾俯身一试,这不禁使人念起“平常不烧喷鼻,临时抱佛足”的趣谚。不知讲大师感遭到没有?奉先寺的全数规划,如同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排场,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壮大,它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各位旅客伴侣,龙门石窟便给大师引睹到这儿,感谢各位的撑持!

龙门石窟导游词4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龙门石窟导游词5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去参观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现在,我将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

  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始开凿,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的石窟,大大小小。据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八百多块,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有名的石窟有火烧洞、老龙洞、药方洞、莲花洞。洞中有慈祥的观音、高大的佛祖、凶恶的门神、美丽的仙女。

  龙门石窟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凝结了中华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龙门石窟导游词6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这美丽的古都—洛阳观光旅游。我叫李伟齐,你们可以叫我李导。这次呢,就由我带领大家来游览世界遗产—龙门石窟。

  大家看,这就是龙门石窟了!我们的石窟分布于两山之崖上。东边呢,是香山,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于此。右边呢,则是龙门山,而中间的这条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于这样两山相对,望之若阙的地理位置,所以龙门石窟又被称为“伊阙”。

  龙门石窟始建于498年,也就是北魏时期,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经过后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现在,我们已来到西山石窟脚下。前方的洞穴叫万佛洞,两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说它是万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实。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厘米高,小的却只有两厘米高,别看它们个头小,却都雕刻精细,排列整齐,虽然数目很多,但却排列得井然有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龙门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这里有九尊佛像,中间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他的雕工极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就连衣服的褶皱,皮肤的纹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态各异。总体看来,奉先寺洞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再加上周围淡淡的薄雾,更是显得神秘莫测,真不愧是神来之笔呀!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间!

龙门石窟导游词7

  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斟鄩、洛州、河南府,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大都城,“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4000年前在龙门西山南端现魏湾村所在地就有人类活动。早在夏代时,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传说,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人民穷困不堪,溺死者多。为解决洪水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大禹率领人民治理洪水,疏通河流,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那时开凿的。

  据说禹王池是唐宋时期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开凿龙门而建的“禹王阁”旧址,池上依崖而

  建的方形石房,名为“石楼”,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遗物。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本尊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坦胸、盘膝正坐于叠涩须弥方座上,面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手施无畏印。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左右有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身体比例适当,衣褶线条流畅,三像合称“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三洞:“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南洞: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洞内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中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营造,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前壁有维摩诘变相、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和皇后、皇帝礼佛图等大型浮雕图像及十神王像。1978年为保护洞窟雕刻拆除砖卷门洞。使鲜为人知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天重见天日。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一个朝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的时候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两侧“龙头”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

龙门石窟导游词8

  洛阳,原作“雒阳”,古为豫州的一部分,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旧称伊洛。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薮和发祥地。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缠、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由裴李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龙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绝。建国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我国古籍所载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也发生这一地区。

龙门石窟导游词9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导游员李明珊,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我代表河南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对各位不辞旅途的劳累来参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表示深深的敬意。

  龙门石窟位于美丽的河南省洛阳市,它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在20xx年11月,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这里参观,你会感觉到龙门的秀丽风景、气势磅礴。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这神奇的艺术宝库之中。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确,大家看:青山对峙,伊水流淌,多美呀!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到今天,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石窟内,现存佛洞佛龛3600多个,佛像十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而最小的却只有2厘米。造像雕刻3600多品。朋友们听了我介绍的这些数字,是不是感觉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呢?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石窟中最有名的奉先寺吧。唐朝是石窟凿刻的最盛时期。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奉先寺就是这个时期凿建的,先后用了3年时间。据记载,洞中佛像集中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点:(我手指正中大佛,引着游客观看)大家看,这尊大佛面形丰满、两耳下垂、嘴角微翘,呈微笑状态。形态圆满、安详、温和,宛如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尊敬。这尊巨大佛像是咱们龙门石窟里的最大佛像,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记:卢舍那佛。佛经上说,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他会给百姓们带来光明和幸福。它身高17.14米,将近6层楼那么高。光头部就有4米高,耳朵长1.9米,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杰作。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典雅的外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下面,就请您根据我的介绍,走进奉先寺,亲近卢舍那,感悟他们的无穷魅力吧!最后,我要送给大家几句温馨的提示:在观光时,请把我们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文明的足迹,留在这秀丽、祥和的龙门石窟吧!

  祝各位游览愉快!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10

  游客同志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洛阳最富盛景的旅游胜地——龙门石窟。大家叫我郭导就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地,这里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佛教游览地。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龙门石窟创于北魏年间,据说唐代人对佛教犹为重视,所以那个时期大规模的建造佛像,共有97000余尊佛像,全部建外陡峭山壁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大家看,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又一大型的北魏建筑。此洞高达10米,深约6-15米。主尊释迦牟尼佛高6米。这个洞内最具特色的是莲花雕刻,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大家小心路上台阶较多,前面就是潜溪寺。高,宽约为9米多,据说唐代有位李潘的宰相在这里建造过别墅。龙门石窟,我还有个小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洛阳有个村子,里面有个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声音,回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后告诉他,如果再听到问话,就说:开。谁知话音刚落,山崩地裂,龙门山顷刻之间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出倾出;水流之后,两山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窿,窟窿内人影绰绰全是石像。”

  好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两个小时后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开心,玩的愉快!

龙门石窟导游词11

  大家好,我是太炎小学的蒋跃枫,大家叫我蒋导好了。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大家的。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出口处,距市区125.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有28万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陈岩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时古阳洞、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等。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经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洞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中几个主要洞窟。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约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敞口石?,正壁上嵌有一种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扁。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的主要讲解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儿时间拍照,谢谢各位!

龙门石窟导游词12

  欢迎大家来到龙门石窟,我是玛丽家族的陈导,今天就由我来带领你们去探索神奇的龙门石窟。首先我要说一下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不能随地丢垃圾,不能随地吐痰,不要过于兴奋在石壁上乱涂乱画……如果你犯了以上错误,就得摸摸你的钱包了。

  旅程开始了,我先说一说龙门石窟的知识: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十万余吨。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好了,我的讲解结束了,接下来请旅客们下车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希望我的讲解能换来您的满意微笑!

龙门石窟导游词13

  大家好!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常高兴我能来到这里为大家服务。

  今天,我们都是慕名而来看这“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晚期、隋唐五代,后经几个朝代修筑而成的。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现存的石窟约1300个,佛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约3000个,佛塔约50座,佛像约10000尊。东山有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等。其中最美轮美奂的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

  这里,我们就重点讲一下宾阳中洞和奉先寺。

  一进龙门石窟的大门,就可以看见即宽阔又一眼望不到头的伊河,风把伊河的湖面吹得像是给伊河披上了一层白沙,往前走一会儿,就到了龙门石窟脚下,龙门石窟的佛像全是在那陡峭的山壁上雕刻着,最大的佛像在那陡峭的山的中间,佛像头两侧的长方形窟窿,是后来人为了保护它,搭建房子的房梁用的,这样文化遗产就不会受风雷雨打了。可是加上了这个房子以后感觉破坏了整体效果,就把房子给拆了,所以留下了八个长方形窟窿,中间的佛是如来佛祖,两旁是四大金刚,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只有两厘米这么小,最大有十几米,最小的佛在万佛洞里,佛近两千多个。火烧洞上,石壁两旁画满了火海,使人感觉像是火烧了一样。莲花洞,下方有莲花仙子,莲花仙子两旁有许多栩栩如生立体的荷花。千手观音洞,是千手千眼佛,他有上千只手臂,而每只手掌心上都有一只眼睛,造型很是美丽……

  洛阳龙门石窟到处是美丽、惊人的石窟!

  好了,我们的旅行暂时就告一段落了。西山没有大的佛龛,所以我们就不去了。祝你在“九朝古都”——洛阳,旅途愉快!

龙门石窟导游词14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王峙达,你们可以叫我小马达。欢迎大家来到河南洛阳。

  现在我们正开车前往洛阳龙门石窟。正好大家在车上没事干,我就来为你们介绍一下龙门石窟吧!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和同样属于甘肃的麦积山石窟。

  到了龙门石窟,就必须要看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里最大的石窟,其中的大佛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尊佛像盘膝而坐,眼睛凝视着远方,显得特别温柔、亲切。他面形丰肥,两耳向下垂着,嘴角微微地向上翘起,像是在向游客们微笑,欢迎他们的到来。

  龙门石窟的万佛洞,待大家去看时一定会让你们惊讶。里面有大大小小一万多尊小佛,万佛洞就是这样而得名的。这么多的佛像,神态各异,没有哪尊佛是一模一样的,这会让我们不禁惊叹古代那些雕刻师高超的技艺。

  对了,大家应该知道释迦牟尼吧。他是佛教创始人,我们在宾阳中洞即可看见他的雕像。宾阳中洞里有三世大佛,“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尊大佛。端坐中央的释迦牟尼为现在的佛,就是主佛。释迦牟尼和奉先寺的大佛不同。因为释迦牟尼出生在北魏时期,那时候以清瘦为美,所以他长得瘦瘦的,和奉先寺的大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现在已经抵达龙门石窟,下面我提醒大家注意几点:由于佛像是珍贵文物,请不要随手触摸,也不要将任意物品放在洞窟,一定要遵守景区秩序哦!

  好了,我的讲解结束了,下面就请的大家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石刻艺术宝库吧!

龙门石窟导游词15

各位旅客们:

  大家伙,此刻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一样,这是怎样回事呢?原先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光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此刻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

  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此刻呈此刻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那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最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到达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在200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资料。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

  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情绪。景区的主要讲解到那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光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那里集合。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导游词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