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
【精选】幼儿园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课件、小水桶。
2、经验准备:幼儿了解认识蒙古族的习俗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族三段体音乐欢快、优美的音乐风格特点。
2、初步尝试合作创编蒙古族舞蹈,感受创编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感受蒙古舞蹈的音乐特点
1、幼儿听《草原小牧民》律动进教室。
2、蒙古骑马、挤奶动作练习。
二、欣赏音乐并观看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一)幼儿欣赏音乐。
1、师:今天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小朋友认真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好像看到了什么?
2、幼儿。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心情。
(二)幼儿再次欣赏音乐并欣赏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同时感受音乐的快慢变化。
1、现在夏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到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2、幼儿根据幻灯说出人们的生活。
3、你发现音乐有什么变化?
4、教师为幼儿介绍音乐。 (这首音乐是三段体音乐表现蒙古族人民在那达慕盛会上骑马、摔跤、挤奶的欢乐场面)
三、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快慢变化
1、刚才小朋友看到了蒙古族人们有趣的生活,如果你是蒙古人你想做什么事情?想一想音乐快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慢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2、分段欣赏音乐:
(1)快的时候做什么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做动作,其他小朋友来学一学。
(2)跟着快的音乐做一做动作。 、
(3)慢的时候做什么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做动作,其他小朋友来学一学。
(4)跟着慢的音乐做一做动作。
四、幼儿分组听音乐进行编舞
1、请幼儿听音乐分成5组进行舞蹈创编。
师:刚才小朋友的动作做得很漂亮,接下来让我们也来做个蒙古小牧民,一起来编个舞蹈,可以加上简单的队形变换,注意音乐的快慢变化,让你的舞蹈更加漂亮。
2、教师鼓励幼儿合作,并简单介绍道具。
3、幼儿自由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自由展示
1、幼儿集体听音乐自由展示。
2、幼儿分组自愿展示
六、幼儿听音乐出教室
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米的生长、加工过程。
2、知道粮食来的不容易,懂得珍惜粮食。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米的成长过程,知道珍惜粮食。
难点:对大米成长顺序的排序。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不透明塑料瓶、PPT、植收水稻视频、水稻、图片、歌曲《小小一粒米》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不透明的塑料瓶,并摇晃。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老师手里的瓶子有没有发出声音?那你们能不能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结:大米是东北的特产之一,营养丰富,我们东北人都为大米感到骄傲。
3、教师出示东北大米生长、生产加工成米粒的PPT,并向幼儿讲解,当看到秋天成熟的水稻时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水稻给幼儿展示。播放植收水稻视频。
提问:我们能吃到大米是谁的功劳?
4、游戏:排排序。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有六张图片,它们是大米的成长顺序图,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它们弄乱了,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它正确的顺序排出来。(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鼓励)
三、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
教师: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教师小结:大米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小朋友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饭粒掉到了地上,要爱惜粮食。
2、律动《小小一粒米》
3、结束活动,带幼儿离场。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认识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了解种水稻的过程和食品的 简单加工过程, 明白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该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是: 教育学生懂得爱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 传统精神。
小百科:米饭,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中国南方主食。
幼儿园教案 篇3
春天来了,气温回暖、万物复苏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幼儿来说春天里的一切变化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是孩子们发现我们班的蚕宝宝们相继破茧而出,看着一条条黑黑小小的生命,有的幼儿说:“我奶奶家有!”有的说:“有点像蚂蚁!”孩子们观察之细致让我们惊讶!孩子们的想象之丰富让我们感叹!由于蚕是一种便于饲养又可以触摸的小动物,为此,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养蚕计划,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走进蚕的生活世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
班级饲养角又添了新成员—蚕宝宝。它们非常可爱,这些小客人的到来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观察和讨论中,产生各种疑问。
1. 蚕宝宝喜欢吃什么?
孩子们各出己见,许逸坤说蚕宝宝爱吃树叶,然然说蚕宝宝爱吃虫子,孙楚奇说蚕宝宝爱吃茶叶,晨晨说它爱吃树皮……“那好你们把蚕宝宝爱吃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咱们来喂小蚕吃,看看小蚕到底爱吃什么?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好好好!蚕宝宝肯定爱吃我带的食物!”第二天一早,孩子们都纷纷跑到我面前说:“姜老师,这是我给蚕宝宝带的好吃的。”白澈说:“我带的是花瓣,味儿可好闻了,蚕宝宝可定爱吃……”孩子们带来的种类还真丰富,有各种树叶、虫子、树皮、肉、小草、花瓣……接着我问幼儿:“你们带来这么多食物,咱们怎么喂蚕宝宝啊?”壮壮说:“把我们带来的食物,都放进小盒子里,小蚕吃了哪种就证明小蚕爱吃什么?”武佳琦马上接着说:“那样不行,蚕宝宝的家太小,食物根本不能都放进去。”畅畅说:“咱们给蚕宝宝换一个大点的家吧!那样所有的食物就都能放进去了。”丁可说:“把所有的食物都放进去,小蚕要害怕不敢吃了怎么办啊?”孩子们一说一句我说一句,争吵了起来,后来我们共同商量,选出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办法。把小蚕分成了5组,每组的小盒子里放2—3种食物,并在盒子上标上食物图,看一看那组的蚕宝宝把食物吃了。孩子们没事的时候就去看蚕宝宝,到一个小时,我们就组织全体幼儿去看看蚕宝宝。一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发现蚕宝宝没有动静。我对孩子们说:“别着急,我们先去户外活动,一会我们再来看蚕宝宝。”户外活动回来,我们都在水房洗手,喝水。友友从活动室笑着跑向我们“我告诉你们蚕宝宝吃东西了,他吃叶子,那叶子上有好多小洞洞呢?都是蚕宝宝吃的,你们快来看啊?”孩子们连忙跑到饲养角去看小蚕。我看他们高兴的欢呼着“小蚕吃东西了。”我也高兴的笑出了声。我走了过去并问“孩子们,蚕宝宝把什么吃了啊?”“叶子,树叶。”“那你们知道小蚕吃的这是什么树叶吗?”杰杰边指着那片叶子边说:“就是这个叶子,只要是绿色的叶子它都吃,有一部分幼儿跟着应和,对,只要是绿色的叶子它都吃。”坤坤说:“小蚕就吃桑叶,我奶奶告诉我的,小蚕吃的这个叶子是我带来的,叫桑叶。”欣怡说:“我觉得应该吃茶叶吧!”浩浩说:“应该吃榆树叶吧!”就这样孩子们又争论了起来!在争论中,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2.蚕是所有的树叶都吃吗?
第二天孩子们把自己认为蚕宝宝爱吃的树叶都带到了幼儿园,有杨树叶、榆树叶、桑叶、樱桃叶、桃叶、茶叶……我们利用和上次一样的方法,把小蚕分成几组,每个小盒子里放2—3种树叶。每过1小时就去看看蚕宝宝。上完课后,我们一起去看蚕宝宝,结果发现小蚕都趴在桑叶上吃桑叶呢?没有一只小蚕去吃其它的叶子,事实证明蚕宝宝只吃桑叶。
3.蚕宝宝为什么只吃桑叶呢?
通过实验之后,有的幼儿对我说:“老师蚕宝宝为什么只吃桑叶,不吃我带的叶子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特别好,为了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幼儿,请幼儿回家去寻找答案。我们以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了活动思路及家长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与帮助,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答案。第二天来园,幼儿将各自找到的答案带到了幼儿园,有的家长帮幼儿从网上下载了问题的答案。有的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在了纸上,还有的幼儿带来了有关蚕宝宝的书籍……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马上我又与幼儿进行了交流,以下是幼儿的发现:
1. 因为蚕宝宝喜欢桑叶的气味。
2. 因为蚕以桑叶为食物过日子的时间最多,由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地形成了最习惯于吃桑叶的特性,而且变成遗传性了。
3. 从很久以前蚕宝宝就生活在桑叶上,所以只吃桑叶。
4. 桑叶里面有蚕宝宝身体所需的营养。
单纯地观察、讨论活动,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轻轻的抚摸蚕宝宝、抢着喂养蚕宝宝。为幼儿提供一个亲自喂养蚕宝宝的机会,是十分有必要的,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探索蚕宝宝的成长之谜。再喂养过程中,幼儿掌握了很多喂养蚕的知识和技能,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蚕宝宝在一天天长大。
在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亲历”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自主地去实践、发现、探究、分析、整理、归纳,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幼儿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有保护青蛙的意识,知道青蛙是我们的朋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铅笔人手一支。
2.青蛙生长图片一套。
3.玻璃缸里养了许多小蝌蚪。
活动过程:
1.音乐活动:小蝌蚪。
教师:这是什么?小蝌蚪在水里干什么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唱歌边表演〈小蝌蚪〉,引出主题。
2.通过提问的方式,初步了解青蛙的饿特点。
3.出示青蛙图片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
4.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组织幼儿讨论,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5.操作活动:启发幼儿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活动建议:在班级自然角里饲养小蝌蚪,供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边青蛙的演变过程。培养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这一区域活动,力求发现问题,及时剖析寻找对策,努力体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让活动区更“活”,真正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常见的装订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探索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乐意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参观过别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围绕“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怎么让自己玩得更开心?”等话题展开讨论。请家长有意识培养幼儿解决生活中小难题的能力,有使用装订小工具的体验。
材料:
工作区:手段收集订书机、打孔机、固定条、回形针、大头针、铁夹、书夹、报夹等用于固定纸张的工具大小、质地不同的废旧纸张(宣传单、报纸、图片、文件纸等)。
探索区:各种各样的纸、积木块、小玩具熊以及记录纸。
角色区:陶瓷一条街、小警察、美发馆等所需物品及若干半成品:切半的废旧皮球、纸团、塑料筒等。
识字区:录音机、麦克风、简单的文字卡片、识字儿歌磁带。
劳动区:小菜苗、小铲子、小水桶、泥土、大纸箱。
环境(附示意图):将劳动区的场地设在走廊的拐角处;设有问题墙;作品展示区;
【活动过程】
1、介绍新增设的工作区,问题:如何将散乱的纸张有序地整理清楚?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其固定?
2、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活动区活动。
3、教师重点观察工作区幼儿,适时指导使用新材料,用摄像机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留下幼儿活动的痕迹。
4、活动特写:
今天在工作区中投放了各种装定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尝试将散乱的纸张装订成册,活动一开始,许多幼儿拿来订书机,有的拿起书夹,有几个幼儿试了试回形针,都试着把几张散乱的纸张装定起来了,可程昊小朋友对几张图片拨弄了好久,原来太硬了,订书机订不下去,“这有个打孔机,把图片打个孔吧。”经伟略小朋友一提醒,使用打孔机的幼儿多了起来,有的把打完孔的图片用回形针别起来,有的还找来了绳子,穿过小孔把纸装订成册。
5、师生交流与共享。
(1)请幼儿将作品放在展示区,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进而互动学习。
(2)播放录像,观看个别幼儿有创意地行为,并展开讨论。
(3)围绕“今天我遇到的困难”为话题,请幼儿自由讨论,师生交流后把问题及办法记录在问题墙上。
【活动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思:本次区域活动,大部分材料由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幼儿玩起来较亲切、较投入,积极性高,能在快乐、自由的气氛中进行自主地活动,能较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但幼儿面对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进而提高使用常用工具的技能。
2、活动设计的反思:整个活动以“小手动起来”为主线,各个区域无不体现“动手”,并有效利用摄相机及时地捕捉幼儿的闪光点,突破以往用笔记录的形式。这一形式更具有真实性,特别在评价环节再现个别幼儿行为,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更有代表性。不仅“手动”而且“嘴动”,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当屏幕展现角色区幼儿的作品“注浆成型娃娃头”时,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们急切地将自己对家乡陶瓷的认识与大家分享,虽然活动接近尾声,但我没有阻止他们,依然给幼儿表达的机会,并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记录下来。
3、活动后的调整设想:从工作区幼儿的活动情况看,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最佳的装订方法,拓展幼儿的想象力。从评价环节发现,幼儿对陶瓷十分感兴趣,我们的家乡又是有名的瓷都,许多家长是瓷厂的厂长或工人,幼儿对瓷器并不陌生,但对瓷器的制作流程、特性还缺少了解,我将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及家长资源,开展好“瓷器”这一主题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