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发布于:2022-05-15 15:36:06 作者: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9篇)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平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要求:

  1、利用平衡台,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克服幼儿胆小情绪。

  活动重点:在平衡台上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

  活动难点:爬过排成一列的平衡台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请小朋友做各种平衡动作。

  二、练习各种动作

  1、请幼儿学样,练习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的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2、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

  三、游戏:小蚂蚁过桥

  1、平衡台排成一列,在上面四肢协调爬。

  2、幼儿练习

  3、游戏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的原理。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科学原理更贴近幼儿生活?那么让抽象的物理现象在孩子的动手操作中体验感知,是本节活动设计的初衷。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好多孩子爱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翘翘板、滚油桶,踩高跷、骑自行车等。玩的较顺手的大多都是协调性,平衡感较好的。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物品都渗透着平衡原理。那么如何让深奥的科学道理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的思维方式那?这是本节课的设计的初衷。

  活动思路

  1、对于大班孩子想给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把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搬进课堂,让幼儿知道平衡的简单原理(找支点、需要力量的均衡)所学知识服务与生活,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使用。

  2、整个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环境,想给老师们自主活动认识的启发。

  3、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等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从而萌发对平衡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4、首先用顶纸盘游戏让幼儿对平衡概念有初步的感受,激发起探索兴趣;其次,通过自主探索游戏“顶起来”,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各部位顶起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知道只要找到物体的平衡点,许多事物都能保持平衡的道理;再次,大胆投放更多材料让幼儿合作尝试,

  5、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在回归生活,说说玩那些游戏需要平衡。

  6、通过PPT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感受生活中平衡的运用。

  活动目标

  1、探究物体间保持平衡的方法

  2、运用平衡的原理来迁移解决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废旧材料)

  蛋糕盘、颜料笔、木质积木(圆柱形)皮球、PVC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朋友熟悉的两种材料(蛋糕盘、统一规格的细水粉笔)猜猜这两样材料今天将这样使用?画笔兄弟想顶起纸盘兄弟来跳舞,小朋友们觉得画笔兄弟的想法可以成功吗?认为可以的请举手,不可以的请举手?号那我们一起来见证试验。(请愿意尝试的幼儿上来操作。)分享如何做到的?(保持平衡,寻找中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探究的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平衡

  二、展开(案例展示)

  那我们一起用生活身边的材料来感知这一现象。

  案例一:

  材料:纸筒、皮球、木板、积木

  玩法:

  小朋友想想它们能不能像画笔兄弟一样互相顶起对方能?(请幼儿尝试操作)

  案例二

  材料:画笔两支

  玩法:请探索让下面的拖住上面画笔不掉。

  案例三

  材料:积木

  玩法:让积木不借助任何外力站立在指尖上。

  案例四

  材料:PVC管、木板

  玩法:尝试站立在木板上如何让身体保持平衡。

  小结:许多物体都能保持平衡,只要你能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

  三、检验迁移

  1、想想你们在幼儿园玩的哪些游戏中也蕴藏着平衡的现象?

  出示:幼儿经常玩的滚油桶、滚铁环、踩高跷的图片。

  四、生活经验拓展

  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原理,平衡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生活中运用平衡原理的现象)

  今天我们了解了无论是游戏还是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蕴藏着平衡的原理。那每种物体的平衡点都一样吗?那就让我们继续探索寻找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平衡现象.

  《有趣的平衡》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探索操作贯穿始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平衡,通过自主探索游戏“顶纸盘”引导幼儿找到事物的平衡点,实现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杂技视频等,让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结尾抛出问题结束,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动手操作探索的意愿。

  通过案例直观的了解平衡现象,在做做、看看、想想中渗透知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表演等扩展延伸,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了幼儿採素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了幼ル的观察、比较、思考和细心做事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主动探素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这个活动也带给我们很多很深的思考,比如幼儿园教师如何对许多科学现象既准确又合理的解释,在把握各年龄段科学内容难易的同时,如何才够深入出地让孩孩子更明白更了解,这些仍是我们思考和做进一步的探讨。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平衡板的玩法,能平稳地站在平衡板上,发展平衡能力。

  2.尝试同伴合作游戏,提高动作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3.感受情景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平衡板每人一个,音乐,哨子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创设——快乐游泳。

  师生问好!

  1.教师:孩子们,夏天到了,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呀?(游泳)

  2.那你们知道游泳有几种姿势吗?(四种:分别是: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说一个做一个)

  3.我们一起来快乐游泳吧!(随着哨声用不同姿势游泳)

  蛙泳:蹲下去,双手合拢从下向前打开。

  自由泳:左右手轮流向前划,听到鲨鱼来了,就快速向前划。

  蝶泳:双腿微蹲,双手从前往后用力划动。

  仰泳:双手交替从前往后划动,头向上扬起。

  4.我们学会了游泳,一起跳下水游吧!

  跳下水听教师口令,用不同姿势游泳。

  5.教师:游得有点累了,上船休息一下吧!

  在我们的脚下有一艘神奇的小船,你会和它玩游戏吗?可以怎么玩呢?都来试一试吧!

  (幼儿尝试玩平衡板,探索平衡板的玩法)

  6.请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交流:你是怎么玩的?(请幼儿个别示范玩法,其他幼儿尝试练习)

  ?教师提取动作要领:可以双脚站在小船中间,双手打开,眼睛看前方,保持平衡。

  ?一只脚先踩在小船的一边,另一只脚踩在另一边,双手打开,眼睛看前方,保持平衡。)

  二、集体教学:有趣的平衡板

  (一)平衡板的平衡练习游戏。

  1.教师:我们不仅学会了游泳,还学会了让自己稳稳的站在小船上,让我们做个勇敢的孩子,到大海里去航行吧!不过大海上风大浪大,还有吃人的大鲨鱼,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一有危险,我就吹哨子,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站在小船上,这样就安全了。

  2.好,一、二、三、跳:幼儿寻找空地方自由选择各种姿势的游泳。

  3.教师:大风来了,“嘟”,赶紧回到自己的船上站稳。

  4.继续游戏,躲过了大风,再次游泳。大浪来了,听到哨声,用最快的速度游到船上,站稳。

  5.再次游戏,我们躲过了大风,大浪,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让我们继续勇敢向前吧!继续游泳。

  6.教师:大鲨鱼来了,“嘟”,听到哨声,用最快的速度游到船上,站稳。

  7.教师:小朋友的动作非常快,逃过了大鲨鱼,这次大鲨鱼变聪明了,它想把小朋友骗下船,如果你一有声音或者一动,大鲨鱼就会发现你,把你吃掉。(幼儿保持平衡站在小船上,配班教师干扰孩子,训练孩子的持续平衡能力)

  教师小结:表扬站的稳的孩子。(小朋友不仅能非常稳的站在小船上,而且一点声音也没有,都没有被大鲨鱼发现哦,你们太厉害喽!)

  8.教师:大鲨鱼又饿又生气,把一些小船沉到了海底,小朋友没有了船,等一会儿大鲨鱼来了,怎么办呢?

  幼儿交流办法。(可以两个孩子合作站在小船上)

  小结: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小朋友,以后在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要相互帮助。

  再次游戏,继续拿掉六艘船,让孩子两两合作保持平衡。

  9.教师小结:小朋友表现很好,大鲨鱼说:你们太聪明了!它只能到其他地方去找东西吃了。

  (二)探索自由玩平衡板的方法

  1.大鲨鱼走了,我们可以放松、开心的玩游戏啦!刚才我们一个人和两个人合作都能稳稳地站在小船上,除了这样,你能找更多的朋友把小船放在一起玩一玩吗?(幼儿探索将平衡连在一起的玩法)

  2.幼儿合作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你们把小船都变成了长短不同的连索桥,还能稳稳的走过去,现在让我们把小船变成两座更长的连索桥吧!,来,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教师做手势吗,带领孩子摆桥)

  3.幼儿练习排队依次走过连索桥。

  教师:我们过连索桥的时候,一定要当心一点,小脚踩在桥的中间保持身体平衡。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走过了长长的连索桥,让我们站到小船前,跟着音乐放松一下吧!

  2.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

  3.好,让我们划着小船回家吧!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小班阶段幼儿的平衡能力还较弱,平衡板是发展此项运动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体育器械。小班的孩子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本设计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培养幼儿平衡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在体育活动中能自主活动,大胆探索平衡板的多种新玩法,发展平衡能力及爬、走等基本技能。

  2.探索平衡板和球结合的多种玩法,提高动作的灵巧性、协调性,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愉快。

  【活动准备】平衡板、球各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以故事形式引导幼儿做准备运动。

  教师:春天来了,小燕子飞来了(上肢运动——两臂在体侧上下摆动),多开心。飞到树林里,许多小树被春姑娘吹得摆呀摆的(体转——身体左右、前后转动),真带劲。小燕子飞到公园里,看到许多小朋友在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真好玩(下蹲运动),有趣极了。

  小燕子飞到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大象,大象的鼻子长又长(腹背运动——身体前屈学长鼻子大象走),像老爷爷拄着拐杖往前行。小燕子飞到幼儿园里,看到许多小朋友在玩皮球(跳跃运动),它们也学着跳上跳下。

  小燕子还看到爷爷奶奶在做运动(捶捶背、敲敲腿、拍拍屁股),轻松轻松。

  准备活动可视具体情况重复一次。

  二、基本部分

  1.探索平衡板的多种新玩法。

  (1)幼儿自主探索。

  (2)教师小结,请个别幼儿介绍、示范自己的新玩法。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做了尝试,老师看到有很多小朋友想出了很多种新的玩法,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刚刚是怎么玩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些新的玩法,好吗?(请幼儿介绍、示范自己的玩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3)幼儿用新玩法玩游戏(游戏交换两次)。

  幼儿自由分成三组玩:

  ①站在两张平衡板上走(两张合拼增加宽度再接长)。

  ②在平衡板的反面上走(平衡板反面有弧型,增加了难度)。

  ③在平衡板的反面上爬。

  2.探索平衡板和球结合的多种玩法。

  (1)幼儿自主探索。

  师:皮球也想玩了,我们也请它跟我们一起玩好吗?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和板,想想这两种玩具可以怎么玩。

  (2)小结,请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

  师:你们真聪明,还可以把球和平衡板当成朋友一起玩,想出那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请一个小老师上来示范一下(幼儿示范)。

  (3)重点练习板上抛接球、板上运球、趴在板上推球。

  ①板上抛接球:双手抱球站在平衡板上,把球向上抛出,等球下落时马上把球接住。

  ②板上运球:把平衡板一个接一个地连成小路,中间相距30厘米,幼儿抱球从平衡板上走过,把球投入筐中。

  ③趴在板上推球:两人一组,趴在平衡板上,相距一米左右进行推接球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我们把球放在平衡板上,手扶住平衡板的两边不碰到球,把它们都送回家吧,好吗?看谁的球一直都不会掉下来。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6

  要求:

  1、利用平衡台,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克服幼儿胆小情绪。

  3、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4、引导幼儿快乐的参与游戏,认真遵守游戏规则。

  重点:

  在平衡台上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

  难点:

  爬过排成一列的平衡台。

  过程:

  一、引起兴趣

  请小朋友做各种平衡动作。

  二、练习各种动作

  1、请幼儿学样,练习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的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2、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

  三、游戏:小蚂蚁过桥

  1、平衡台排成一列,在上面四肢协调爬。

  2、幼儿练习。

  3、游戏。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7

  活动要求:

  1、利用平衡台,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克服幼儿胆小情绪。

  活动重点:在平衡台上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

  活动难点:爬过排成一列的平衡台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请小朋友做各种平衡动作。

  二、练习各种动作

  1、请幼儿学样,练习坐摇,跪摇、趴摇、躺摇、站摇的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2、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

  三、游戏:小蚂蚁过桥

  1、平衡台排成一列,在上面四肢协调爬。

  2、幼儿练习

  3、游戏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这一规律,并认识到当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条件和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以及科学求实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衡标杆、钩码、填写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感悟平衡

  1.课件展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预设:平衡。

  教师: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在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平衡(板书)。你觉得平衡和什么有关?

  预设1:重量(板书)。

  预设2:距离(板书)。

  2.课件展示倾斜的跷跷板。

  教师:怎样做,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预设1:轻的一端加重。

  预设2:重的一端减轻。

  教师:轻的一端加重或重的一端减轻是改变了什么?(板书:重量)

  预设3: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

  教师: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实际上改变了什么?

  由此可见平衡还与什么有关呀?(板书: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平衡的现象,让学生猜想影响平衡的一些要素,并通过具体的模拟演示来加以证明和感悟。同时也为后续的活动操作做好铺垫。

  (二)实验探索

  现在每个组都有一根平衡标杆、一些钩码和一张表格等物品放在桌子上。请大家对照物品清单核对一下,是否有出入。

  按照老师的示范,请你们将标杆调至平衡。

  1.活动一

  探索在特殊条件下平衡标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1)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钩码才能使标杆保持平衡?

  a.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两边所放的钩码要同样多。

  b.演示证明。

  如:左边放3个钩码,右边必须也放3个钩码,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左右两边放置同样多的钩码,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使标杆保持平衡?

  a.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b.演示证明。

  如:左边钩码挂在刻度为“4”的点上,则右边钩码也要挂在刻度为“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活动小结: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标杆平衡,左右两边钩码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的刻度(距离)要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演示实践,让学生真正感知,在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当钩码的个数相同时,标杆才会保持平衡。而当左右两边的钩码的个数相同时,只有将它们放置在相同的刻度位置时,标杆才会继续保持平衡。

  2.活动二

  探索在一般条件下标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1)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在标杆的左边刻度为3的位置放4个钩码,在标杆的右边刻度为4的位置放几个钩码才能使标杆平衡?

  如果在标杆的左边刻度为6的位置放1个钩码,在标杆的右边刻度为3的位置放几个钩码才能使标杆平衡?

  (2)学生猜一猜。

  (3)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表格一。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要想使标杆平衡,必须“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板书)

  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标杆中间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3.活动三

  (1)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在标杆的左边刻度为4的位置放3个钩码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表中所示的几个刻度上放几个钩码才能保证标杆平衡呢?

  (2)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表格二。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钩码数的积相等时,才能保证标杆平衡。

  (5)从表格二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钩码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格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通过猜想、具体实验操作发现:要使标杆平衡,必须满足“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这一规律,同时也发现刻度数和所放钩码数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父子俩在玩跷跷板,儿子体重15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2米,父亲体重70千克,他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2.有一位水果老板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果农们购买实际重500千克的梨时,就把梨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天平显示只有400千克重。而当他把梨卖出去的时候,他把梨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梨会有多少千克重?

  参考答案:

  1.米;2.625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感受到了这“有趣的平衡”(板书),了解了杠杆原理。所以在今后,老师希望大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如果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趣的思考。

  《有趣的平衡》幼儿园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树立团体合作意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学习难点:

  体会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

  教法:归纳法、总结法

  学法:复习法、归纳法

  教具: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板书课题

  二、请你说说杆称与天平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2分)

  1、杆称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不相等。

  2、天平左右两边离支撑点的距离相等。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索规律(3分)

  1、每组都有一根标有刻度的硬塑料管,15个质量相等的棋子,2只塑料袋,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记录单(1)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小组实验时,由一位同学负责填写记录单;两位同学分别负责操作两边的棋子数和刻度数;另一位同学负责策划、协调操作。

  3、完成实验后,把实验记录单(1)填写完整。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5、观察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四、课堂检测:(2分)

  你能利用平衡的原理,算出吗?

  (用反比例解答)

  解:设左侧物体的质量为xg.

  左=右

  2x=5×500

  2x=2500

  x=1250

  答:左侧物体的质量为1250g.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