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11-24 14:42:58 作者:

【推荐】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8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中班科学活动――会“走”的盒子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物体的上抛、下落现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经常遇见的,如何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问题,我选择和设计了“物体的上抛、下落”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主动获得物体上抛、下落的经验。在制作玩具的同时,为了让不同水平幼儿都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发展,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制玩具,获得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的:

  1.感知不同质量的物体上抛、下落的不同现象,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2.激发幼儿自制玩具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塑料袋、沙包、纸张、夹子若干

  2.难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伞范样

  活动过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与沙包上抛的不同现象

  2.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易抛与不易抛的物体

  3.探索纸与夹子上抛不同现象

  4.探索纸与夹子从同样高度下落的不同现象

  5.探索怎样使纸能快一点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兴:让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儿自制玩具

  1.讨论:怎样能使夹子下落的速度减漫

  2.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儿制作玩具,教师个别指导

  三、玩玩具,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趣的尾巴”多媒体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磁带、录音机,“动物尾巴作用”录像,与动物有关的图书、图片、毛绒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转筒玩具,自制动物尾巴、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精神准备:学习歌表演《谁的尾巴最好看》,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录像、图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发幼儿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运用资料搜集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

  难点:能够把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运用启发提问法、课件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领幼儿做“谁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轻松地导入课题。师幼谈话:歌曲里都唱了谁? 都唱了动物的什么?那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动物的尾巴吧?

  二、展开:

  1、引导幼儿与各种关于动物的观察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从中初步探索发现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儿在图片、图书、毛绒玩具、滚筒拼图玩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观察、思考、讲述、看看动物的尾巴长得什么样,都有什么本领。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结果。提问:你选的动物尾巴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3)教师进行过渡性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啊!咱们就来玩个猜尾巴的游戏吧。

  2、引导幼儿与课件互动,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1)做课件互动游戏“谁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错了”,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结(过渡):咱们小朋友可真能干!帮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帮动物找到了它的尾巴。还知道不能给动物安错尾巴,因为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动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导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1)播放动物尾巴作用录像,请幼儿观看并讲述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2)师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种各样,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等;有的动物的尾巴能驱赶蚊虫、保护自己,就像小马等;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等;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三、结束:

  请幼儿自选动物的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取米,并能分析结果。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3.幼儿初步了解碾米工具的发展,体验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活动准备:1.各种工具:剪刀、石臼、石磨、石块等。

  2.一张大记录表。

  3.稻子若干。

  4.古代取米画面,碾米机碾米。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把稻子外面的壳剥开,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稻子,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稻子变成米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幼儿猜想,提出自己的办法。

  三、实验操作,尝试用各种工具取米。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几种工具,用它们能不能把米取出来呢?哪种工具取得又多又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稻子)教师指导有些工具的使用。

  四、幼儿共同交流。

  1.刚才你是用了什么工具取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办法取的米怎么样?

  2.引导幼儿对工具质疑。(如用石臼取的米不干净,不易把米和稻壳分开。)五、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感受取米方法从古至今越来越先进的变化。

  1.古代的取米方式。

  2.现代的碾米机。

  六、鼓励小朋友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长大后发明给人类带来方面的东西。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次活动取材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欢。首先通过自己猜一猜,说一说怎么把米取出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愿望,他们说了很多的方法,对动词的掌握也很好,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种工具更是充满了兴趣,最后了解你碾米的机器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总之孩子们在普通的生活事件中发现了科学,收获了经验。

  本次活动由于老师的观念、经验和准备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第一,探索面太多,不利于孩子深入研究,可以把目标压缩,一次活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比如这次就可以集中研究取米的方法,除了老师提供的工具之外,可以让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探索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二,科学性不强,比如在探索不同工具的优劣的时候,太相信孩子的直觉,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活动,不利于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取同样量的米,从而得出结论。第三,教师对各环节活动实施太随意,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对孩子的思维产生了干扰。

  希望下次改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2、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 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要求: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名称、特征、材料及穿着者。

  2、知道要穿合适的鞋子。

  3、激发幼儿进一步了特殊鞋子的兴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鞋子的图片若干;大人的鞋人手一份;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的.图片各一;

  2、特殊作用的鞋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听说大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

  猜猜是什么?(鞋子)

  二、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认识童鞋。

  今天你穿的是什么鞋子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认识运动鞋、靴子、皮鞋、布鞋等。

  (从鞋子的名称、材料、款式等来介绍,幼儿认识童鞋)

  小结:我们小朋友穿的这种鞋叫童鞋。

  三、参观鞋展认识男鞋和女鞋。

  1、参观鞋城

  小朋友的鞋子可真漂亮,今天正好是步步高鞋城开业,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些什么样的鞋子。

  (小朋友参观鞋城,认识更多的鞋子。)

  参观后提问:你看到了那些鞋子?哪双鞋子印象最深?

  是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季节穿的?是谁穿的?

  2、送鞋

  今天明明一家也来到了鞋城,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分别贴出明明、妹妹、妈妈、爸爸的头像)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他挑鞋子,你们能挑好吗?

  (幼儿把鞋子图片放到相应的人身边)

  请幼儿说说自己给谁挑选了鞋,挑选了什么鞋,并说说为什么送给他?

  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得到了哪些鞋、爸爸得到了什么鞋、明明和妹妹得到了什么鞋?

  小结:妈妈穿的这些鞋是女鞋,爸爸穿的这些鞋叫男鞋。

  四、游戏穿爸爸、妈妈的鞋

  小朋友们你们穿过爸爸、妈妈的鞋吗?今天我们就来穿这大人的鞋做游戏,做什么游戏呢?

  (幼儿换上大人的鞋子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体验穿大鞋的感觉。)

  你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穿大鞋是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穿大鞋会觉得不舒服,我们应该穿自己的合适的舒服的童鞋。

  五、认识一些特殊的鞋子

  播放课件,你们见过里面的鞋子吗?是在那里见过的,谁穿的?

  认识钉鞋、溜冰鞋、潜水鞋、芭蕾鞋等。

  活动延伸:

  继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了解更多关于鞋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有趣的鞋》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有趣的鞋》一课让学生把熟悉的鞋作为创作的重点,是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强调学生把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利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以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美术造型活动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探索美术学习、在快乐中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的收获!

  首先是利用谜语导入激趣,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量直观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鞋子图片,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鞋的多样化、趣味性。同时,这多种多样的有趣的鞋,使学生感受到鞋子的造型美和装饰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

  其次在教学过程发展中,以我制作的一只鞋子为例,通过边说边拆下鞋面,拉直,让学生观察:鞋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再把鞋面和鞋底的宽度比一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鞋面比鞋底宽。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鞋面要比鞋底宽?我在展台上演示制作鞋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制作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制作鞋子所用的各种材料和各种装饰方法。教师的现场示范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体现了美术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自身的素质能力,通过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制作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示范整个制作过程也可示范作品中的重点与难点之处,让学生更加的清楚、一目了然。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本人的示范不到位,鞋子装饰的简单、不够完美。

  最后作品展示环节,我使用的评价方式有:自评:在学生自我评价时主要我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设计意图、巧妙构思、精心选材等方面展开评价。互评:我提出诸如这样一些问题: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喜欢这件作品的什么方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的作品及时的进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但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本课在互评环节学生表达的不太理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引导。

  总之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很高,制作鞋子时小组之间合作得很好,许多学生在装饰鞋面时采取了很多种方式,如粘贴、绘画、染色、印小印章、贴小饰物等方法,制作的鞋子造型独特,色彩和装饰美感很强,学生学得开心,做得更开心!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活、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自己去探索生活、自已去张扬个性,这样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才能和潜能。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能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恐龙特点。

  重点难点:

  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回到恐龙世界》,相关恐龙的基本介绍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共同阅读幼儿用书中第16~17页的内容,引发幼儿探究恐龙世界的兴趣。

  1.第16页上有两只恐龙正在打架,你能看出来两只恐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哪一只恐龙看起来更凶猛?

  2.恐爪龙看起来更凶猛,它的爪子是什么样的?哪一个图是它放大的爪子?你怎么知道的?

  3.凌齿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爪子、牙齿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4.第17页上画了几种恐龙?三角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剑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第18~21页的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中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并和身边的同伴说一说。

  2.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和互相讲述的过程中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3.在这个完整的画面中有很多只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和同伴说说你看到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三、出示图片,玩“你说我猜”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恐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先说明玩法,并试玩一次:每一次请一名幼儿站在图片前,当猜恐龙的人:教师先指出一只恐龙让其他幼儿看到,然后请他们分别说一句话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恐龙的外形特点,猜恐龙的人依据描述该恐龙的特点,知道幼儿指出所描述的恐龙。

  四、活动小结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