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2-01-08 21:32:28 作者:

实用的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锦集7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

  2、认识线条的基础上运用线条设计娃娃发型。

  3、感受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乐于参与水墨活动。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重点难点:

  幼儿认识并会画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做个好玩的游戏好吗?请看(连环画展示点变直线,波浪线)

  师:你看到了什么?幼:直线,还有曲线。

  师:这是直线,(在宣纸上画出直线和波浪线),这条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叫曲线,你看它像什么呢?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波浪线,跟它打个招呼吧。

  2、教学过程

  师:哎呦,孩子们线条宝宝跑到了老师手里,看看它跑去哪里了,跑到了娃娃的头上,你在娃娃的头上看到了哪些线条宝宝。(让幼儿再次记忆线条宝宝名字)

  师:你们觉得他们发型酷吗?

  师:为了让这个发型更有水墨画的风格,我们用这个小小的工具进行晕染,你们想不想试试呢?

  3、教学结束:展示并交流作品

  师:孩子们,你们的作品可真有趣呀,赶紧和旁边的孩子来交流交流吧。

  教学反思:

  xx 年6月份我园开展了“水墨画”的课题实践课,在这次活动中因为针对小班的年龄特点,对于生活中线条的运用,所以设计了《有趣的线条》这一活动,让幼儿认识线条:直线、斜线、波浪线,并在认识线条的情况下会用墨的方式表现线条。因为小班幼儿的手指肌肉还没有发育的很好,所以我用棉签代替毛笔,让幼儿进行画线条的练习。

  活动之前我针对这个活动想了很久,《有趣的线条》,怎么样能够突出有趣是关键,如果本次活动只是单纯的画线条那就毫无有趣而言,所以在活动引入环节我以点慢慢变直线然后慢慢变波浪线的连环画的形式出示线条,抓住幼儿的注意力,然后在宣纸上画出直线,波浪线,对于直线大部分孩子都了解也知道它的名字,但是对于波浪线孩子们都说是曲线,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波浪线像什么,一步步的引导幼儿认识波浪的形状特征,说出它的名字,然后用拟人的方式,多次询问波浪线叫什么,加强幼儿对波浪线的认知。在斜线认识中我采取有趣的方式,哎呦,直线宝宝摔倒了,这一摔可不得了了,它变了一个名字,叫斜线宝宝。通过有趣的语言让幼儿认识枯燥的线条。

  在操作环节我没有直接让幼儿画线条,而是让幼儿寻找的方式在卡通娃娃的脸上发现线条,激发孩子创作的兴趣,让孩子运用线条给自己画的娃娃头像进行发型设计。然后在最后环节运用我制作的一个小工具对头发进行晕染,这样水墨效果就非常好,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都很乐意参与互动,有一点在让幼儿寻找线条宝宝的时候视频和电脑切换我没有准备好,所以在活动中显得衔接不是很自然,其他方面我很满意。

  小百科:黑白调子的水墨画早期都是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的,虽然仅有黑与白,但因为纸色的关系,其实是略为偏黄的。彩色的水墨画在近代有泼墨山水的应用,也有水墨动画的应用。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鼻子的作用。

  2、知道擦鼻涕和简单的保护鼻子的方法。

  3、幼儿具有爱护鼻子的意识。

  4、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5、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1、醋、花露水(用杯子装好)

  2、翘鼻子噜噜故事课件

  3、纸巾若干、垃圾桶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难点:了解鼻子的作用,掌握保护鼻子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观察画像,指出少了什么师:这是一位粗心的小朋友画的一幅画,这副画没有画完整,小朋友观察一下,这幅画上缺少了什么东西?(出示一张未画完整的画像,引导幼儿说出画像上少了鼻子)师:小朋友真聪明,这副画缺少了鼻子。鼻子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可不能少了我们的小鼻子。

  (二)了解鼻子的作用

  1、幼儿尝试闻醋、花露水的味道师幼共同玩游戏《看谁的本领大》,引导幼儿用各种器官去尝试分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物品的特殊气味,如:醋、花露水,并给予说对的幼儿鼓励。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样东西,请小朋友们帮老师分辨一下,看看它们是什么?

  (幼儿闻味道,自由表达)师:你是用什么闻出来它们的味道的呢?

  引导幼儿说出示用鼻子闻出来的,并根据已有经验说出鼻子还闻到过什么气味师:你还用你的小鼻子闻过什么味道呢(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闻到过的味道,如饭菜香味、苹果的味道、臭味等)

  2、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还用什么作用。

  师:小鼻子除了用来闻味,还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会呼吸并提示幼儿将鼻子捏紧,嘴巴闭上,让幼儿感受鼻子不能呼吸的难受。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块玩一个游戏。请把你的小鼻子捏紧,嘴巴闭上,不要说话,看谁坚持的最久。(坚持一会之后,教师先松开鼻子,夸张的做出很难受的样子)师:啊!太难受了,老师坚持不住了,太难受了!刚才你们捏住鼻子不能呼吸是什么感受呢?难不难受啊?

  师:我们的鼻子除了闻味道,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呼吸)

  (三)了解保护鼻子的方法师:我们的小鼻子真能干,既可以闻味道又可以呼吸,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小鼻子。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个小故事,叫《翘鼻子噜噜》,我们一起看看噜噜它保护好自己的小鼻子了吗?

  1、观看课件《翘鼻子噜噜》,幼儿了解保护鼻子的方法。

  师讲述故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鲁鲁做的对吗?还有哪些东西不能塞到鼻子里?(幼儿自由回答,根据回答教师做补充)师:噜噜向鼻子里塞东西,最后让鼻子受伤了。我们要保护好鼻子,不能乱挖鼻子,不要把东西往鼻子里塞,玩耍时注意避免碰到鼻子;流鼻涕及时擦。那你们知道怎么擦鼻子吗?

  2、幼儿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师:最近天冷了,很多小朋友都感冒了,老师看见很多小朋友都在流鼻涕,老师想看看小朋友是怎么擦鼻涕的?

  (1)幼儿自己用纸巾擦鼻涕,教师观察。

  师:刚才看了小朋友们擦鼻涕,小朋友们都很棒都是自己擦鼻涕。可是有的小朋友擦的时候把鼻涕弄得到处都是,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擦鼻涕。

  (2)根据幼儿的表现,讲解擤鼻涕的正确方法,用手帕或纸巾按住鼻子,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鼻孔的鼻涕,再按住另一侧鼻孔,轻轻一擤,擦净鼻孔周围的鼻涕。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鼻涕时,不要乱抹,要用手帕或纸巾把鼻涕擦干净。)

  小班健康说课稿:我的小鼻子一、说活动来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器官很感兴趣,常常会提出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幼儿对一些器官的认识和其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却知之甚少。《纲要》指出"活动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本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因此,我设计了《我的小鼻子》这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借助本班幼儿对自己身体器官很好奇这个兴趣点,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目标为:

  1、幼儿了解鼻子的作用。

  2、知道擦鼻涕和简单的保护鼻子的方法。

  3、幼儿具有爱护鼻子的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设为:了解鼻子的作用,掌握保护鼻子的方法。

  三、说活动准备为了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醋、花露水(用杯子装好)、翘鼻子噜噜故事课件、纸巾、垃圾桶

  说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一)导入部分

  1、观察画像,指出少了什么(出示一张未画完整的画像,引导幼儿说出画像上少了鼻子)

  (二)了解鼻子的作用

  1、幼儿尝试闻醋、花露水的味道引导幼儿说出示用鼻子闻出来的,并根据已有经验说出鼻子还闻到过什么气味(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闻到过的味道,如饭菜香味、苹果的味道、臭味等)

  2、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还用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会呼吸并提示幼儿将鼻子捏紧,嘴巴闭上,让幼儿感受鼻子不能呼吸的难受。

  (在这一环节采用师幼共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鼻子的作用——闻味道和呼吸。)

  (三)了解保护鼻子的方法

  1、观看课件《翘鼻子噜噜》,幼儿了解保护鼻子的方法。

  师讲述故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鲁鲁做的对吗?还有哪些东西不能塞到鼻子里?(幼儿自由回答,根据回答教师做补充)本环节,我运用视听讲结合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小猪噜噜不注意保护鼻子把鼻子弄伤的故事,与幼儿一起讨论噜噜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还有哪些东西不能塞进鼻孔里?师生互动,形成合作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习得学会保护鼻子的方法。小结:"我们的鼻子很重要,要好好地保护它,要不挖鼻孔、不往鼻子里放东西、知道有东西在鼻子里时,应该赶快告诉大人,按住没有东西的鼻孔,用力往外擤,不能用手挖或往里吸。

  2、幼儿正确擤鼻涕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幼儿的操作环节,主要是为了指向能力目标:幼儿知道并掌握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设计上每个环节层层递进,思路清晰。以添画游戏淡入,既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又能引出课题,为下一环节作铺垫。第二环节闻东西辨别味道和简单的操作游戏,以幼儿亲自参与的方式,既调动了幼儿兴趣,也具体的说明了鼻子的作用——闻味道和呼吸,让幼儿更容易理解。生动的故事——翘鼻子噜噜,进一步说明了保护鼻子的重要性,增强了幼儿保护鼻子的意识。通过提问,幼儿知道生活中什么不该放进鼻孔。最后通过教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最大的问题是与幼儿有距离感,没有作为幼儿教师的亲和力,课堂应对能力不强,不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通过自己反思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我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所以我将从四个方面不断改进。首先,具备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有信心,同时不要给与自己太多压力。其次,认真对待每一次展示课,活动前积极准备,活动后认真反思,耐心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反思和发现自身缺点,不断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最后,一定要多看多学多问,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多看优秀的教学视频或者多到的班级听课,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昆虫并知道它们的运动方式。

  2.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能大胆创编儿歌。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语言游戏中体验互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将找到的“朋友”与动词相匹配。

  活动难点:能根据自己找到的昆虫朋友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1.花丛场地,各种“昆虫”。

  2.幼儿对部分常见昆虫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师幼扮演蜜蜂入场。

  师:蜜蜂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蜜蜂妈妈带你们一起到花丛中去玩!准备好了吗?(听音乐《蜜蜂做工》入场)

  师:蜜蜂宝宝们都到了吗?你们猜猜看,花丛里除了我们蜜蜂宝宝,还有哪些朋友?(蜻蜓、蝴蝶……)

  师:还有吗?

  师:蜜蜂妈妈现在就来找一个好朋友出来,仔细看看,我找到了谁。”(听音乐《找朋友》)

  师:我找到的朋友是谁啊?(蚱蜢)

  师:和小蚱蜢打个招呼。(小蚱蜢,你好)蜜蜂宝宝你们好!

  师:小蚱蜢要念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仔细听哦。

  儿歌:一只小蜜蜂呀,飞进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蚱蜢,跳呀,跳呀。

  师:小蚱蜢是怎样运动的呀?(跳)是跳呀,跳呀。来我们一起说说看,跳呀,跳呀。

  师:想跟小蚱蜢一起念这首儿歌吗?

  2.学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请你们赶快找个空地方站站好,我们一起念儿歌。(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2遍)

  师:你们念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们,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请蜜蜂宝宝们赶快坐下来。

  二、到花丛中找朋友,尝试创编儿歌

  1.在音乐中去找朋友。

  师:刚才蜜蜂妈妈从花丛里找到了好朋友蚱蜢,花丛中还藏了很多朋友呢,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

  师:那请你们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去花丛里找朋友吧。

  2.说说找到的朋友。

  师:蜜蜂宝宝们,你们找到了哪些朋友呀?(蜻蜓)

  师:蜻蜒是怎样运动的啊?(飞的)是飞呀,飞呀。

  幼:我找到了蜗牛。

  师: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呀?(爬呀,爬呀)

  师:还有谁找到了不一样的好朋友?(蟋蟀)

  师:蟋蟀是怎样运动的啊?(跳呀,跳呀)

  3.创编儿歌。

  师:蜜蜂妈妈找到了蚂蚁,我要把找到的朋友编到儿歌里。

  师: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蚂蚁,爬呀,爬呀。(教师示范)

  师:谁来试一试把你的朋友编到我们的儿歌里?

  4.请幼儿编儿歌。

  先请一名幼儿表演(如蝴蝶飞)。

  师:还有哪些宝宝找到蝴蝶的?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刚才是一只小蜜蜂,现在有这么多的小蜜蜂,应该怎么说?(一群小蜜蜂呀)

  师:你们念得真好,现在请找到蚂蚁的宝宝来把你的朋友遍进儿歌里。

  师:还有谁找到不一样的朋友?

  幼:我找到了蟋蟀。

  师:那我们请找到蟋蟀的宝宝来把蟋蟀编到儿歌里。

  5.在游戏中复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真能干,把找到的朋友都编进儿歌了,想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吗?

  师:那我们赶快走到圆圈上来!

  师:我们先请找到蚂蚁朋友的蜜蜂宝宝到中间来,现在我们先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然后把蚂蚁朋友编进儿歌里,呆会我们再交换,好吗?

  师:蜜蜂宝宝们,我们一边唱找朋友的歌曲,一边绕着这个方向走哦!(再次游戏复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你们还想找到哪个好朋友呀?(蟋蟀)

  师:那请小蟋蟀到中间来。

  师:你们念得真好!还有哪些宝宝没到中间来呀?

  师:我们请找到蚂蚁朋友的宝宝到中间来。

  5、结束部分,送“朋友”回家

  师:蜜蜂宝宝们,游戏好玩吗?我们先坐下来休息一会。

  师:玩了这么久了,我们的朋友都累了,要把它们送回家休息,这里是会飞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爬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跳的朋友的家,你们愿意把它们送回家吗?

  师:送的时候不要忘记说“好朋友,我把你送回家”。

  师:送完的宝宝到妈妈身边来吧,我们也要回家休息了。(“蜜蜂妈妈”带“蜜蜂宝宝”回家)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follow me、stand up、sit down并会作相应动作。

  2.在游戏中巩固对单词stand up、sit down的读音。

  3.课堂用语:hello.

  活动准备

  苹果、梨子卡片各一张、木偶一个、大灰狼头像、气锤一个

  教学过程

  一、Warm-up Time课前热身

  1.复习:《good morning》、《apple apple I love you》

  2.问候与对话:

  T:Hello,children!

  S:Hello,Ivy!

  3.复习单词apple、pear,hitting game。

  二、展示知识点

  1.木偶出现,跟幼儿说hello,让幼儿跟做手偶的动作。引出单词stand up、sit down并跟木偶做动作。

  2.跟老师做动作并说单词。

  三、玩游戏巩固知识点

  大灰狼来了游戏--请5-8名幼儿围成一个圈或自由走动,听着follow me 的歌曲,当大灰狼出来了,老师说sit down,幼儿回位置坐下。如此类推玩第二轮。

  活动反思

  warming改了一点点,把音乐调慢了,让幼儿能够跟得上音乐的节奏并跟唱,还让幼儿自由走动,跟做动作,幼儿比较有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愿意跟你玩,在变换速度的时候特别感兴趣。在玩之余能够学到本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中的主要情节并能展开想象。

  2、引导幼儿对图片中地点、人物及之间的对话进行有中心的讲述,学说:。

  3、培养幼儿眼睛看着同伴讲述,安静倾听的习惯。

  活动准备:

  相关的课件

  活动内容:

  1、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

  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你见过会滚动的汽车吗?

  瞧!一辆会滚动的汽车开来了!看看他是什么样的?

  2、欣赏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图片中主要情节。

  静音欣赏课件,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

  提出下面的问题:

  这几张图片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木桶都滚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谁?它们之间说了些什么?

  3、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1)让每一个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手拉手结成伙伴,会用“你先说,我后说”的语言商量结伴讲的次序。要求幼儿在同伴讲述时,眼睛盯着同伴。

  鼓励那些平时不愿在集体面前讲述的诱饵,与其邻座的幼儿或好朋友结伴讲述。

  (2)请一位能力强的幼儿在集体面前来讲述,老师以鼓励的口吻、插话的方式帮助其完整连贯的进行讲述。

  4、(取消静音)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们和大木桶说什么了?引导幼儿学说:会滚动的汽车请你停一停,好吗?

  5、平行示范的方式,为幼儿提供完整、连贯讲述的经验。

  (取消静音)教师边指画面边用平行示范的方式完整地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一只大木桶在草地上滚来滚去,小鸡看见了说:“会滚动的汽车请你停一停,好吗?”大木桶说:“好哇好哇,请你上来吧”,小鸡跳进了木桶里,大木桶在草地上滚呀滚,大白鹅看见了说:“会滚动的汽车请你停一停好吗?”,大木桶说“好哇好哇,请你上车吧。”,大木桶在草地上滚呀滚,小白猫看见了说:“

  6、幼儿跟着老师的讲述一遍,注意纠正幼儿的语病。

  7、引导幼儿想象,迁移讲述经验

  提问:大木桶还会滚到什么地方?遇到谁?它们会说什么?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手在人的个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每天幼儿都用自己的小手做着不同的事,他们对自己的小手也充满了好奇:小手真灵巧,还能做什么?小动物的手能干吗呢?本次活动让孩子从最贴近的自身开始探索,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活动目标:

  1.为自己拥有一双灵巧、独特的手而自豪。

  2.通过小实验,体验大拇指的作用。

  3、懂得要保护小手。

  二、材料准备

  1.黄豆。2.PPT课件《动物的手》、《保护小手对与错》。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小手真神奇。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又能写来又能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这一环节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自然的引发幼儿去关注自己的手,并由此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认识小手。

  1.观察小手认识手心手背。

  师:我们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吗?

  手心里有什么?手掌纹像什么?

  请你伸出两只小手,看看上面的掌纹一样吗?那你再和别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的掌纹一样吗?

  小结:原来每个人的掌纹都是不一样的。

  2.观察手指。

  师:动一动我们的小手,看看什么地方最灵活。比较并认识五个手指兄弟。

  3.观察指纹。

  师:我们手指头上也有秘密,请你仔细看看有什么?那一圈一圈的叫指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每个手指头上的指纹一样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的手,认识手的特点,对自己的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通过小实验体验大拇指的重要性。

  1.我们每只小手都有五个手指,每个手指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很能干。你的小手会干什么?

  2.如果缺少了一个手指,做起事情会怎样呢?我们做个有趣的小实验,体验大拇指的作用。(请小朋友把大拇指缩在手心里,做捡黄豆、扣衣服纽扣或拉拉链)。

  3.没有了大拇指的帮忙,你做起事情觉得怎么样?那我们现在把大拇指伸出来帮我们做事情试试看又觉得怎么样?

  4.原来没有了大拇指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不方便,甚至做不好事情,看来大拇指可是非常重要的。

  (在游戏中体验小手的特点、作用。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创造适当的环境,使其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多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游戏场景。引导孩子们动一动、说一说中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中感知了手指的灵活,从而产生自豪感。)

  (四)观看PPT课件《动物的手》,重点观察它们有没有灵活的大拇指,从而为自己有一双灵活的小手感到自豪。

  师:小朋友吃饭、画画用手帮忙,小动物做事用“手”吗?他们的手和我们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师:它们有没有灵活的大拇指?

  小结:动物的“手”没有像我们这样灵活的大拇指,我们能很方便、灵活地拿任何细小的东西,而动物不行。因此,每个小朋友都应该保护自己的小手。

  (通过课件让孩子们形象地看到小动物们的手指,从比较中感受自己灵活的小手,为自己有一双灵活的小手感到自豪。)

  (五)观看PPT课件《保护小手对与错》,讨论: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呢?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观看课件中小孩的行为,孩子们在看看说说中了解小手能做的事以及不能做的事,最后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小手,进一步萌生保护小手的欲望。)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在开展主题活动“大与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量的比较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图画书《阿比比一比》通过角色游戏将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蕴涵其中。在小班后期为使幼儿进一步复习、巩同相关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活动充分挖掘图画书在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师设计了讲述与实物操作交替进行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书中内容,感受阅读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物的'探索性活动,理解书中蕴涵的比较关系,感受从不同角度比较结果的不同。

  2、能自主翻看图书,理解画面和故事内容,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实物梨和李子、帽子和围巾;图画书人手一本;故事课件、电脑、投影仪。

  2、经验准备:幼儿对比较大小、多少、长短有一定的经验。图画书《阿比比一比》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自由翻阅。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自主翻看图书,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其结果不同。

  活动过程:

  1、边讲故事边演示幻灯片,并出示实物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1)阅读故事《阿比比一比》,着重观察人物的表情和语言。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想法并进行演示。

  (2)幼儿操作实物梨和李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教师:这是谁的梨和李子?他们要比一比谁多谁少?他们会怎么比?请幼儿将实物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好。

  教师:小朋友是按一个梨一个李子这样摆的,那谁多谁少?

  幼儿:李子多。因为李子还有呢。

  (3)出示实物帽子和围巾,引发幼儿讨论,大胆演示自己的想法。

  教师:围巾和帽子怎么比?你们觉得是帽子大?还是围巾大?

  幼儿:围巾大,帽子小,围巾能把帽子盖住。

  教师:那帽子还能把围巾扣住呢?到底谁大呢?

  幼儿:就是围巾大。

  2、幼儿阅读图书,了解书中人物的比较方法和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看看,之后他们又比了什么?

  幼儿自主翻阅图书。教师指导幼儿有序翻阅,通过看图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说说在书中发现了哪些不同的比较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

  幼儿:小猫的尾巴长,小兔子是拿线比的,小兔的尾巴短。

  教师:小猫和小兔子用他们的身体比长短,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地方比长短?我们来比比谁的长谁的短。

  幼儿:用手,用脚,用头(与同伴用身体部位进行比较)。

  3、延伸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并生成相关的活动。

  幼儿1:我讨厌这只猫。

  幼儿2:我讨厌兔子。

  教师:现在咱们有争论了,有的喜欢猫,有的喜欢兔子,因为用毛线做尾巴不公平,下次活动我们再讨论你为什么不喜欢猫。

  个人反思:

  1、动中的优点:

  能够根据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设计教育活动,并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图书角提前投放图书,引起幼儿阅读兴趣,激发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的愿望。

  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幼儿探索环节,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书中角色的对话、动作等具体情节的兴趣,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保持较好的注意力,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理解故事内容,并且在游戏环节中帮助幼儿将问接经验顺利过渡到直接经验,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当幼儿产生新的兴趣点时能够顺应幼儿的兴趣组织讨论,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

  2、动中的不足:

  在幼儿对“帽子大还是围巾大?喜欢阿比还是喜欢阿吉?”发生争论时,教师虽然给予了支持,但是没有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问进行讨论。由此可见,教师和幼儿对于图书的关注点存在差异。教师应对幼儿的兴趣点有比较细致深入地了解,从而抓住争论的问题,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就更好了。

  主要内容:

  1、教师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比较关系。

  教师运用观看幻灯的集体阅读、人手一本图书的个体阅读、提供实物的操作和游戏,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书中所蕴涵的比较关系。教师了解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对于各领域小班目标的把握充分,在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巩固相关的数学概念,为幼儿学习新经验奠定了基础础。

  2、教师顺应幼儿兴趣,满足表达需要。

  当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发生争论时,教师敏感地意识到是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新的兴趣点,顺应幼儿的兴趣及时组织了讨论,满足幼儿表达情感的需要。针对幼儿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教师用提问方式支持幼儿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

  3、教师对于“幼儿重视的公平性”没有充分关注。

  (1)幼儿为什么不喜欢故事里的人物?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要?幼儿对故事的反应,体现出他们对游戏的公平性有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教师理解。他们在与同伴相处和交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故事中的人物不是他们喜欢的朋友关系,角色发生的矛盾不是幼儿想得到的结果。教师在这里缺乏引导,使幼儿产生不喜欢的情感,从而引发了争论。

  (2)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好恶是否对幼儿产生了影响或暗示?教师在讲故事时用什么语气、声调不会对幼儿的情感倾向产生影响?书里没有正面和反面人物,只有结果输和赢,但是幼儿听故事时却产生两种情绪和情感,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

  (3)对小班幼儿来说,在比较关系中,同类物品的比较好理解,不同类别的物品没有可比性,比较难理解,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综合评析:

  1、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尝试用一本图画书(一个故事)作为切人点开展主题活动,比较符合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先在图书区投放要讲的书,引起幼儿对新书的兴趣,然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满足幼儿对故事书的好奇心,故事的选择能够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较充分,运用幻灯的形式讲故事,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在幼儿提出问题和发生争论时,教师能够注意倾听幼儿的发言,通过玩游戏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幼儿亲身体验不同的比较方法,较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目标。

  2、教师的小组反思中,较充分地分析和挖掘了幼儿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同时关注到活动使用的图画书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价值。但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比较关系,小组反思交流中没有展开充分的研讨。对于儿童图画书与语言领域目标结合方面有一定欠缺,是教师群体反思中需要注意的。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