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发布于:2022-02-20 21:29:29 作者:

【精品】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4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1

  活动前的思考:

  教材的分析:本次活动选曲为《拨弦》,主要采用幼儿喜爱的游戏方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曲目轻快、诙谐、幽默的风格,体会鲜明的节奏和强烈的重音效果,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断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学活动的过程必须注重幼儿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

  幼儿分析:我班幼儿已能把自己的经验与音乐结合,产生联想,体验音乐的情绪,而这些发展都以听为基础。大班幼儿听觉分化能力更精细,对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力逐渐增强,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从音乐的表面深入其内部,听便音乐中有趣的变化,发展音乐感受力。本次活动过程的设计遵循了儿童学习的心理过程,以聆听引导模仿为主,重点是引发孩子参与性,诱发孩子的创造性。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并能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都是大班幼儿所需要的。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反复感知初步把握乐曲中的重音和乐句结构。

  活动难点:启发幼儿尝试用个性化的动作或游戏结果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反复感知初步把握乐曲中的重音和乐句结构。

  2.启发幼儿尝试用个性化的动作或游戏结果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

  3.在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幼儿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1.音乐图谱

  2.《拨弦》音乐

  3.大灰狼头饰、手偶。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1.教师生动地讲述《聪明孩子和笨老狼》的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一个故事,故事里面有一只笨老狼和许多聪明的孩子,请你仔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跟着笨老狼一起到黑森林里面去走一走啊?"(这个环节中通过故事导入,让孩子在音乐的背景下了解了故事的情节,知道了不让大灰狼发现的秘密,也激发了幼儿参与到活动中的兴趣)

  (二)感知乐曲中的重音。

  1.教师出示图形乐谱,让幼儿观察。

  教师:(出示手偶)这就是笨老狼,(出示图谱)这就是黑森林,下面我们要跟着笨老狼在黑森林里走一走,请你看看森林里的什么地方笨老狼做回头看的动作。

  2.播放《拨弦》音乐,幼儿观看图谱,教师用大灰狼布偶进行表演,重点突出音乐重音处"笨老狼"做回头看的动作。

  教师:图谱中什么地方是聪明孩子跟着笨老狼往前走?什么地方是笨老狼停下来回头看?(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

  3.再次播放音乐,根据图谱,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狼走和狼停,感知乐曲中的重音。

  教师:笨老狼走在前面带路时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回头看的时候音乐又是什么样子?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4.根据图谱,再播放一遍音乐,请幼儿看教师指挥,在重音处拍手。

  教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用小手指跟着我到黑森林里玩玩好吗?跟着笨老狼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食指跟随老师轻轻点动,老狼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动作?

  (三)感知乐曲结构

  1.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感知全段乐曲。

  教师:狼总是走一点就回头看吗?哪段时间走得最长?它一共回头看了几次?

  2.教师与幼儿一起变换方式欣赏音乐。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腿上和胳膊上走一走好吗?老狼回头看的时候除了可以拍手,还可以用什么动作?

  (四)情景表演游戏

  1.角色表演教师:现在老师扮演老狼,小朋友们扮演聪明孩子,想想当老狼回头看的时候,你们做什么动作可以不被老狼发现呢?

  教师:当老狼没有发现你们,带着你们走黑森林的时候,你们应该是什么动作表情呢?当老狼转过来看着你们的时候你们又是什么动作和表情呢?

  请全班幼儿扮演笨老狼,老师扮演聪明孩子。角色互换表演一次。找出两名或多名幼儿扮演本老狼,进行分组游戏。

  2.创造性游戏引导幼儿在音乐重音处创编吓唬大灰狼的声音、动作,如狗叫声,放枪声、扮老虎、伴农夫等等。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怕笨老狼吗?那笨老狼又怕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吓吓笨老狼好不好啊!

  活动延伸:

  继续让幼儿玩这个游戏,深入感知乐曲句末重音和特殊结构。

  活动照片:

  活动评价:

  执教教师自评: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故事、游戏、图谱提示多种方式让幼儿在听音乐过程中感知音乐的重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掌握乐曲中重音的出现。并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游戏中的'乐趣。让规则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

  图谱比较贴切:图谱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让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笨老狼回头"的音乐(乐曲中的重音出现的地方),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有效结合,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们看图谱找重音、听音乐找重音,不同要求逐级提出加深难度,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整个活动始终以情境化的教学、游戏的方式,引领着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体现着愉悦性、发展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

  教学反思: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无论聆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要给幼儿留有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引导幼儿去主动的聆听和欣赏。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表现,我们都应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有更多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针对我园开展的"争做好孩子"评比活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我挑选了这首歌作为对孩子的一个鼓励和带动,以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和争当好孩子的愿望。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出音乐的风格,愿意大胆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觉。

  2、通过肢体动作,尝试不同的节奏,加强身体协调能力。

  3、学会律动基本动作,体验集体律动的快乐和大胆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进场音乐准备:我是勇敢小兵兵;

  歌曲准备:我真的很不错;

  活动过程:

  1、进场:听音乐"我是勇敢小兵兵",随老师律动进场。

  2、谈话导入:

  (1)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受到表扬时的心情,以及提问幼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表扬?表扬方式有哪些?

  (2)引出音乐听赏:用老师在歌曲里表扬自己的方式吸引孩子;

  3、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

  (1)让幼儿听听歌曲所表达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听了这首歌曲感觉怎么样?(自信、快乐的),引出歌名:我真的很不错;

  (2)再次听赏,教师通过拍掌或其它肢体动作来带动幼儿表现音乐的节奏;

  提问:"小朋友,刚刚的歌曲里除了说我真的很不错,还说了什么呢?"(幼儿答)教师帮助引导幼儿好歌词的顺序。

  4、律动学习:

  (1)教师随音乐示范表演律动一次;

  (2)通过鼓励激发孩子学习律动的兴趣;

  (3)老师放慢速度边分句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表达歌词部分内容的同时注意语言节奏和基本动作的顺序。

  (4)边哼边唱边配语言节奏,跟老师一起学会律动的每个动作。(注意:扩指、旁按手、摆臂、小碎步、旁出腿勾脚……)

  (5)幼儿初步跟跳,鼓励幼儿主动参与;

  5、游戏:我真的很不错(巩固)

  (1)将幼儿分成两队面对面,请两个小队长,老师放一小节音乐,幼儿听音乐回忆动作,队长看看哪队幼儿反应最快,请先举手的小队表演,另一队观察他们的动作是否正确。

  (2)游戏结束,幼儿随音乐再集体表演一次;

  (3)引导幼儿创编不一样的表扬自己的动作(即歌曲第一小节动作创编),并表演给小伙伴看,大家相互学习;

  6、活动结束:

  围成小圆圈,鼓励幼儿邀请我们的听课老师参与圈内互动,将创编出的新的表扬自己的方式换入歌曲第一小节,随音乐边唱边跳,音乐第三段时随老师离场,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内容:

  歌曲:再试一下

  执教:通院幼儿园 吉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学会唱歌曲中重复的部分。

  2、在理解图示和歌词关系的基础上记忆歌词。

  3、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图示的理解,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接纳别人的观点。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小图谱,有乐句的概念。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

  (1)操作:请幼儿学玩手指游戏。讨论:“刚开始没学会,怎么办?”(再试一下)。还是没学会,怎么办?(再试一下)。最后就学会了。老师这儿有首歌曲,名字就叫“再试一下”。

  (2)教师范唱。“歌里唱了什么?”“这首歌曲有什么办法能尽快学会?以前用过什么办法?”

  2、倾听歌曲,探索图示与歌词的关系。

  (1)幼儿每人拿一张图谱,“这张图与我们这首歌有什么关系?”

  (2)教师唱,请幼儿尝试用手指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看懂的地方说出来。”教师唱三句“再试一下”,比较出第二和第三句是一样的。

  (3) 探索出第一、三、五、六、七句歌词用什么图表示。

  3、学习唱歌。

  (1)看图唱歌。“这是你们自己摆出来的图,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学会这首歌。”

  (2) 重点练习。“你们觉得哪句难唱?”

  (3) 幼儿练习。“少了图的帮助会不会唱?”

  4、小结:今天我们用看图的方法学会了一首歌曲,遇到困难不要怕,再试一下。“除了‘再试一下’这句好话外,还有什么好话呢?”(幼儿编)“下次我们把你们说的这些好话编进歌里。”

  歌曲:再试一下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亲自实验,进行验证,尝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表演歌曲。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托盘、瓶子数个。

  2、大小石子若干、水。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听歌曲《乌鸦喝水》第一段,思考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并在歌曲第二段中证实。

  2、说一说乌鸦是想什么办法喝到水的。(乌鸦在瓶子里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

  二、分组实验

  1、第一次实验:水的多少、石子的数量和大小均与歌曲中的一致。

  (1)实验提示:瓶子里有水,幼儿扮作乌鸦,尝试用乌鸦的办法往有水的瓶子里放石子,看水能不能升上来。

  (2)分组试验、验证讨论,并加以解释(瓶子里的水都满了上来,大家都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真有用)。

  2、第二次实验:石子的数量和大小与歌曲中的一致,但水不一样多。

  (1)实验提示:乌鸦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每次都能喝到水吗?

  (2)幼儿分组试验、验证讨论,并加以解释(如果瓶子中的水太少,石子放进去也没有用,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3、第三次实验:水的多少、石子的数量与歌曲中的一致,但石头分两种大小。

  (1)先假设:你们觉得乌鸦这次能喝到水吗?为什么?

  (2)再实验:幼儿分组试验并加以验证。(瓶子里放大石子,乌鸦喝倒了水,因为大石子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渐渐地满上来了。而小石子小,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到上面来,乌鸦就喝不到水。)

  4、教师:除了上面几种实验得出结论,还有其他方法吗?

  5、幼儿大胆推理想象,例如:把瓶子侧过来。教师鼓励幼儿活动结束后再去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三、表演歌曲

  1、根据不一样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分成4组,幼儿自由选择其中一组。

  2、表演部分歌曲内容(幼儿按照所选择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表演歌曲的局部内容)。

  3、幼儿分角色,使用道具,合作表演整个歌曲(将创编的内容融入其中)。

  活动延伸:

  1、对幼儿实验中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可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材料让幼儿在实验。

  2、对幼儿进行推理想象部分所推断的可能性,教师可再次幼儿所需的材料,让其尝试验证。

  附歌曲: 乌鸦喝水

  1、小乌鸦 呱呱呱, 想喝水, 没办法, 瓶口小 头太大, 水又浅, 伸不下,哎呀呀呀 哎呀, 哎呀呀呀 哎呀, 累坏啦, 渴死啦。

  2、小乌鸦 呱呱呱, 要喝水, 想办法, 衔石子 轻放下, 三、四、五、 六、七、八, 啊哈哈哈 啊哈, 啊哈哈哈 啊哈, 水满啦, 喝到啦。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