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发布于:2022-05-29 07:26:37 作者:

关于语文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语文教案(通用11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朗读中体会诚实的可贵

  3. 学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诚实的可贵。

  教学准备:

  一个布娃娃、课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布娃娃可爱吗?

  师:对,你们也像这个布娃娃一样的可爱,在父母的眼里你们是乖巧可爱的娃娃,在老师的眼里,你们也是聪明活泼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生:可爱的娃娃

  2.齐读题目:可爱的娃娃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二、新课

  1.全班初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析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娃娃很可爱?

  多可爱的娃娃!参观的人人连连称赞,瞧,他的衣服多么漂亮!他的微笑多么美丽!(女同学读一下这个句子)

  师:连连称赞什么意思?

  一个接一个,不停的赞美

  3..仿写

  ①先讲解主语必须是同一个人。

  ② 老师举例子

  ③学生口头练习

  多么 ! 多么 !

  4.分析第三自然段

  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闭馆的铃声响了。看看周围没人,她拿起娃娃,装到书包里,赶在人群后面,来到大街上。

  5.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 听了男同学读,你从哪里知道珍珍会不开心?

  为什么珍珍不敢回家?

  为什么珍珍会心惊肉跳?

  为什么珍珍拿到了可爱的娃娃,反而不快乐?(板书:偷布娃娃)

  最后,珍珍为什么又大哭起来了,她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板书:不快乐)

  ② 带着珍珍悔恨,羞愧的心情美美地读第四自然段(请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③ 小结:对,她用不诚实的手段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快乐的心情

  6.分析第五自然段

  师:珍珍承认错误后,快乐吗?(板书:快乐)

  小结:原来,勇于承认错误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而唯有诚实,生活才会快乐。

  三、 可爱的娃娃的含义

  1. 师: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用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

  2. 含义

  师:正应为珍珍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所以她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师:这里可爱的娃娃除了指珍珍外,还指什么?布娃娃

  四、 全文总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诚实会给我们带来快乐、高兴,愿我们都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五、 拓展(语文天地)

  1. 踢球时,我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没人看见,

  2.有一道难题我不会做,小刚让我抄他的。

  板书:

  快乐

  可爱的娃娃 偷布娃娃(不快乐 )

  承认错误( 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2、学生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

  3、使学生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由课件内容,导入口语交际。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见解?

  想一想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

  二、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该不该养鸟。

  师:看完画面后,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见解,这节课我们干脆开个辩论会,同意养鸟的为正方,不同意养鸟的为反方,我们进行一个辩论性的口语交际好不好。

  三、口语交际

  1、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的同时,师指导、提要求。

  3、交流中随时进行评价。

  (1、讲话要有礼貌,态度自然大方。2、要说普通话,内容充实、完整、并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在真实情景中,再次进行交际。

  1、师放大自然中各种鸟的天堂的美景。

  (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小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

  2、放笼中鸟的画面 。(再次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笼中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3、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两种不同环境中的鸟的心情

  4、在组合分一次正反方。

  5、全班交流,师做最后总结。

  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交流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进入角色,通过亲身感受再次阐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 (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完成《名家指路》练习。

  三、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八、板书设计: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捕”“询”“论”“吠”“痕”“硕”“蒲”“盏”10个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教具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和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文插图

  3.交流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交流自读情况

  1)注意读音:

  捕bu询xun论lun吠fei痕hen

  蒲pu盏zhan译yi衔xian硕shuo

  捕的声母是bu,

  硕的声母是shuo

  “询论痕盏衔”都是前鼻音

  1)注意字形

  3.读课文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渎课文,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描写一位守林老人保护树林和鸟,赢得了鸟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四.课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五自然段)

  3、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相机板书)

  4、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2、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她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风凛凛;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5、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出示图片)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

  (评价:①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②是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他的呼吸声。③真是“惟妙惟肖”。)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每一尊都精致巧妙,,这就叫“精妙绝伦”。

  8、齐读:这段话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再分别介绍三种彩塑,接着描写一尊卧佛的特写镜头,最后总写游人的感受,写很有条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三、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1、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宝库,是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在上下文之间起什么样的作用?

  (2)这句话的前半句概括的第几小节的内容?后半句呢?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它为过渡句,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前后连接自然、流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

  2、齐读,这句话中哪里写出了壁画的宏伟?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听起来很大,但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它大概是一百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有人说,如果把壁画全部排列起来,有二十公里那么长,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呀!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小节,用心读,大胆想,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读完后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静静地读,默默地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先说给大家听?

  4、同学们很会读书,真的把文字读成了鲜活的画面,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西方学者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概括地写了壁画的内容——引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5、敦煌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想想怎么才能把婀娜多姿、美丽迷人的飞天读到我们的眼前?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4)评价: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她。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壁画上的飞天和同学们想象中的飞天一样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飞天视频)

  教师引说: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个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同学们,课文用一个排比句来描写飞天,句中用五个有的写出了飞天的不同姿态,句式非常整齐,而且描写飞天形象用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写飞天。就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个正常,写两个超常,如果能写出三种,那就太超长了!

  (2)指名交流。

  7、同学们笔下的飞天,和莫高窟飞天壁画一样,姿态万千,优雅柔美。

  师引读——看着这些??

  四、感受藏经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敦煌彩塑神态各异,敦煌壁画宏伟瑰丽。游览莫高窟,有一个洞窟是必须要去的,这就是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事实上,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黑咕隆咚的小洞,里面一无所有,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小洞前看一看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节,你能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板书:藏品丰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一个曾字,你读出了什么?

  3、是呀,这长宽仅2、7米左右,高仅2、5米左右的洞窟曾经封藏了六万多件的文物,如果把这六万多件文物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有25公里之长。可如今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资料,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历史的控诉。(朗读文字)

  看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4、是呀,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小节。

  五、总结全文

  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当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出示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18、莫高窟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

  藏经洞藏品丰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筛选重点词句,清晰地列出文章提纲,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及过渡。

  感受莫高窟艺术之美,理解文章记叙与描写交替,详略得当的写法及其意义。

  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塑画和藏经洞的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莫高窟》,看这些词语,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神态各异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丰富多彩漫天遨游

  492个

  两千多尊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六万多件

  个别读,(提示:读出这些词语不同的意思。)

  2、你能从这两组词语中选用一些说说你脑海中的莫高窟吗?(相机完成板书)

  3、所以,有人禁不住要赞叹她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读)

  4、过渡:莫高窟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声誉呢?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

  二、走近“彩塑”,感受彩塑的精妙绝伦。

  1、自由轻声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彩塑?哪尊彩塑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自读后谈自由受)

  2、交流前三种彩塑。

  (1)(相机出示慈眉善目的菩萨图片)理解:慈眉善目:仁慈、善良,和蔼可亲;

  (2)学生交流完天王和大力士,相机理解:威风凛凛:很严肃,有令人敬畏的声势和气派;强壮勇猛:身体结实,有力气,很勇敢。

  (3)(出示彩塑图片天王和大力士)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4)指导朗读前三种彩塑的句子: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个别读、齐读)

  3、交流卧佛

  (1)学生讲到卧佛,(出示卧佛全景图)。

  (2)16米有多长?(有四块黑板那么长,正好是阶梯教室的长度16米)

  (3)(出示卧佛的特写)静静地看着这尊卧佛,你感觉到什么?(他正在闭目养神,或者凝神静思,我只能屏息凝视,生怕惊扰了他,我们好像听到了卧佛轻微的呼吸声。)

  (4)指导朗读描写卧佛的句子:卧佛闭目养神,来,我们轻轻地读,别打扰他。

  (5)这尊彩塑多么逼真啊!真是——相机引出【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怪不得游人要啧啧赞叹呢!

  4、像这样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莫高窟里有两千多尊呢!请欣赏——(出示其他彩塑)

  5、多么精妙绝伦的彩塑啊!余秋雨先生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后,说:

  (出示:“这里的每一尊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何等壮阔的生命!)

  6、再次指导朗读:来,用你的朗读再现这些活了千年的生命!

  7、指导写法:莫高窟有两千多尊彩塑,作者寥寥几笔就让我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他采用了什么高招呢?速读第二节思考。(总分总,“分”的部分面点结合:面:有……有……有……——给人整体感。点:卧佛——典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小结: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描摹事物的常用方法。

  三、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出示壁画图)

  2、壁画的宏伟瑰丽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边读边圈划出你认为能证明壁画“宏伟瑰丽”的关键词句,然后大胆想象,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

  3、交流:

  ①“宏伟”:A、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它大概是160多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学生计算)

  想象一下,宏伟瑰丽的壁画,相当于281个这样的阶梯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

  补充:如果以壁画的自身高度,把壁画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三十公里,这是世界上的画廊。

  B、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的,有描绘……的,有反映……的,有描摹……的。

  你知道莫高窟壁画上有哪些故事吗?(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是佛教故事,有讲佛祖的“生平事迹”,有“尸毗(pi皮)王割肉救鸽”的故事、“萨埵(duo朵)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有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场面,有反映历代统治者奢侈豪华的生活,还有许多交通工具、古代建筑、各族服饰、音乐舞蹈等场面……)

  教师补充: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内容极为丰富,除了佛教故事,还有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场面,有反映历代统治者奢侈豪华的生活,还有许多交通工具、古代建筑、各族服饰、音乐舞蹈等场面……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这还真是一本敦煌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②“瑰丽”:飞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

  (1)快去读读描写飞天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美妙的音乐、芬芳的花香、动人的舞蹈、曼妙的舞姿……】

  (2)指导朗读:是的,细细品读,文字是有声有色有味道的,请同桌互相朗读,要读出画面,读出美感,并能打动你的同桌。(同桌互相练读)

  (3)个别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并欣赏画面。(相机指导朗读:比较“把描写壁画的句子中的“有……的”改成“有的”,比较有异同之处吗?(意思是相同的。语气上“有的”惊讶多一些。)

  (点评: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点评:真好,你们把这穿越千年的飞天表现得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风姿绰约的飞天。

  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美丽迷人、婀娜多姿的飞天在云海中轻歌曼舞

  我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4)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身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课件出示)飞天图片)

  (5)啊,真是美妙绝伦!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

  4、引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

  5、看到这儿,我们禁不住赞叹——(课件出示最后一节,学生再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藏经洞)。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现在的藏经洞又黑又小,空空如也。(出示第四节)

  2、(板书:曾)“曾”是什么意思?(从前有过。)

  3、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现在没有了。这数万多件珍贵文物到哪里去了?(学生简要回答)

  4、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出示: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5、此时此刻,再读第四节,你心情怎样?(很气愤,a、清政府腐败无能,诺大的中国,却存不下这些文物!那些官僚们可以讲究豪华的生活排场,竟穷到筹不出运送、保护文物的经费,我们好恨呀!b、帝国主义的可恶行径。提问:你从哪个字看出?)

  比较:“掠”换成“抢”、“偷”如何?(“抢”动用武力,“偷”趁人不备,而“掠”是帝国主义分子利用中国人的无知,在光天化日之下,盗走珍贵文物的,一个“掠”字更体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

  6、小小的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它成了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7、请看,这是我们国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出示一些流落在其他国家的文物图片)

  8、无论这些文物流落何方,它的身上永远镌刻着两个字——“中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出示: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3、余秋雨先生说——

  出示:她是一种聚会,

  一种感召。

  她把人性神化,

  付于造型,

  又用造型引发人性。

  于是,

  她成了民族心底

  一种彩色的梦幻,

  一种圣洁的沉淀,

  一种永久的向往。

  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朗读。

  结语:“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让我们带着这种梦幻、沉淀、向往,走出课堂,走向每一处刻上“中国”烙印的传世珍宝……

  (出示流失海外博物馆的珍宝)

  板书设计:

  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

  藏经洞(曾)藏品丰富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体会作者借助野草的力量表达积极的抗日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法学法

  采用读——划——悟——说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学生带着植物种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又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一粒种子显示出来的力简直可以超越一切。

  二、引导自学

  1、自学指导

  (1)分析事例,理解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了解小草的生长过程。

  (3)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4)理解文章内涵,学习写作方法。

  2、展开自学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向别人求教等学习方式,按照自学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三、交流精讲

  1、问题: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种子的力非常大的?引导学生抓住“可以分开人的头盖骨”和“在石块瓦砾中顽强的生存的小草”这两个事例,体会种子那超越一切的力。

  2、引导学生细读悟理,通过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的方式,引导他们抓住段落里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体会顽强的生命力,并借助小草的生长过程理解“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的表层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

  4、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品读悟情,

  问题:“作者笔下的小草只是自然界那普通的野草吗?”让学生对照写作背景自己品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生命的内涵,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情诵读。

  5、理解文章内涵,学习写作方法。

  通过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这一问题,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写作方法——隐喻,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使用,以提高自己文章的内涵。

  四、精练点评

  【通过完成一定量的梯度练习题目以达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野草给自己的启示,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具有野草精神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汲取力量。

  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10个生字,认识8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客的地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了解和探索大海与人的关系,感受大海的神奇,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四大海的特点,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看人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的画面。

  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呢?这是什么地方?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不懂的词查字典。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字,正音

  “阻”是平舌音。

  “幻”注意字形,不要掉了左边一点,右边不要加横。

  “仰”字不要多加一撇。

  2、指名分自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回答(作者游览的死海的所见所感)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浏览死海,留下深刻印象,死海哪些地方吸引游客?

  二、学习课文

  死海吸引游客之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景色美丽、奇异

  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五颜六色,像彩虹,变幻多彩的光晕。

  2、名字奇特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理解“死海”名字由来

  3、浮力大

  引导学生读第6-9自然段,领会作者好奇兴奋的心情,感受死海的神奇

  补充有关死海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三、再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四、作业设计

  1、写生字。

  2、小练笔:向大家介绍你游览过的最感兴趣一处景点。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