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精品】小班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
2、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
3、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菠萝,一份削好的菠萝。
2、菠萝拼图四张,观察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回忆感知菠萝的特征
1、 猜谜
师:“今天我们小六班来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谜,发现这种水果是菠萝。
2、 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猜出它是菠萝的?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菠萝
二、玩菠萝,感知菠萝外部特征。
3、 玩菠萝
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充分探索菠萝的特征。
4、 讲菠萝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菠萝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叶子上有刺,叶边有锯齿,硬等)
5、 削菠萝
菠萝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
请出水果超市的叔叔,当场示范削菠萝――观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萝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菠萝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来削。
三、吃菠萝,品尝菠萝果实的味道。
1、泡菠萝
师问:菠萝削好了,我们可以吃了吗?
为什么切好后菠萝必须经盐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萝
幼儿品尝,讲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小百科: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亚马逊河流域一带,16世纪从巴西传入中国。 现在已经流传到整个热带地区。其可食部分主要由肉质增大之花序轴、螺旋状排列于外周的花组成,花通常不结实,宿存的花被裂片围成一空腔,腔内藏有萎缩的雄蕊和花柱。叶的纤维甚坚韧,可供织物、制绳、结网和造纸。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总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会围绕塑料袋进行简单的谈话,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运用塑料袋开展多种游戏活动,引发幼儿愿意尝试多种新玩法,让幼儿了解使用塑料袋的有关安全常识。认识到它与人与环境的关系,爱护环境。
游戏活动
(一):玩水
目标:通过用塑料袋玩水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体验游戏的快乐。
准备:塑料袋若干、其中有的袋子上事先扎好大大小小的孔、较深的水盆
过程:〈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许多塑料袋,你们想不想玩儿呀?”
〈二〉幼儿在布置好的场地中玩水,进行探索活动。
1幼儿自由用塑料袋玩水。
2观察有漏洞的袋子装水的情形,玩“喷泉”游戏。
3讨论为什么有的喷泉大有的喷泉小呢?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水多→水流快,水少→水流慢;洞大:水柱粗,洞小:水柱细。
4幼儿再次玩水。
游戏活动二:玩色
目标:
通过玩色活动,了解塑料袋透明的特性,探索颜色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
感受色彩对比。
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准备:
白塑料袋若干、彩色水笔墨水、水盆
过程:
〈一〉 幼儿用袋子蒙在眼睛上,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塑料袋透明的特性。
〈二〉用袋子玩水、玩色,观察色彩变化。
1、由少到多地往袋子里滴入墨水,引导幼儿观察水中颜色由浅到深的变化。
2、将袋子中的水倒掉,观察白塑料袋变成了有颜色的塑料袋。
3、排笔蘸上各种颜色的墨水涂刷在塑料袋上。
待晾干后透过染色后的袋子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地感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知道了只要幼儿感兴趣地东西,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地惊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地兴趣出发,来提高活动地质量,因为兴趣是幼儿最好地老师。
小班教案 篇3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各种“汽车模型”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不同车型的车轮大小、纹理等各不相同,丰富多样的纹理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抓住了这一兴趣点。《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明确要求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线的魅力是值得好奇和尝试的,所有孩子的第一笔画都是由线条来表示的;线的变化也是多姿多彩的。可以说,线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变化着的线条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享受,也时时陶冶着我们的心灵。而车轮纹理上各式各样的线条则为幼儿的创作表现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引导幼儿在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通过这一艺术活动,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探讨车轮表面的纹理,尝试用波浪线、折线、等线条装饰车轮。
2、技能目标:能将宽纸条粘贴成圈,体验制作车轮的快乐。
3、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做了以下准备:(1)汽车轮胎图片,具有不同纹理车轮的大玩具车(2)空白的宽纸条、胶水。
教学重难点: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探索车轮表面的纹理,尝试运用波浪线、折线等线条装饰制作车轮。
我们一起在幼儿用书上尝试用线条表现车轮表面的花纹,然后又用颜色多样的卡纸进行了汽车拼贴,最后把自己画好的轮子粘贴在汽车上,于是一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汽车就做好了。请家长朋友们欣赏吧!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信号做动作的能力。
2、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感知上下、前后、里外等空间方位。
3、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尝试意识。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需事先教会幼儿小鸡走、找食等动作,丰富衣服部位的名称。
2、材料准备:围巾每人一块,贴在胸前的小鸡标志每人一个,母鸡标志一个,狐狸头饰一个,配班教师扮狐狸,鼓一面,《小鸡找食》磁带和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教师将围巾围在头上作鸡妈妈,幼儿一手拿住围巾的中间作小鸡。
2、今天妈妈带你们云玩吧!(鸡妈妈带领小鸡四周散开跑步入场)。
(二)游戏:“放气球”
1、刚才有的小鸡听说去玩,高兴得挥动起了围巾,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示高兴?鼓励幼儿尝试变化围巾向上抛,体验乐趣。
2、幼儿练习放“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气球”高,有的气球低(把围巾变小就能抛得高)3、幼儿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把围巾变小?(把围巾团紧)4、引导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再次练习放“气球”
(三)游戏:我的围巾不见了
1、小鸡们都很聪明,下面我们边听鼓声边来练习跑步吧,鼓声快,就跑快,鼓声慢,就跑慢,鼓声一停,你就要把围巾藏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好不能让妈妈找到。
2、幼儿游戏:教师根据游戏情况,请个别的幼儿说说围巾藏在哪里?(藏在袖子里,口袋里,腰里,衣服里面……等)
3、这两只小鸡把围巾藏在袖子里,为什么一个人的围巾被妈妈发现,而他却没有被妈妈发现呢?
4、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围巾变小?(团和折)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5、第二次游戏,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操作,想出与众不同的想法。
(四)游戏:小鸡与狐狸
1、玩到现在,肚子有点饿了,我们去找点食物吧!不过你们小心被狐狸发现,如果听到“狐狸来了”的声音,就马上躲在围巾下面不动,要不就会被狐狸抓住。
2、配班教师扮“狐狸”蹲在一角,幼儿听音乐学小鸡走,找食等动作。当听到狐狸来了的声音时,小鸡马上用围巾把自己盖住,或蹲、或站,这时“狐狸”来了,它可以边检查边说:“真想找只小鸡当点心呀!咦,怎么都是五颜六色的‘花’呢”。如果没有抓到小鸡,狐狸就说:“等会儿再来吧!”然后离开场地。狐狸走了之后,小鸡一起用放气球等方法庆祝胜利。
3、游戏进行两次,最后幼儿边抛围巾边说:“我们胜利喽”,结束教学活动。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这一游戏很感兴趣,锻炼了幼儿的走跑的能力。许多幼儿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要随时提醒幼儿不要碰撞,对于小班的幼儿躲闪的能力还有一定的难度,可多加练习。
小班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体会大陆小朋友与台湾小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愿。
3、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地图、台湾地图 台湾风光的图片资料
学生:找找有关台湾的资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陆小朋友的心愿;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台湾的历史,激发学生的骨肉深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你能指出哪些地方?那你知道我国台湾省在哪里吗?
2、指名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并告诉学生:台湾是我国的一个岛屿,它与大陆隔海相望。
3、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一看啊?那就让我们赶快坐上小帆船出发吧!
4、课件展示台湾风光和风土人情。
看了有什么感受?
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明确台湾的位置,并初步感受到他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对台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台湾的向往,做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勾画出生字。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去掉拼音读课文,识记字形。先认读全文,再读读含有生字的句子。
4、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告诉学生:你认识哪个生词,那只小帆船就可以划到台湾去了。谁来认一认?(学生开始认字,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让学生由借助拼音识记字形,到脱离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再到识记词语,逐渐增加难度,反复强化,以达到学生识记生字的目的。
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在它下面画上小问号。
过渡:刚才,我们大家一起搬开了课文中的绊脚石,现在,再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2、全班交流,理解文意,并指导朗读。
①前四行,让学生感到船儿虽小,但满载大陆小朋友的关切之情;路途艰险,更表达出大陆小朋友渴望祖国统一的决心。读时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②接下来的四行,重点理解日月潭、阿里山是台湾的象征。(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两个地方的美丽风光,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捎到阿里山,捎到日月潭”就是捎给台湾每一个地方的小同胞。
理解“同胞”一词。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大陆和台湾一母同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最后两行,抓住“欢迎”、“联欢”感受大陆小朋友的热情和早日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学习生活的愿望。朗读时要热情洋溢。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通过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借助课件,突破难点。
通过解词,再次突破重难点,为学生理解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捎封信儿去台湾,想一想你打算写些什么?
通过这一问题,变温中的情感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同时升华情感,说出自己对祖国统一、两岸亲人团聚的期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检查复习
1、齐背课文。指名背诵课文。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复习背诵课文和识记生字的情况。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记忆字形。
①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②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③形近字比较(台 告) (伙 伴) (令 今)
2、“汉字秀”:告。
字源释义:甲骨文的告字,从牛从口,表示牛叫的意思。其本意为报告。引申为告诉、请求等。
3、指导书写。
告、台:都是上下结构,在田字格中上下部分各占一半。告:字中间一横是主笔要拉长,还有个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
伙、伴:都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其中“伙”字右边“火笔”的笔顺为:点、撇、竖撇、捺。
问:注意右边的横折钩要垂直不要向里斜。
令:上面人字的撇捺要伸展开盖住下边部分。
4、学生在书上先描再写,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认读、组词、造句等多种形式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学习写字,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