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6-01 06:57:07 作者:

大班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知道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初步理解一个人的力量小,有困难要找同伴帮忙,用音乐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以此来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

  [活动目标]

  1、能用好听的声音诵唱歌曲,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情节,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2、能在游戏中体会到同伴之间友好交往、友好相处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孩子懂得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学会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音乐(蚂蚁搬豆0、 蚂蚁搬豆的图片、形体大的“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导入语:用游戏的口吻说:“孩子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一起来玩:看一看 猜一猜 学一学

  二、欣赏图片,感受歌曲,理解歌词的内容。

  欣赏《蚂蚁搬豆》的图片,提问:

  1、一只蚂蚁在哪里看见一颗豆?

  2、小蚂蚁自己能搬动吗?为什么?

  3、它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最后蚂蚁把豆搬回家了吗?

  三、幼儿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幼儿学习歌曲。

  2、引导幼儿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3、提问:为什么一只蚂蚁搬不动豆子呢?帮助幼儿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四、幼儿进行游戏。

  1、教师讲解规则:第一名幼儿双手举起扮蚂蚁的触须,后面的小朋友弯腰,单手依次附在前一名幼儿腰旁,另一只手则同时托着“大豆”,从起点走到终点,再把大豆齐心合力地运回家。

  2、强调安全:速度要慢,而且要步伐一致, 齐心合力运食物。

  3、幼儿进行游戏。

  五、随音乐放松结束。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做体育游戏《蚂蚁搬豆》,进一步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儿歌原文:一只蚂蚁在洞口,找到一粒豆。

  用尽力气搬不动,只是连摇头。

  左思右想好一会,想出好计谋。

  回头喊来好朋友,合力抬着走!

  嗨咻! 嗨咻!嗨咻!

大班教案 篇2

  故事现场:区域游戏时,大家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事情,开始忙碌起来。陈明磊和胡杨早就约好了今天要玩的科学区。胡杨他一直对灯泡发亮这个游戏非常的感兴趣。拿出了电珠、电线、电池等工具。虽然他的一只手受伤了有点不太方便,但是他还是十分专注的开始安装起了电路。他一边将手中的电线跟电闸串联起来,一边嘀咕着说:“咦,好几个电闸而且他们的形状有点不太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陈明磊说:“那你都试试看吧。

  连续尝试了十来次以后,电珠一直都没有发亮,胡杨决定再看看哪里出现了问题。他嘴里一边念叨,手指头一直指着图纸比划着。他再一次将原先插好的电线又重新取下来又正负极对换了一下继续安装上去。可是电珠依然纹丝不动没有发亮。胡杨开始挠挠头,陈明磊说:“上次赵嘉旸也玩过这个游戏,她成功了。要不找她来帮帮忙吧。”胡杨心里开始有些闷闷不乐,还是自己一个劲地调试着。

  这时陈明磊找来了赵嘉旸,请她过来看看问题出在了哪里。赵嘉旸帮胡杨看了看以后说:“我觉得这用太多这个电路线了,你还是简单点的吧。”说着胡杨没有吭声,后来他发现电池安装的地方没有放好,将电池拆下来后换了个方向插上去。结果一按开关,灯泡终于发光了。小脸蛋上也露出了惊喜的微笑。陈明磊也一脸羡慕的说:“哇,你好厉害,三颗电珠都发亮了。”

  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故事:

  在这次游戏当中,胡杨对科技实验一直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游戏中自己一直在尝试调整,当发现问题时能够学习看图纸仔细研究。陈明磊相对来说虽然经验还不多,但是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当遇到困难时希望能够求助。

  机会和可能性:

  游戏过程当中,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才是最可贵的,通过这次游戏,胡杨对于科学探索的欲望和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所以当孩子在游戏时特别专注时,老师还是需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经验,最后获得成功的感觉。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2. 初步学唱歌曲,并学习借助图谱来理解、记忆歌词。

  3. 发展记忆能力及初步的歌唱技能。

  活动准备

  1. 图谱一张,歌词图片。

  2. 幼儿已有关于冬天的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1. 模仿动物叫,以老师问,幼儿答的形式练声,导入活动。

  2. 教师范唱歌曲《冬天里来》,幼儿欣赏。

  3. 出示大图谱,学习副歌部分。

  提问:歌曲里唱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啷里个啷)

  4. 再次范唱歌曲,提问:歌曲里头还唱了些什么?根据幼儿回答逐一出示相应图片。

  5. 自由讨论,将图片放入图谱中相应的位置,并对照图谱学唱歌曲。

  6. 集体看图谱齐唱歌曲。

  7. 师生互动,进一步学唱歌曲。

  8. 放松,结束活动。

  附歌词: 冬天里来

  冬天里来梅花香,

  啷里个啷里个啷里个啷,

  寒冷的北风呼呼吹,

  吹动了我的花衣裳,

  啷里个啷,啷里个啷,

  走过田野和山冈,

  堆雪人呀打雪仗,

  处处白茫茫,

  啷里个啷,啷里个啷,

  啷里个啷里个啷里个啷里个啷里个啷里个啷。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 感受并用肢体感应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

  3、 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飘带、矿泉水瓶、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韵律导入

  二、倾听感受

  1、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交流初步的感受。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首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放音乐)

  2、引入故事情境,分享音乐联想

  师:这首曲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师讲述故事)这个小精灵真厉害!你们想不想也来变变这个魔法呢?(请幼儿先观察教师变)

  我在变魔法的时候做了哪些动作?

  3、了解乐曲结构,描绘图谱

  师:小精灵告诉我,变这个魔法汤有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可千万不能错,一错就变不出来了,现在我来把这个步骤画下来,这样我们就不会弄错了。(放音乐,师画图谱,带着幼儿理解图谱)

  4、跟随图谱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们也来变一变这个魔法汤吧!(放音乐)

  三、体验A段

  师:小精灵在搅拌魔法汤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放A段,引导幼儿感知乐句的渐强、渐快)(发放瓶子)

  带领幼儿用肢体动作感应旋律的变化。(放完整音乐)

  四、游戏《小精灵的魔法汤》

  1、根据音乐表现故事情境:搅拌——变——搅拌(此次游戏玩两遍,第一遍没颜料的瓶子,第二遍有颜料的瓶子)

  2、调整游戏要求,增加情趣再次游戏

  增加皱纹纸飘带与魔法瓶,增添情趣。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平时特别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但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而找教师帮忙。为帮助幼儿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结合幼 儿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了“狗熊分饼”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教”狗熊学本领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二等分。

  活动目标:

  1. 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 在为狗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活动准备:

  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图片若干;剪刀人手一把、水笔一支;展示架、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听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吧。大黑和小黑为什么会被骗呢?

  个别发言。

  师:今天小哥俩想学会公平分饼的方法。瞧!他们来了,我们来打个招呼吧。

  (播放PPT1)

  师:你们分过饼吗?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看,大黑和小黑带来了哪些形状的“饼”?

  (播放PPT2)

  (析:这一环节通过故事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地被调动起来。)

  二、动手操作,学习二等分。

  (一)第一次操作,将圆形二等分。

  师:各种形状的饼都在托盘里,请你找出圆形的饼,将它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分好后再比一比,是不是一样大。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1. 个别幼儿讲述操作方法,集体验证是否一样大小。

  (引导幼儿发现可采用重叠的方法验证。)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就叫做二等分。

  2. PPT演示,加深对二等分的印象。

  师:小熊也学会了把圆形二等分,我们来看看。他把圆形先对折,再剪开,就分成大小一样的两份。

  (播放PPT3)

  3.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师:分出来的一份和原来的比,哪个大?

  (播放PPT4)

  集体回答。

  师:原来的是一个整体,分出来的是它的一部分,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呢?

  集体回答。

  (析:从圆形入手学习二等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幼儿积累等分的经验。)

  (二)第二次操作,学习不同图形的二等分

  1.引出任务。

  师:小熊还不会分其他形状的,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师:请你选择一种形状的“饼”,将它二等分。这次还有一个新要求:记录你的分法。

  (播放PPT5,教师出示并讲解记录表)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可尝试多种分法。)

  3.个别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边对边、角对角、上下左右对称、重叠等方法进行比较。

  4. 播放课件,巩固认识。

  师:小熊也跟你们学会了二等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PPT6正方形:对边折·对角折;长方形:长边和长边对折·短边和短边对折·沿对角线剪开;等边三角形:对折。)

  (析:幼儿在自由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迁移运用等分圆形“饼”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学习不同的二等分方法,同时通过相互交流汲取他人的经验,为下一环节找出二等分的礼物打下基础。)

  三、圈出礼物,巩固认知。

  1. 交代要求

  师:大黑和小黑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

  (播放PPT7,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将二等分的圈出来。)

  2.幼儿操作

  3.集体交流、验证。

  师:哪些是二等分的礼物呢?让小熊来告诉我们吧!找对了,它会送给你掌声并把它圈出来。

  四、拓展经验,找中心点。

  1.验证新的分法。

  师:看,这个图形是不是二等分呢?

  (播放PPT8,幼儿猜测)

  师:小熊是怎样判断的?哦,他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我们来验证一下。

  2.引出中心点。

  师:你们仔细看看这些直线交叉之后形成了什么?

  集体回答。

  师:这个点就叫长方形的中心点。再画一条经过中心点的直线,你们猜,它能不能将长方形二等分呢?

  五、延伸活动

  师:每个图形都能找到中心点吗?经过中心点的任何一条直线都能将图形二等分吗?小朋友可以动手试一试,下次把答案来告诉大家。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思路: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驰名海外,哪四大发明呢: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还有造纸术。小朋友们想要了解祖国,就先得了解四大发明,那么我们就从我们最亲密的纸(造纸术)开始说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珍惜每一份资源,做到不浪费,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2、培养其口头表述能力,通过听故事,能独立的完整的将大意概述出来。

  3、了解纸的由来,学会利用纸,包括废物利用和循环利用。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剪刀等,造纸故事,造纸图、蔡伦图、颜料、桶。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纸”。

  “有个用具它不简单,可以写字,还可以把数算。

  订起来是一本书,拆开来是一张张,

  它是谁,我们都来猜猜看。”

  二、思维发散:

  老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纸还有什么用途?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在平时,我们怎么用纸的呢?”

  幼儿:“纸可以写字,画画,折小鸟,还有好多好多。我们自己就是这么用的。妈妈每天给我一个本子,我都写字写完了。”

  三、讨论:原来纸是这么有用的东西,那么,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应该是工人叔叔制造出来的。”

  (听故事,出示造纸图片及蔡伦图片)

  小朋友,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是由谁造出来的吗?(小朋友概述,老师点评。)

  四、活动延伸:

  我们知道了造纸的过程十分的不简单,而纸的利用率又十分的高,浪费也很大,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降低纸的浪费呢?

  (小朋友分组讲座老师巡查)

  龙俊杰说:“我们可以用废纸折飞机,不浪费纸又很好玩。”

  熊逸夫说:“废纸可以再收上去,再做成纸啊?”

  李颜奇说:“我们可以少写点字,就可以节约纸了呀!”

  李思宁说:“可不可以拿废纸做衣服?”

  小朋友说出办法,引出回收再利用。

  五、实际操作。

  我们去找一些已经报废了的纸回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养料、桶、剪刀,看看你们怎么再用这些废纸,分组活动。

  六、点评。

  有的小朋友把养料染在废纸上,变成一张漂亮的彩色纸,又可以利用起来。

  有的小朋友用废纸折出了许多漂亮的完意儿,装饰了我们的活动室。

  有的小朋友用剪刀将废纸剪出了美丽的花,将废纸变废为宝。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要节约珍惜每一份资源。

  活动反思:

  纸是小朋友最常见的学习用具,也是最不起眼、最容易浪费的。为了让孩子们珍惜和爱护纸,这次活动的作用相当的大,孩子们在活动中观看了有关浪费的资料和数据,在他们心里有了一定的准备,然后发散他们的思维:“怎样珍惜我们的纸?”孩子们的答案固然千奇百怪,但是他们都动了脑筋,投入了其中,想了不少的.办法,当然也有不少的好点了,再让他们把点子运用实际,动手操作,作品不一,也十分的有新意,看着孩子的“精心设计”,老师笑了,孩子们也笑了。

大班教案 篇7

  目标:

  1、学习韵律,随乐段、乐句和节奏较准确地做出动作。能根据情节提示记忆动作顺序。2、初步学习创编小手说话、转圈和跷跷板的动作。3、在比较拥挤的空间下,与同伴亲密交流,体验身体运动和音乐活动的乐趣。

  准备:

  磁带《加沃特舞曲》

  过程:

  一)引题:今天老师请你们在地板上做游戏,喜欢吗?

  二)学习A段动作

  1、师:我的手要和腿说话,你们想听吗?教师打节奏。(拍手、拍腿)

  2、师:现在我的手要和左边小朋友的腿说话了(教师示范)要求幼儿看清自己和谁的腿说话,并练习。

  3、听A段音乐练习一遍。

  三)学习做B段动作。

  1、师:你们知道小手说的是什么吗?原来它在说:屁股转圈圈,小脚出去玩(教师示范,幼儿练习,提箱幼儿不碰到别人)

  2、师:后背也想去玩,后背和腿玩跷跷板的游戏。手也来玩,玩起了爬山的游戏。在老师带领下做动作。

  3、师:爬到了山顶,胜利喽!我们真高兴。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我们高兴的心情呢?(幼儿练习拍手,手做“V”形,口喊“耶”

  4、在老师帮助下理清动作顺序。

  师:刚才我们玩了什么游戏?转圈——伸腿——跷跷板——爬山——胜利。

  5、听B段音乐,在老师带领下做动作。

  四)在老师带领下完整练习2遍。

  五)按幼儿意愿自由练习1遍。

  六)创编小手说话、转圈和跷跷板的动作。

  1、师:小手还能和哪儿说话?身体的哪个部位也能转圈?跷跷板还能怎么表现?(幼儿逐一探索新的动作)

  2、不跟音乐练习

  3、跟着音乐练习,表演。

  七)跳《幸福拍手歌》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欣赏经典童话故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幼儿理解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将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融合,能使故事情境立体化,让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理解故事、展开想象。

  音乐作品能“烘托气氛,渲染情感,赋予想象”,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情节变化,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整合推进。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音乐作品,能让幼儿有想象表达的空间,能提升幼儿综合感受的能力,能为幼儿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提供支持。

  将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融合推进,需要注意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与文学作品匹配,运用时要把握好时段,对作品的意境、情感也要能正确把握;要仔细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价值定位,如哪些地方需要分析和感受,哪些地方需要想象、描述和表达等。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有效融合,形成“立体”的欣赏氛围。本活动融入了四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一:欢快的新年音乐;片段二:忧伤的音乐;片段三: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片段四:凄美的和声音乐。四段音乐把幼儿从美好的现实生活带入了故事情境,并在欣赏与感受音乐作品中体会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与心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了幼儿的感受力与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倾听感受音乐,帮助幼儿感知故事的情节变化,体验小女孩的心情与愿望。

  2、激发幼儿欣赏音乐和故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片段(片段一:卖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的情景;

  片段二: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边的情景;

  片段三: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的情景;

  片段四:奶奶带领卖火柴的小女孩飞向天空的情景。

  2、音乐片段(音乐一:欢快的新年音乐《abba—haPPY new year》;

  音乐二:忧伤的音乐《爱情白皮书》插曲一星华的回忆与想念;

  音乐三: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阳光·舞·甜橙》;

  音乐四:凄美的和声音乐《卡洛儿一假如爱有天意》)。

  3、完整的视频(配上故事讲述)。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一:欢快的新年音乐)引出故事,激发倾听兴趣

  1、这段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2、你知道什么节日快要来到了?人们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

  教师小结:欢快的新年音乐让我们联想到新年的欢乐气氛,还想到了许多开心的事情。

  (变化音乐,播放忧伤的音乐)

  【设计意图:在同一个节日,播放两段截然不同的音乐,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冲击感,激发他们倾听故事的愿望,为幼儿对小女孩的生活遭遇产生同情心而埋下伏笔。】

  3、听了这段音乐你感觉会发生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播放忧伤的音乐,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形成“立体”的欣赏氛围,为幼儿“走进”故事打下基础。】

  过渡: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欣赏音乐、倾听故事、理解故事

  1、观看片段一:卖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的情景。

  (1)从这张图片上看,小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

  (2)从哪里看出小女孩非常冷?

  (3)看到这样的画面和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讲述故事:这是圣诞节的前夜,正下着雪,天气冷得可怕。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停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整整一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铜钱。

  2、观看片段二: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边的情景。

  (引出音乐三: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

  (1)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你能说出小女孩的幻想吗?她会有哪些期望呢?

  【设计意图:引入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让幼儿从音乐中“听”到希望,他们忽然感觉事情会有转机,想象的大门立即打开,他们会把自己的祝福与心愿编入故事中,此时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平台。】

  3、观看片段三: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的情景。

  (1)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

  (2)小结:小女孩第一次幻想到“火炉”,因为她太冷了,她渴望获得温暖;第二次幻想到“烤鹅”,因为她太饿了,她渴望吃到食物;第三次幻想到“圣诞树”,因为她太孤独,她渴望得到快乐;第四五次幻想到“奶奶”,因为她很痛苦,她渴望幸福,擦亮整把火柴,因为她怕失去奶奶。

  (3)开始的时候小女孩一根火柴都不舍得用,为什么后来会擦亮整把火柴? 教师讲述故事: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和文帮助幼儿理解小女孩的愿望与困难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想象中进一步“走进”故事。】

  4、观看片段四:奶奶带领卖火柴的小女孩飞向天空的情景。

  (引出音乐四:凄美的和声音乐)

  (1)第二天清晨,小女孩会怎样呢?

  (2)听了这段音乐,你来编一个故事结尾好吗?

  【设计意图:故事的结尾让人很难过,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介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美好愿望编入其中,这既是语言表达的契机,也是传递美好祝福、激发幼儿关爱之情的手段。】

  三、完整倾听,强化情感体验

  演示完整的视频(配上故事讲述)。

  1、幼儿完整欣赏。

  2、提问:

  (1)听了小女孩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2)请为小女孩送上一句祝福的话。

  3、小结:孩子们,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你们的祝福声中飞向美丽的天堂。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