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3-30 09:33:12 作者: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不但经常把自己的玩具拆得零零乱乱,还会把家里的一些日常用品,如电筒、闹钟、相架、笔等拆开来,但由于孩子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拆开东西后他们往往不能按原来的样子装好。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拆笔、装笔、换笔芯的过程中能一边拆一边仔细地观察研究。

  2.鼓励幼儿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提供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三种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操作盘人手一只。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尝试给最简单的水笔换笔芯,引导幼儿边拆边动脑

  1.请幼儿给水笔换新笔芯。

  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小朋友给水笔换上新笔芯,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2.幼儿开始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1)观察幼儿如何把笔拆开。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引导幼儿较完整地讲述自己是怎样换笔芯的,并说出理由。

  师:你从笔的什么地方打开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A:我发现笔头的地方有一圈一圈的,我转啊转就转开来了,换好了新笔芯。

  幼B:我想从笔盖的地方拆开,可是很紧,打不开。后来,我再从笔头试试,就打开了,换好了笔芯。

  幼C:我学了阳阳的办法,换好了笔芯。

  (评:水笔的结构比较简单,在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很快能发现笔头处的螺旋线,可以转开来,换上新笔芯,露出满意的表情。有四五个孩子先从笔盖处试着打开,但笔盖比较紧,无法打开,教师就鼓励他们从笔的其他地方试试。教师没有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幼儿,而是让他们自己尝试,充分探索,一方面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二、通过给圆珠笔换笔芯,鼓励幼儿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通过自己和同伴解决问题

  1.请幼儿给圆珠笔换笔芯。

  师:我们还有一支圆珠笔也要换笔芯了,但这支笔很奇怪,看看它的笔头会怎样?(引导幼儿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给这支笔换笔芯可能会很难,你们敢不敢试试呢?

  2.观察幼儿在换笔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以下问题:

  (1)幼儿会把圆珠笔拆成什么样子?

  (2)幼儿如何选择笔芯?

  (3)重点观察幼儿在装笔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

  3.师幼共同探讨。

  (1)引导幼儿提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幼A:我把笔拆开了,东西太多,装不好了。

  幼B:我换好了笔芯,但笔头不会伸缩。

  幼C:我的圆珠笔笔头看不见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拆开了的圆珠笔里有些什么东西。(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幼儿称大帽子、小帽子”等配件,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准备。)

  (2)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并能一边拆一边仔细地观察研究。

  师:装笔时碰到困难的孩子可以再拆一支笔,边拆边仔细看看,研究研究,圆珠笔里的弹簧、大帽子、小帽子是怎么装的。

  (3)集体讨论:解决装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谁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碰到的困难?

  幼A:我发现小帽子要装在大帽子里面。(幼儿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讲述)

  幼B:笔头不会伸缩可能是忘了装弹簧。

  幼C:刚才我选错了笔芯,所以笔头看不见了。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评:教师提供的圆珠笔内部结构比水笔稍复杂一点,里面有弹簧、大小不同的两个笔芯套――“幼儿称大帽子、小帽子”,外部有笔头、笔盖。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笔芯,让幼儿自己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拆装的过程是一次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鼓励成功的幼儿尝试给较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1.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评:幼儿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提供配件较复杂的笔,鼓励成功的幼儿继续探索,没有成功的幼儿可以请教同伴和老师坚持完成任务。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让能力不同的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

  活动延伸

  请尝试给比较复杂的笔换笔芯的幼儿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或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把问题带到科学角去研究。

  总评

  这是一次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水笔、圆珠笔等材料,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新鲜。其中,带有笔芯套、弹簧的圆珠笔,操作性强,变化大,这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换笔芯”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二、活动准备:塑料袋、

  三、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

  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四、小结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能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恐龙特点。

  重点难点:

  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回到恐龙世界》,相关恐龙的基本介绍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共同阅读幼儿用书中第16~17页的内容,引发幼儿探究恐龙世界的兴趣。

  1.第16页上有两只恐龙正在打架,你能看出来两只恐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哪一只恐龙看起来更凶猛?

  2.恐爪龙看起来更凶猛,它的爪子是什么样的?哪一个图是它放大的爪子?你怎么知道的?

  3.凌齿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爪子、牙齿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4.第17页上画了几种恐龙?三角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剑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第18~21页的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中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并和身边的同伴说一说。

  2.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和互相讲述的过程中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3.在这个完整的画面中有很多只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和同伴说说你看到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三、出示图片,玩“你说我猜”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恐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先说明玩法,并试玩一次:每一次请一名幼儿站在图片前,当猜恐龙的人:教师先指出一只恐龙让其他幼儿看到,然后请他们分别说一句话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恐龙的外形特点,猜恐龙的人依据描述该恐龙的特点,知道幼儿指出所描述的恐龙。

  四、活动小结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趣味练习 剪手指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指,提问交流。

  1、请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五、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

  卷尺一个;

  记号笔(红黑各一只);

  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 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 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 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三、小结

  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四、再次垒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五、讨论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六、第三次垒高,决出冠亚军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 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体讨论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 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 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称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与许多因素有关。

  活动准备: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儿数学用书《轻与重》。

  活动重点:学习分辨物体重量的轻与重。

  难点:幼儿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轻与重。

  活动过程:

  1、积累有关物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请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

  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种物品哪个重哪个轻?”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

  请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验证。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轻重与质地有关: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

  请幼儿做幼儿用书《轻与重》中的练习。

  延伸活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比比谁重谁轻。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