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4-25 12:34:33 作者:

【精选】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7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最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在画水彩画的时侯,孩子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喜欢或需要的颜色。于是,根据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堂关于颜色混合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玩颜色混合游戏,激起幼儿对颜色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鼓励幼儿记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装着清水的瓶子若干个(上面有可变化表情的娃娃脸帖纸)

  2、可供幼儿记录的水彩笔、记录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初次操作混合游戏的兴趣。

  1、通过“水娃娃”想变成“海妈妈”那样颜色的愿望,激起幼儿第一次操作兴趣。

  2、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同自己的做法。并从其中找出“深浅”两种蓝色进行对比。启发幼儿总结出深浅变化是由于颜料投放的多少而决定的。

  3、师生共同操作改变娃娃脸使幼儿体验到“帮助”的快乐。

  二、教师设疑:“小朋友,除了蓝色,我们还能不能让水娃娃再变成别的颜色呢?”激起幼儿继续操作的兴趣。教师提供幼儿所需的材料。操作时,注意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三、从操作中感受颜色混合的乐趣,并学会把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1、提出问题:“如果水娃娃们穿着这件衣服时间长了,想换一种颜色,那该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并肯定幼儿的讨论办法。

  2、教师先以蓝色和黄色混合为例,带起幼儿探究及操作的兴趣。

  3、鼓励幼儿将自己发现的“颜色的密秘”记录下来。(可以教师先演示记录方法再帮助幼儿共同记录)

  4、参观记录板上记录结果,表扬幼儿并奖给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游戏结束后,师生共同商量把漂亮的水娃娃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

  活动自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怀着好奇的心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种兴趣还可以自发的延伸到其它活动中,如:在美工区,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动物的基本概念。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3、动物的家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

  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不同动物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6、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

  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来进行猜测与比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喜欢探索的良好习惯。

  尝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

  关键智力:

  自我;自然观察

  教案准备:

  真水果,苹果,梨,香蕉,桃等若干,水果模型。

  小刀一把;猴子的手偶;大袋子。

  教案过程:

  环节1:学习儿歌《水果歌》

  教师出示装图片的盒子,请幼儿摸出图片,能说出图片上水果的颜色。

  教师将图片贴在展示板上,边贴边教幼儿说儿歌。

  将所有图片贴完,教师带幼儿说儿歌2-3遍,并请幼儿上前边点图边说儿歌。

  环节2:探索活动《真假水果》

  教师拿出猴子的手偶,说,“你们好,我是猴子”。

  教师说:“哎呀,我现在肚子好饿啊,你们给我点吃的吧?好不好,你们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

  教师可让幼儿假装喂猴子吃点东西。幼儿喂完了,猴子还不饱。

  教室带着猴子假装找东西吃,找到了一个装着水果的大袋子,这是猴妈妈留给它的。

  猴子打开袋子,拿出一水果模型一咬,怎么都咬不进去。教师问幼儿,这是为什么?

  原来猴妈妈太粗心了,把真的水果和假的水果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可着急了。

  老师布置任务,请小朋友帮小猴子找一找真的水果在哪里。

  教师将幼儿分组,每个幼儿3—4个幼儿,由一位老师负责,幼儿探索真假水果的区别。

  指导老师的指导: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可引导幼儿通过手,鼻子,眼睛等多种感官去发现。

  幼儿分享成果。教师将幼儿聚集在一起,请每组的一些幼儿说说她们如何辨别水果的真假。教师用刀切开幼儿找出的真水果。

  环节3:区域活动

  美工区:给水果描虚线和涂色。

  角色区:在角色区玩水果模型和头饰等。

  活动评价:

  能通过各种感官观察物体。

  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前评析:

  一天早晨,宽宽带来一个不倒娃娃。孩子们立刻对这个倒不了的娃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围在娃娃的周围观察着议论着。有的小朋友不相信娃娃会不倒,故意把娃娃推倒,结果娃娃又重新站了起来。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脸上写满了疑问。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组织幼儿进行了科学探索活动《不倒的奥秘》。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做做、说说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娃娃不倒的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彩泥、圆形金属、胶带、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

  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玩具推倒,一会儿把玩具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不倒娃娃头小脚大;有的说娃娃没有脚,娃娃下面是圆的;有的说不倒娃娃永远倒不了;还有的小朋友感觉不倒娃娃有点重。

  (二)进行比较(发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外壳给幼儿)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玩具。(幼儿自由的玩)师:小朋友你现在发现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发现两个娃娃一模一样,有的小朋友发现不倒娃娃站不住,有的小朋友发现后发的不倒娃娃很轻。

  (三)开动脑筋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前面发的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后面发的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

  小朋友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肚子里有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前面发的不倒娃娃重…….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一些想法。

  (四)动手尝试师:那给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

  幼儿打开后发的娃娃,有的先用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玩具的底部也不行;高兴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玩具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的让周围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五)交流结果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让娃娃不倒的?

  小朋友争先恐后告诉我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太轻了,娃娃照样倒下去起不来;他又用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用厚铁圈放在娃娃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个歪的。

  师;谁发现了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六)看看构造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七)发现秘密师:小朋友现在你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儿总结:应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住。

  延伸活动:

  1、修一修坏了的不倒玩具。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探索。

  3、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教师评析: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科学探索活动《不倒的奥秘》源于幼儿对不倒娃娃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大胆尝试,乐于交流。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进行比较、开动脑筋、动手尝试、交流结果、看看构造、发现秘密七个环节使活动内容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自己发现不倒娃娃不倒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2、关注天气预报,有观看天气预报的意识

  活动重点:

  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天气预报视频、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题:

  1.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

  2.说说自己对天气预报的了解。

  我们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些什么?让我们提早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

  (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二、了解天气预报内容,认识气象标识:

  1. 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它能让我们知道全国各地的天气状况和气温。)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天气符号。哪些是天气符号?哪里会出现天气符号呢?

  我们来记录一下,这段录象里,出现了哪些天气符号。每个孩子一张表格,你看到哪个图案有出现,就在后面的空格中打勾。

  播放视频,幼儿操作。同伴之间,相互看看。

  大张,汇总。(我们的祖国真大,在同一天里有各种不同的天气。)

  2.师生一同认识各种常见的气象符号。(PPT)这里的有不认识的吗?一起认读一次。

  3.现在我们来学学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模仿气象预报员,学报城市天气预报。

  分两组进行。

  三、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好吧,天气预报到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帮助呢?

  四、游戏活动:(下雨,热天,下雪。)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思想:“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面对生活中自己不理解的'、新鲜的事物,孩子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疑惑。而“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能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让科学素养在幼儿的心田中扎根、发芽。

  “勺子里的哈哈镜”这个活动是偶然产生的。一天饭前准备就绪了,在温馨的轻音乐中,孩子们都期待着品尝今天的美食。这时候陈天奇小朋友发现不锈钢勺子里有自己的影子,好奇心的驱使,使孩子们都开始在勺子里看自己的影子。为了让孩子们能初步感受凹镜和凸镜的成象特点,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对镜子、哈哈镜、反光镜、不锈钢碗、不锈钢勺等材料的摆弄,探索,初步了解影子的成像。

  教学详案

  教学备注

  [课时建议] 1课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激发幼儿对光反射的兴趣,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3.感知并描述勺子上的反光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此活动必须在晴朗的天气里进行。

  2.小镜子、不锈钢勺子、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数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镜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二、幼儿玩镜子

  1.教师引导一:问在坐位上玩镜子的幼儿。

  ①你是怎样玩的镜子?

  ②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教师引导二:依依是在阳光下玩的镜子,我们一起问问她有什么发现吧!

  ①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②墙上为什么会有光斑?(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斑。)

  ③墙上的光斑会动吗?

  ④你是怎样让它动的?(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斑,还能让光斑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教师引导三:祥祥和乐乐真棒,他们玩的,“动物追逐战”的游戏,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样玩的!

  ①你们玩的什么游戏?

  ②怎样让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点儿?

  ③请幼儿尝试。

  小结:“动物追逐战”太好玩了,你的小动物跑的快吗?心理有什么感觉?

  教师出示各种平面镜,及 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等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

  教师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有选择的、由易到难的与幼儿交流,最后集体分享探究结果,并进行验证性探究。

  将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贴在镜子上,墙上的光斑就会呈现出与之相同的小动物形象,可增进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训练幼儿移动光斑的速度。

  三、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像来?

  2.玩“勺子里的哈哈镜”的游戏。提问,帮助幼儿有条理地探究

  ①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原来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

  ②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③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3.我是小小摄影师。

  ①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②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③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④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旧与影像之间的关系,给幼儿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幼儿在玩“哈哈镜”中结束活动。

  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根据幼儿的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说说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 照出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如勺子的凹面照出的影像是倒立 的,而凸面照出的影像是正立的。予肯定和进一步的总结。

  教师对于幼儿的表述,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总结。

  [活动延伸]

  把不锈钢碗、勺子、铃铛皮、镜子、杯子等“镜子”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继续探究其中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祥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了一个汽车城,她和她的伙伴们张罗着要卖各种各样的汽车,他们先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摆放在汽车城里。可偌大的空间里,总觉得汽车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有顾客来买车,他们向祥祥提出:“你们怎么没有卡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呢?”于是,幼儿提出要自己制作汽车。为了满足幼儿的意愿,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让汽车城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幼儿会如何制作汽车呢?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硬一点的纸板剪四个圆,然后粘贴在盒子的两侧即可。当汽车城的第一辆自制“双层巴士”面世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还赢得了雷鸣般的学声。随着游戏的一天天推进,汽车城里自制的汽车越来越多,可教师却发现,这一辆辆“盒子汽车”一旦制作成功就成为一个个摆设,幼儿根本不会去把玩它们。

  那日,教师去汽车城买车,祥祥热情地为教师介绍一辆辆汽车,教师则故意对那辆自制的“双层巴士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祥祥反过来劝教师:“不要买这辆车啊,它开不快的,你瞧,它只开一点点路就停下来,而跑车可以开到很远的地方去哦!”怕教师不信,祥祥还演示给教师看,一辆现成的玩具跑车和一辆用纸盒制作的“双层巴士”比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儿辛辛苦苦制作的汽车如此不受欢迎,难免有些遗憾,教师禁不住想:能不能激发幼儿去改制“盒子汽车”,从而让自制的汽车也能很好地开起来呢?

  这天的游戏交流中,教师拿出了玩具跑车和一辆纸盒制作的汽车,询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一辆?”前一阵子还被热捧的“双层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简单:“盒子汽车不会跑!”也有幼儿讲到:“盒子汽车的轮子不会滚!”“有没有办法让轮子滚起来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幼儿的认知,教师决定设计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来激励幼儿改制“汽车”,从而了解“汽车”制造的一些简单原理。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简单的轮轴构造,尝试改制“汽车”,体验成功的乐趣。

  2.乐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中制作的各种“盒子汽车。

  2.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长短不一的牙签、大头针(可供幼儿在较厚的圆纸片上戳洞)、吸管、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纸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制作的汽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前几天你们在游戏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辆汽车,可是“盒子汽车”跑不起来,只能停在汽车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辆汽车,猜猜我的汽车能跑起来吗?

  2.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的汽车应该和他们的汽车一样“轮子不可能滚起来,只有2—3名幼儿有些动摇(这几名幼儿的理由是:“因为老师的本领大,所以老师做的汽车应该能跑起来!”)。

  3.教师演示:自制的汽车,能跑起来。

  (引来幼儿一阵欢呼,所有的幼儿都看到教师自制的汽车跑了起来,轮子滚得飞快。)

  【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车”,旨在引发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在出乎意料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并由此激励幼儿的探究兴趣。】

  4.师: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呢?

  5.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制作的汽车,很多幼儿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你的轮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轮子是戳在牙签上的!”

  “我们的轮子粘在盒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滚不起来!”

  “我看见马路上汽车的轮子都是能滚起来的!”

  “牙签把两个轮子连在一起,两边的轮子都能滚起来啊!”

  【设计意图:围绕“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的讨论,幼儿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些许奥妙。事实上,当幼儿的目光聚焦到牙签时,幼儿已经自然习得了“轮子之间有轴”的粗浅道理。】

  二、幼儿探索、改制“盒子汽车”

  1.师:你们看出了不少秘密,你们想让汽车轮子也滚起来吗?

  (此时幼儿已经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改制那一辆辆“盒子汽车”。)

  2.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种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忙着在圆片中央戳一个洞,然后插入牙签,再就是用玻璃胶或双面胶将牙签连同两个“轮子”一起粘贴在盒子底部。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看到有幼儿拿起过吸管,却又放回,幼儿并没有将吸管用到“盒子汽车”的改制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回应,如帮助幼儿在较硬的圆纸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儿寻找一根长短适宜的牙签,如鼓励幼儿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师还可为幼儿介绍吸管,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当然,教师也应该做好幼儿不会使用吸管的准备。】

  三、分享交流

  1.师:插上牙签的“轮子”能滚起来吗?

  (有幼儿说能,也有幼儿说不能。)

  2.师:有的汽车已经能跑起来了,谁愿意和我的汽车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呢?

  (结果:幼儿制作的汽车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为什么制作汽车的时候都用了牙签,可我的汽车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儿开始注意到:教师汽车上的牙签转得很快,而幼儿制作的汽车上的牙签一点儿也不灵活。

  4.有幼儿开始悟出:牙签动得快,轮子就转得快:轮子转得快,车子就开得快o

  5.怎样让牙签转起来呢?

  (幼儿百思不得其解。)

  6.“谁愿意来玩玩我的汽车?”

  教师放低了“台阶”,结果有幼儿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两根吸管,这两根吸管让幼儿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引出,进一步激励幼儿思考“盒子汽车”之间的差异。其实,讨论、玩耍、比较的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原来制作的车子开不快,那是因为车轴没有动起来,而加装了两根吸管后,车轴在管子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它自由转动,所以车子就可以开得比较快。”】

  四、幼儿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鼓励幼儿找自己的伙伴去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更快”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2.师:你的汽车跑起来了吗?比赛中有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保留这样的追问是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又一个过程。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尾声,对幼儿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并和同伴比一比“谁的汽车跑得更快”,其过程一定会遭遇不少问题。有幼儿反映“轮子”东倒西歪;有幼儿不止一次地遭遇“轮子”掉出来的窘境;有幼儿则发现竞赛对手的“车轮”比自己的“车轮”大,比赛存在着不公平……事实上,将探讨的话题演变成幼儿离开课堂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整理收拾实验用品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