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案
实用的幼儿园小班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热点,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菜场,通过与营业员的接触了解到了蛋的种类和名称;通过家园之窗及与家长的沟通,发动家长老师孩子共同收集实物图片等,扩大了对蛋的认识。可以说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浓厚兴趣,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让他们看看摸摸尝尝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喜欢的。为了进一步拓展蛋的主题我特预设了这节探索活动,旨在让本班的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探索了解蛋的形状结构。进一步积累有关蛋的知识经验。小班的孩子正是培养情感的初始阶段,通过在这次活动让孩子在吃蛋的时候互相谦让,共同分享,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探究愿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了解蛋的形状、结构,积累有关蛋的知识经验。
2、初步培养幼儿比较、判断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蛋,将蛋藏在教室四周的“树林”里。
2、一只不透明的大布袋内装鸭蛋、鸡蛋、鹅蛋、鹌鹑蛋等。
3、人手一只塑料碗,每桌中央放一空碗、擦手巾。
4、将幼儿家长、教师收集的有关蛋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墙上。
四、活动流程:
玩一玩→试一试→尝一尝→延伸
(一)玩一玩
1、看看摸摸猜口袋
教师:你们猜猜看口袋里装了什么?(启发幼儿运用视觉、触觉来猜)
2、教师逐一出示口袋中的蛋宝宝,让幼儿数数有几只并说出蛋的名称
3、找找蛋宝宝
让幼儿自由到“树林”边找蛋宝宝,互相看看比比。
教师:你找的是什么蛋?什么蛋宝宝大?什么蛋宝宝小?
(二)试一试
1、引发吃蛋的愿望
教师:你喜欢吃蛋吗?要吃到蛋先要做什么?(提醒幼儿将剥掉的蛋壳放入碗中)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区分了解生蛋和熟蛋。
教师:你们的蛋都可以吃吗?为什么?生的蛋里面是什么样的?熟的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
3、幼儿讨论交流
4、归纳小结
(三)尝一尝
1、让幼儿尝尝熟蛋。
2、启发幼儿将熟蛋与别人分享。
(四)延伸
教师品尝咸蛋并与几名幼儿分享,提示幼儿:为什么你们吃的蛋有的淡有的咸,那是怎么一回事呀?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其他蛋的愿望。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冬季景物的特征。
2、启发幼儿画出小朋友冬季取暖活动的动态。
3、培养幼儿选择适当的色彩和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油画棒、画纸人手一份。
2、范画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现在是什么季节了?
2、冬天到了,小朋友知道冬天里自然景物、人…都有些什么变化?(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观点)
3、出示范画,引导幼儿从树叶、河水、人们服装的变化来观察冬天的特征:老师带来了几幅冬天的画,请小朋友来看看冬天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穿的衣服又有什么不同,冬天人们喜欢做什么。
4、教师总结冬天的主要特征:你们看到了吧,到了冬天,许多书的叶子落光了,松树却还是绿绿的,很多地方都下雪了,房子上、树上、地上都白了,冬天人们会滑冰、堆雪人、玩雪橇、做冰灯、冰雕等等。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做动作
1、冬天很冷,小朋友为了暖和就需要做各种运动,刚才小朋友看到图片上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运动,除了这些运动,还有什么运动能取暖呢?
2、做不同的运动,手和腿的姿势就不一样,现在我们去哪个几个小朋友上来做几个动作,我们猜猜他们在做什么运动?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今天我们就来画一幅冬天到了的画,首先我们在画面上画出冬天的风景,再画人。要从人的衣服上可以看出是冬天,从人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小朋友在运动中取暖。想一想要用什么颜色画雪才好看。
2、发放绘画材料,巩固油画棒的摆放常规,教育幼儿爱护学具,提醒幼儿油画棒不能画到桌面上了,不能掉到地上,更不能踩。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的画面内容是否反映了冬天的季节特征,构图是否合理,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内容。
四、评价作品
1、请先画好的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2、收拾油画棒,展示幼儿作品,选择一些画面内容丰富、季节特征明显的作品引导幼儿集中欣赏。
3、选择部分幼儿作品,布置成墙饰“冬天到了。”
五、延伸活动
冬天的景色是各种各样的,许多东西都能反映出冬天的`特征,请小朋友会到家继续画画冬天的画。
幼儿园冬天的画教案小班,冬天的景象无疑是美丽的,虽然冬天万物凋零,但是美好的景象在冬天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教会幼儿发现冬天的美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通过图片、影象资料感受雪后美景,丰富对雪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和发展想像力与探索能力。
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大胆地参与讨论,丰富相关词汇。
重点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童话,感知雪的特征,体验雪的乐趣。
活动难点: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1、 场地布置
2、 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 泡沫碎儿。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带领幼儿到户外看雪,观察雪的颜色,形状,感知雪的特性,并启发幼儿发现和表达雪的特性(如: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
二、 新课部分
欣赏探索:出示多媒体课件《小雪花》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雪花从哪里来呀?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好不好?
1、 学习儿歌《小雪花》
一片小雪花,两片小雪花。
雪花你别化,跟我说说话。
你从哪里来,哪里是你家。
2、 再引导孩子们观看多媒体课件,说一说,雪花会飘到哪里去呢?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学生自由发言:房顶上、树上、大地上。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成白色。
3、 幼儿有表情的朗读儿歌,并集体模仿雪花飘落的样子
三、教师小结
(抛出泡沫碎)看,又下雪了,让我们与雪花一起飞舞吧!
教学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好奇心强、爱动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使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充分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觉智能、音乐智能等多元智能,使幼儿在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中掌握知识
小百科:雪是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欣赏黑夜中的景色,激发幼儿关注黑夜的兴趣。
2、尝试运用新材料表现画面。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材料:
各种粗细长短不同的玉米芯,各色颜料,黑色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欣赏上海的夜景。
教师:
1、从刚才的录像里头你都看见了些什么?
2、这些是白天的景色还是晚上的?为什么?
3、教师总结:原来黑夜中的景色也是那么美啊,我太喜欢上海美丽的夜景了,我已经把它画下来了。
二、介绍活动材料,操作规则
1、教师:
(1)我这里呀有一副我动手画的夜景,我们先来看一看,看到了一些什么呀?
(2)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吗?
2、出示玉米芯,边讲解边示范作画的方法。
让幼儿说说各种形状的玉米芯可以用来当什么?
(玉米芯蘸上颜料竖起来印成了高楼大厦;玉米芯横过来印变成了汽车)
3、提出使用颜料的方法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幼儿
1、知道能力差的幼儿正确使用新材料
2、提醒幼儿颜料不乱涂乱抹
四、分享交流
反思:
运用新材料———玉米芯进行创意美劳。结合主题白天和黑夜设计了这样子的一节创意美劳课程。幼儿对于新材料的使用都非常的喜欢,并且在绘画的技能上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除了拓印外,孩子们还需要用到蜡笔勾绘物体的轮廓。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车的车轮及其特征。
2.愿意表达自己的推测和猜想。
重点难点:
观察了解各种车的车轮及其特征。
活动准备:
挂图《车子的秘密》,幼儿用书《车子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请幼儿谈论自己知道的各种车的车轮。
1.车轮是什么样子的?
2.自行车有几个车轮?小轿车呢?
3.车轮是干什么用的?
三、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并讲述挂图上各种车的车轮的样子、数量及功能。
1.三轮车有几个轮子?
2.挖土机的这个东西是轮子吗?
3.自行车的轮子和翻斗车的轮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4.为什么这辆货车需要这么多轮子呢?
四、给幼儿发放幼儿用书,请幼儿讨论车是否都有车轮?
1.所有的车都有车轮吗?
2.哪些车没有车轮?
五、小结。
活动反思:
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了有车轮的小车跑的快,发现了车轮的作用。他们的结论是:小车上有轮子,是轮子起的作用帮助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而且装很重的东西的车子需要有很多轮子的帮助才可以。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1、教育幼儿要与人友好相处。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重点指导操作区和美术区的幼儿活动
活动准备:开放音乐之家、超市、构筑区、图书区、操作区
活动过程: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小朋友喜欢区域活动吗?为什么?
2、教师为幼儿介绍班级中区域的划分和活动规则。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选区进区
4、教师指导活动区
(1)操作区:
指导幼儿用各种瓶子、有气味的物品,继续制作香香瓶。
(2)美术区
指导幼儿利用圆形器物、卡纸、橡皮筋等,进行想象和创作,制作“眼睛变魔术”的玩具。
5、教师与幼儿共同评价活动
教师:今天,你都玩了什么?和谁玩的?玩得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不高兴的事?下次你想到哪个区玩?
6、师生共同收玩具
活动结束
一起回教室。
为了您的宝宝,我们一直在努力,中国儿童教育网,家长的在线教育专家 www。cnfirst。net O(∩_∩)O
评论